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制定春天的种养计划并组织实施。
2、能用较连贯的语句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3、乐意参与种养材料的准备工作。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完成"春天可以进行的`种养活动调查表"。
2、教师根据幼儿所做的调查表内容准备一些相关图标。
活动过程:
1、讨论人们在春天进行的种养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我么都已经完成了"春天可以进行种养的活动调查表",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2)引导幼儿逐个介绍。(出示相对应的图标)
2、引导幼儿将种养计划进行分类、分工。
(1)教师: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种养内容,想想哪些是种植内容,哪些是饲养内容呢?
(2)根据幼儿的意见留下幼儿愿意进行种养的活动。
(3)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留下适合小朋友种养的内容。
(4)教师:这么多的内容哪些适合我们分小组来种养?(引导幼儿挑选出适合在幼儿园小组种养的内容。)
(5)请各个小组成员讨论种养什么。
(6)教师:种养的内容已经确定,你们准备在哪里种养?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由谁来负责准备呢?(引导幼儿继续讨论,并明确各自将承担的准备工作。)
3、小结。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3-4;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3-5;
4、会写3、4和5。
教学重、难点:写3、4和5。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3、4和5、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3-5 20分钟,写3、4 和5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1和2。
2、请生用点点表示1和2。
3、请生用物体表示1和2。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请生写1和2。
二、新授
1、这是数字几?引出3(出示课件)。数一数有几只小鸭子?用点点怎么表示?谁会用手指表示?3像什么?(3像耳朵听声音)(出示课件)谁会写3?来数数有几只耳朵?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4。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耳朵?你们有几只耳朵呀?谁来帮我数四只粉笔。谁还能数出4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4像红旗迎风飘)(出示课件)数红旗。
3、引出5。5怎么表示呢?谁来用点点表示。想知道怎么写吗?(出示课件)像什么?(5像称钩来买菜)
三、巩固练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3、4和5。
四、作业写3、4和5各8排。
教学反思:有些孩子3和5写不好,有些孩子喜欢用以前的手势表示5,不是不行,只是为了以后用手指算数时更加方便,最好要求学生用大拇指表示5。
大班教案 篇3
一、主题的产生:
幼儿天生就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自然的喜怒哀乐。因此对老师来说,能够和孩子分享自然界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幼儿所能学到的关于自然界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然界是充满美好和神奇的。说到了神奇,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就表现出了他们对神奇的自然的向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放风筝,去春游,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春天,我班的自然角里一片盎然,孩子们对自然角中的动物、植物、种子发芽变化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有不少幼儿挤在一起观察,并争论着它们的.变化情况。因为春天,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更重要的是;春天充满了生机盎然的乐趣。于是,我们就在班上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发动师生共同收集事物变化的材料,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活动。本主题通过观察、劳动及各种游戏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引发幼儿有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主题目标:
1、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知道春天气温逐渐增高,雨水增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2、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春天的认识,发现动、植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体验春天的美丽。提高讲述、绘画、表演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能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4、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特别是观察、比较、语言等关键智能。
活动附录(一):寻找春天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仔细观察,找出春天的特征,体会到春天是美好的。
2、运用春天的知识和观察结果,训练有层次、有顺序说话的能力。
活动表现:
设计意图
幼儿活动表现教师指导与策略幼儿已有的经验春天来了。认识春天,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合适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生动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观察和认知。本设计,通过感受春天,表现春天的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一些春天的明显特征,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而激发和发展对自然美的感受力表现力。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
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
(1) 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2) 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3) 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
(4) 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5) 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6) 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
(7) 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
(8) 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9) 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
附解说词: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逗留在这里。
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
这幅名画所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对话也很精彩,特别是在分析这幅画的构图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对比关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显、远的人模糊,明暗的对比,(人物)高矮的对比,多少的对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细对比,胖瘦对比,直线(地平线)与曲线(河岸线)的对比,绿色和红色的对比……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真令我叹服!
到目前为止,幼儿已进行了六次的名画欣赏活动,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还只停留在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注意,有的能较好地描述画面,有的能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即造型、色彩、构图的分析),有小部分的幼儿甚至能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有的幼儿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注意,有的幼儿却能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实现积极的互动。怎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是我在以后的欣赏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百科:名画是指有着深远影响和价值的画,就是名画。本词条还包括中国传统名画概念和介绍。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自制坡道若干,装不同量的水和沙子的矿泉水瓶若干,小积木若干。
2.幼儿操作记录表每人1份,教师用大记录表1张。
3.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活动起兴趣
师:今天有很多瓶子宝宝要出门去玩,他们要比赛,看谁滚的远。我们来试一试。
(二)第一次操作,探索坡度相同、坡道表面光滑度不同的情况下,哪种瓶子滚得更远
1.请幼儿分成两人一组,取一个表面光滑、一个表面粗糙得长条积木,自己用小积木为台柱搭成两个高度一样的斜坡。
2.两人分别将相同的'空矿泉水瓶放到坡道上,观察哪个瓶子滚得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坡度不同、表面光滑度相同的坡道上,水量相同的瓶子哪个滚得更远
1.请幼儿两人一组选择相同表面的坡道,搭好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
2.两人分别拿相同水量的瓶子放在坡道上,观察哪个瓶子滚的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四)第三次操作,探索坡度相同、表面光滑度相同的坡道上,装水和装沙子的瓶子哪个滚得更远
1.幼儿两人一组,将刚才的高度变成一样高。
2.两人分别拿装水和装沙子的瓶子放到坡道上,观察那个瓶子滚的远,并记录操作结果。
(五)幼儿交流讨论操作结果,教师提升幼儿经验
请每组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
请幼儿观察记录表后小结: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的坡度上滚,在光滑的坡道上滚得远,粗糙的坡道上滚得近;同样的瓶子在不同坡道上滚,坡度陡的的滚得远,坡度平的滚得近;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瓶子重的滚得远,瓶子轻的滚得近。
(六)请幼儿观看高山滑雪、下雪后撒沙子的挂图或视频,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渗透序数和个数的概念。
2.理解相邻的数,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3.增加亲子感情。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次序。
2理解序数和个数的概念,理解相邻得数。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2.小朋友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如果是单数教师参与组合﹞
活动过程
一、开始
小朋友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按数字顺序站好队。
二、过程
1.每组小朋友轮流做家长和孩子,如;家长,放学了,我来接宝宝,我的宝宝在哪里?小朋友,﹝爸爸或﹞妈妈﹝高举数字卡片假设是8﹞我在这里,从前面数我是第8个。妈妈找到我了吗?妈妈,从前面数数,数到第8个,找到自己的宝宝。
2.找到宝宝后,原地不动,妈妈问小朋友,你的前面是几个小朋友,他是几号啊?你的后面是几号小朋友,他是第几个呀?和你前后挨着小朋友都是几和几呀?
3.答对后,找到自己的宝宝领出队,并和老师同学说再见。
4.每次找对后再重新排队,小朋友可以自己选自己喜欢的数字卡片。
三、练习
1.争取每个同学都练习到两个角色﹝家长和孩子﹞。
2.孩子要达到熟练地说出和他相邻的两个数。
四、看看我们有多聪明
一个小朋友放学站队,从前面数他是第7个,从后面数他是第9个,谁能知道站队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大班教案 篇8
一、游戏目标
1.让幼儿感知音的轻重变化。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小动物在鼓上跳跃的形象,训练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二、游戏准备
打鼓一个,黄豆若干。
三、游戏规则或玩法
1.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1)鼓面上放一些黄豆,老师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黄豆变化。
(2)放音乐,老师根据音乐的强、弱击鼓,重点感受:音强则黄豆跳得高,音弱则黄豆跳得低。
2.幼儿学做小黄豆,听音乐的强弱跳动,老师敲鼓提示。老师让幼儿表现音乐轻重及动作有创造性的幼儿示范表演给大家看。
3.鼓励幼儿想想,除了黄豆会在鼓上跳,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在鼓上跳?怎样跳?造型、动作怎样?
(1)一名幼儿击鼓,其他幼儿创编小动物在鼓上跳,并能表现出轻、重音及动物独特的动作,音乐一停,即定格某种动物造型。先让一名设计者带领全班幼儿听音乐表演。
(2)教师评价:请刚才表演有创新的'幼儿击鼓,其他幼儿继续创编动物在鼓上跳舞。
(3)请幼儿三人、四人、五人成一组设计不同的动物跳的动作,鼓一停,即摆出各种造型定格。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拍照的游戏情境中,能根据音乐的不同变化,大胆地展示肢体动作。
2.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走台,体验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ppt课件,红地毯.
活动过程
一、造型拍拍乐一欣赏音乐1
1.引出主题.
提问:你们拍过照片吗?说说在哪里拍过照片.
小结:原来拍照可以记录下我们去过的地方,以及开心的瞬间.
2.欣赏音乐1.
(1)播放ppti.
提问:来了一位照相精灵,带来了一个音乐相机.听一听,哪里很特别?
小结:原来这个音乐相机里不仅有好听的音乐,还有连续“咔嚓、咔嚓、咔嚓”的拍照声,
是一段提醒我们拍照的音乐.
(2)分析音乐,了锯何时开始变化动作.
提问:音乐相机想邀请你们听着它的音乐一起来拍照,你们觉得听到第几声“咔嚓”声时摆pose最合适?
小结:那就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边走边拍,注意pose要在听到第一声“咔嚓”时摆最
合适.
(3)集体来拍照.(播放ppt2)
重点关注:幼儿能否在听到相机镜头信号声后及时变化造型.
(4)个别幼儿来拍照.
提问:找一找,为什么这张照片很成功?
鼓励幼儿发现动作要做得大,每次都要有不同的变化.
(5)集体再次逐一拍照.
提问:现在给你们每个人都拍一张照片,你们可以跟着音乐走动,选一个风景.
关注:幼儿动作变化程度,幼儿在音乐出现时能否随乐舞动.
二、造型拍拍乐——欣赏音乐2
1.欣赏音乐2.
提问:现在这个拍照的音乐和前面的音乐哪里不一样?什么时候摆pose比较适合?原来摄影师说了,现在来了很多游客,我们拍照时脚上的步子要跟得快快的,听到一声“咔嚓”就马上要换一个动作了.
2.幼儿集体尝试跟着音乐拍照.
教师观察幼儿能否跟随音乐变换快一些的动作.
三、t台秀一秀
1.欣赏音乐3(欢快的音乐).
提问:快听,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要去哪里?
现在有一场儿童服装发布会正在举行,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当小模特.
2.观看视频,并间接渗透游戏规则.
提问:看一看,小模特是怎么出场的?每次会摆几个pose?
小结:原来小模特是一个接着一个出场的.摆出三个pose后下场.
3.幼儿分成两组并协商出场的顺序.
提问: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请你们以十人为一组,分成两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中小演员出场的顺序.
(1)邀请其中一组幼儿尝试跟着音乐表现.
提问:他们这组中一个接一个先后出场的顺序都接对了吗?
你最喜欢哪个小演员的动作?为什么?活动21 .
巩固规则:后一个出场的幼儿要等前一个幼儿走后再出来.
(2)再次邀请其中一组幼儿尝试跟着音乐表现.
重点关注:幼儿表现与音乐之间的衔接,走步中的眼神与神情,出场动作的不同(走、跑等).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本次活动的音乐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二级舞蹈考试范围中的一首歌曲.歌曲分三段:第一段音乐是慢的4拍加三下连拍声,第二段音乐是慢的2拍加一下连拍声,最后一段是欢快的音乐.希望通过活动,给予幼儿音乐的感受.
1.目标达成度
幼儿乐于表现,但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时间短促、借班上课等因素,幼儿合作性不够,因而第2个目标(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走台)的达成度欠缺.
2.环节设计
内容上的层次性比较明显,特别是第二段音乐运用得比较成功,幼儿能够准确发现第一段音乐和第二段音乐存在的不同,而教师也能采用集体和个别的形式与幼儿互动.此外,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的亮点和不足,将亮点在同伴间推广,将不足化解在讨论中,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修正能力.
3.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音乐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对第一段音乐(慢的4拍加三下连拍声)的听辨上.对于问题“听到第几声‘咔嚓’声时摆pose最合适”,教师原先预想的答案是“听到笫一声‘咔嚓’声”,但实际活动中幼儿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且各种答案都有.虽然教师也采取了及时补救的措施,邀请三位分别选择不同答案的幼儿上台演示,但最后还是采取了直接告知准确答案的方式.教师设置这个问题,原本是想给予幼儿更多探索的空间,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唯一,且争议比较大.其次,对于最后一个环节——走台步,幼儿比较感兴趣,也乐于表现.不足的地方是,由于第一组出场的顺序事先商量得比较好,所以在第二组出场之前,我没有主动询问和确认,以至于出现了一时空缺或没有接上的情况,这是教疏忽的地方.此外,教师对于活动材料的准备仍有欠缺,活动现场出现了幼儿在地毯上走台步时滑倒的情况.
活动点评
在“想拍就拍”音乐活动中,材料、幼儿、教师三者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有生命力的互动,教师应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基础,在幼儿享受音乐,自由表现生活经验的`开放性进程中,接纳幼儿的创意,在集体探索和个体创造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和提升,使幼儿在有目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成长.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评析此次活动:
1.教师应在有效互动中引导幼儿探索、修正、提升.=.
本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体现出教师的引导性.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营造有效互动的机会,在互动中为幼儿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引导幼儿自我调整、自我修正,使幼儿的经验与能力不断获得提升.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倾听活动需要探索的是拍照的“咔嚓”声.幼儿需要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平时的照相动作)与音乐经验(音乐旋律中的“咔嚓”声)相结合,综合性地表现拍照动作.本次活动的三段音乐(从开始慢的4拍加三下连拍声,到之后慢的2拍加一下连拍声,到最后的连续完整的音乐)层次性明显,但是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还需加强.当幼儿在探索的大路上遇到岔路口时,为了让他们掌握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选用迂回的战术,间接提示幼儿问题所在,支持幼几进行自我修正.比如,在教师提问“为什么这张照片拍得比较成功”时,应该强调“停住”.教师需要做的是观察到幼儿的问题后,间接地点出问题的所在,通过有回应的评价,让幼儿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一步步地接近教育活动目标.
2教师如何挖掘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教师要发挥引导性,将个人经验化为集体经验,在互动中挖掘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使每个幼儿能够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后,有更高层次的创造.本次活动有点走过场,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从动作不自然、不协调、没感觉,到最后自然、协调、自信,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获得了提高.
综上,本次活动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建议对音乐进行进一步编辑.教师应通过适当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原生态的创造.本次活动的音乐没有设计好,没有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与其平时的生活经验有点脱离.音乐“咔嚓”声的出现要有规律,要精心设计,要与幼儿的动作吻合,可以是:一个乐句,停顿一下,加一个“咔嚓”声;然后两个乐句,停顿一下,再加一个“咔嚓”声;接着两个乐句,中间不停顿,直接加一个“咔嚓”声…,.
第二,一些细节之处还需精小设计.比如,在走台步的环节,一共有二十个幼儿,分为十个幼儿一组进行.教师此时不应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商量出场顺序,试想,十个孩子进行小组讨论,不混乱才怪.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提升幼儿的表现非常重要.比如,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归纳出了四个走台规则,小结得很好,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却忽视掉了.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12-25
大班教案12-24
大班教案12-25
大班教案12-26
大班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教案(精选)08-28
大班教案(经典)08-15
(精选)大班教案08-27
(经典)大班教案08-16
【精选】大班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