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规则的存在,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2、遵守规则,体验规则带来的好处。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片段录像、有关规则知识题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情境,引出主题
——师:请幼儿自己拿小凳子座,目的是看看孩子们的秩序怎么样?守不守规则?
——提问:让幼儿说一说老师担心什么?
——幼儿:担心我们摔跤——担心踩踏
——师:请幼儿说一说拥挤,不守规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体验式的情景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幼儿观看录像一“乘电梯”。
——这些人在做什么?
——这样乘坐、进出电梯正确吗?
——怎样进出、乘坐电梯才是安全的.?
教师小结:上电梯时在电梯门两侧有序的排好队,等电梯停稳,里面的人出来后外面的人再进入电梯间。
(2)幼儿观看录像二“照哈哈镜”,提问:
——小朋友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这么拥挤的能看清楚镜子吗?
——怎样才能不挤?
教师小结:大家有秩序地排好队,一个照完笑一个照,这样每一个小朋友就能又快又好地照哈哈镜玩了。
(3)幼儿观看录像三“取垫板”,提问:
——画面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垫板都弄到哪里了?他们这样做对吗?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3、小朋友常识按规则拿去物品,体验遵守规则的便利。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彩色纸,请小朋友们自己拿取,想一想,怎样拿取才能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又快又好地拿到彩色纸。
大班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本篇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适宜在大班的“动物大世界”“有用的植物”“寒冷的冬天”等主题中进行教学。
(一)对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
1、故事内容有趣,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教学中可以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推测,从而让幼儿具有辩证思维和多维思考的经历和体验。
2、故事通过田鼠太太的一系列行为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想清楚,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最需要去做的。
(二)对幼儿经验能力的分析:
对动物过冬不同方式的了解,处于大班(上)学龄的幼儿已积累了零星的认知经验。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了,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价;大班幼儿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并对生活中一些事件和现象进行“对与错”“行与否”的选择与判断。
(三)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分析:
大班幼儿喜欢对故事内容与情节发展进行推测,思维也能比较自如地在“发散”和“集中”之间转换。所以,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开放式提问,采用多种方式来呈现故事内容,使大班幼儿在有意倾听、问题讨论、模仿练习、自主阅读、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中,感受并理解作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积累语言学习经验,激发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快乐的、主动的语言学习者”。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倾听故事,能对田鼠太太的行为展开积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事先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三、活动准备
根据绘本故事制作ppt,选择一段抒情性的乐曲。
四、活动过程
(一)经验谈话导入,引出并认识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式”引入,密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放松、自信地表达已有经验;教师通过了解幼儿前期经验,自然地引出故事。)
预设以下提问: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季节?“丰收的季节”表示什么意思?
2、秋天到了,人们忙着收获水果和粮食。那么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3、瞧!谁来了? (认读文字“田鼠太太”)“太太”是什么意思?
4、(重点提问)秋天里,田鼠太太会忙些什么呢?
(二)看看听听议议,初步了解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插问”让幼儿进行适度的推测和适当的对话练习,从而获得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讲述故事中预设以下插问(追问):
1、你听见花母鸡说什么了? (模仿话语)“高贵”是什么意思?(极为珍贵、贵重的意思)
2、你认为花母鸡的话有道理吗?田鼠太太会怎么想、怎么做?
3、听了兔子的话,田鼠太太会怎么做?
4、刺猬看着田鼠太太的鞋子,它和乌龟可能会说什么?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5、听了刺猬说的话,你认为田鼠太太会怎么做?会不会再去用粮食换新鞋子?请说出“换还是不换”的理由。
6、(重点提问)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过渡性结语)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听听冬天来到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完整欣赏故事,设问讨论,理解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讨论,引导幼儿一起对田鼠太太的行为展开讨论,并理解作品的深层内容。)
听完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预设以下讨论问题:
1、田鼠太太已经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最后怎么会昏倒在雪地里?
2、田鼠太太准备了哪些过冬粮食?这些过冬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
3、(重点提问)你认为田鼠太太拿过冬的粮食去换新衣服……的做法值得吗?为什么?
4、(推进)那么田鼠太太为什么要把这些粮食换成新衣服、新鞋子?
5、到底漂亮重要还是安全过冬重要?如果你是田鼠太太会怎么做?
(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考虑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不能为了漂亮,以小失大。
(四)小组辩论,深化情感,引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选择”,再次激起幼儿思维与表达的积极性,培养幼儿辩证看待人物的态度,引发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进一步探究与发现。)
预设以下问题:
1。(重点提问)你喜欢田鼠太太吗?请说出理由(分组讨论,集体辩论)
2。让我们赶快帮田鼠太太想想办法,怎么让田鼠太太和孩子们安全地过冬呢?
(教师结语)请你们把田鼠太太一家怎么过冬的故事编出来吧。
(五)延伸活动
1、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围绕故事内容提供的各种材料让幼儿阅读、绘画、续编和表演。
2、随着冬季的到来,开展“动物过冬”的探究活动,并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有效的集体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教学前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教学中的灵活执行,还需要教师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本次活动带给我的体会是:
精心预设意义重大 由于对教材解读比较准确,对教材的修改、补充合理,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实现了文学作品熏陶幼儿美好情感,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主要功能。故事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的添加,比较好地帮助了幼儿从不同角度选择“喜欢还是不喜欢田鼠太太,或者有点喜欢和不喜欢田鼠太太”,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理由地进行“选择”,从中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美好的情感:对角色的喜爱、对角色的认识,进而尝试如何辩证地评价角色。
教法探索实效明显 在大班幼儿故事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听为主”“听一讲一听”等教法,采用“倾听一讨论法”“看听讲做结合法”,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效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我采用的“阅读观察”“插问讨论”“多向交流”“角色体验”和“争论选择”等方式,使幼儿在“倾听”(输入)故事内容中积极“表达”(输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大班幼儿在故事教学中自然地“输入”和“输出”,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分析、推测想象、判断推理,因此教学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实效性。
重在关注幼儿表现 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考虑幼儿可以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场幼儿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关注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经验的表现以及每个幼儿学习中的差异表现。在教学中,我能运用多种方式与幼儿互动,能关注并满足每个幼儿的表达愿望,鼓励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自我认识。
附: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
秋天到来的时候,田鼠太太就已经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田鼠太太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田地里找粮食,找啊找啊,一直找到天黑才回家。衣服弄脏了,裤子被树枝钩出了洞,连鞋子都走破了。可田鼠太太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它找到了很多粮食。
秋天快过去的时候,田鼠太太已经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有谷子、有苞米,还有花生仁。她想:这些粮食足够我和孩子们过冬啦!
一天,趁天气还不是特别冷,田鼠太太在树林里散步,突然,她看到了一串项链:“哇,多么高贵的项链啊!”田鼠太太快活得马上把项链挂在了脖子上。
田鼠太太在大街上遇见了花母鸡,花母鸡看了项链对她说:“可惜你的衣服太旧了,配不上这串高贵的项链。”
于是,田鼠太太急急忙忙回家,拿出准备过冬的谷子,用谷子换来了一件崭新的时装穿在身上,项链立刻显得高贵了。
田鼠太太在大街上遇见了兔子,兔子对着田鼠太太说:“哎呀呀!你的裤腿上裂了一个口子,跟这串高贵的项链和美丽的时装一点也不配。”
田鼠太太马上回家,拿出准备过冬的苞米,换到了一条漂亮的裤子。
田鼠太太走到大街上,头抬得高高的,好让大家能看到它脖子上的项链。
“嘻嘻,瞧她,鞋头破了一个洞,脚趾都露出来了。”刺猬对小乌龟说。
田鼠太太听见了,立即回家拿出了准备过冬吃的的花生仁,换来了一双新鞋,穿在脚上。
现在,田鼠太太是多么地美丽和高贵啊!
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飘着大雪,天冷极了。田鼠太太饿得“咕咕、咕咕”直叫,她的孩子们也哭着直叫“妈妈,肚子饿、肚子饿……”田鼠太太说:“别哭别哭,妈妈去找吃的。”没办法了,田鼠太太只好戴着高贵的项链,穿着新衣和新鞋,在雪地里寻找吃的东西。
可是,什么东西都找不到。最后,田鼠太太又饿又累,晕倒在雪地里。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类推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2.能较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猜测,进一步理解“还剩”的意义。
3.通过猜测,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答问题。
活动准备:
1.创设超市场景:幼儿自选一种商品,将所有商品贴上1~4元的价格标签,并在“超市”的'货架上摆放整齐。
2.1~4价格标签,幼儿人手一个购物篮,1张5元人民币,1元、2元人民币若干(可用数卡代替)。
3.纸、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幼儿观察超市场景。
2.游戏“猜猜买了啥”,在猜测中复习5的减法。
(1)教师出示1张5元和1张1元的人民币,向幼儿介绍活动的要求。
教师:用5元钱去“超市”里买一样商品,交完后还剩下1元钱,你们猜猜老师买了啥?
(2)请两名幼儿在集体中讲述自己的猜测。
(3)请幼儿用算式记录同伴猜测教师购物的过程:用5元钱买了4元钱的饼干,还剩下1元钱。
(4)引导幼儿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要求幼儿一边用手指着数字和符号,一边讲述:老师用5元钱去“超市”买了4元钱的饼干,还剩下1元钱……
(5)幼儿学习用算式记录自己的猜测,进一步理解“还剩”的意义。
(6)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所列的算式表示的意义。
3.集体去“超市”购物,在实践中学习5的减法。
教师提出购物要求。
教师:每个小朋友每次用5元钱买一样东西,买好后自己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请在旁边的篓子里拿出所找的零钱,买好后说说你的5元钱是怎么用的,并在购物单上用算式记录自己的购物情况。
鼓励幼儿在购物过程中边购物边讲述。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商品猜测活动,学习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1)教师出示一个幼儿的购物清单,引发幼儿猜测。如:他用5元钱,买了一样商品,还剩下3元钱,猜猜他买的是什么。
(2)师幼讨论:对不对,为什么?
大班教案 篇4
【教材简解】
活动的选材主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身边的废旧材料,以小动物们去参加聚会而没有包包,请大家为小动物们制作一个动物包包送给它们,激发幼儿乐意帮助别人的情感。在幼儿对各种小动物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双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看图示创作,展现完成作品的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感,并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我——小手能变废为宝,变出创意。
【目标预设】
1.能看懂图示,按图示步骤将马夹袋和纸袋制作成包包。
2.能用彩纸、动物头像及多种材料简单装饰包面。
3.大胆展示自己制作的包包,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看懂图示,按照图示步骤制作包包。
活动难点:能熟练地运用剪、折、粘贴等技能把包包制作平整、服帖。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纸袋和一个塑料包装袋。
2.双面胶、剪刀。
3.纸盘、黑色的纽扣、无纺布袋子、海绵纸、树叶、绒球、珠片、吸管若干。
4.幼儿对动物头像认识的经验。
【设计理念】
不一样的我,就是能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变出我的创意。从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出发,小动物是小朋友都喜欢的一个对象,通过创设以小动物参加动物聚会的情境,展开幼儿为小动物制作一个动物包包,调动起他们积极创作的兴趣,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以及体验自己独立制作完成作品的成功感。
【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看图示了解制作方法——幼儿操作,初步完成包包——幼儿进行简单包面装饰——包包秀,送给小动物——整理结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放音乐)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呀要举办一个动物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走,听着音乐出发吧!(幼儿边拍手边找到空位坐下)
师:森林里真热闹,瞧!谁来了?(幼儿看展示板说出动物名称)
幼:小兔;大象;小熊。
师:小动物们都来了,它们去参加聚会缺少一个包包,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
师:制作的材料在小朋友的桌子上,快看看是什么呢?
幼:马夹袋和纸袋。
师:小眼睛真亮,包包是这两样做成的。
二、看图示了解制作方法
1.出示步骤图前4步
师:那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谁看懂了?(给幼儿时间仔细观察)
师:谁能来大胆地说一说。(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幼:(图1)对折。
师:谁对折?
幼:纸袋对折。
师:(图2)然后?
幼:用剪刀剪开。
师:用力折出折痕,沿线剪。剪下来纸袋的上面放进垃圾框。
师:(图3)第三步?
幼:用手把袋子打开。
师:(出示实物,请一幼儿尝试)谁能来试一试?
师:双手用力撑开袋子,让它站起来。(图4)接着?
幼:纸袋放进马夹袋。
2.出示步骤图后4步
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看懂了前四步,仔细看看下面怎么做?
幼:(图5)用剪刀剪开。
师:在哪里剪?
幼:转弯的`地方。
师:这次谁能来挑战一下?(出示实物,请一幼儿尝试)
师:从转弯的地方直直的往下剪,剪到纸袋边。不能往下剪哦。这里剪了,还有哪里也要剪?
幼:反面。
师:一共剪几次?
幼:4次。
师:(指图6)下面怎么做?
幼:撕开双面胶,塞进纸袋贴平整。
师:(指图7)这是什么?(纸筒)怎么做?
幼:彩色纸筒套进马甲袋的拎带。
师:(指图8)最后?
幼:连接起来。
师:两个拎带用透明胶带连起来。
三、幼儿操作,初步完成包包
师:做包包有这么多步骤,都会了吗?有没有信心帮助小动物做成包包?那就开始吧!
1.老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较难的制作步骤。(放音乐)
2.集中评价:
(1)展示成功的作品:
师:这个包包你们觉得怎样?
幼:纸盒站得直直的;包面贴得平平的;带子系得牢牢的。
(2)选择制作有不足的作品,提出要求:
师:这个包包也不错,如果纸盒能站得直直得就更好了……没有完成的可以继续完成。
师:你们真棒,能看图做包包了!那怎样把包包变得更漂亮呢?(幼儿自由表述)是的,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拿出彩色卡纸贴在包面上,把我们昨天做好的动物头像贴上去,来得及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桌上的纽扣、绒球、彩带等材料再装饰一下,看看谁的包包最漂亮。
四、幼儿进行简单包面装饰
老师巡回指导。
五、包包秀,送给小动物
集中一起,分组展示。
师:呀!森林里的动物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它们急着那拿包包啦!。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做好的包包吧!请这组小朋友先来吧!真棒!你想把包包送给哪个小动物!
评价要点:你喜欢哪个包包,为什么?
你觉得自己做的包包怎样?
幼儿分组展示,并送包包。
结语:小动物谢谢你们,说我们真能干。他们背上包包快快乐乐的去参加动物聚会了!我们小朋友收拾好材料也要回去了!
六、幼儿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5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儿童网站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总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专家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感知废旧物的妙用,知道要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
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会拼、拆纸盒,初步建立形与体的双向联想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难点:由平面纸张制作立体纸盒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基本掌握它们的特征
物质准备:各种废旧纸盒(长方体、正方体);制作纸盒的各种材料:废旧纸盒和旧挂历纸、笔、剪刀、回形针、双面胶、浆糊、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以“纸盒厂需要一批纸盒急用,请小朋友帮忙制作”引出课题。
二、感知立方体
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旧纸盒,提问:
1.你带来的纸盒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2.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怎么样的
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流。建议幼儿每数一个面标上一个数字(从“1”开始按顺序标数字),标上数字后,观察有几个面,每个面是怎样的。
三、初步感知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1.拆纸盒
师:“请小朋友把纸盒拆开来,看看纸盒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幼儿拆纸盒,互相交流纸盒拆后的样子。
2.纸盒还原
请幼儿把纸盒还原,并讨论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把纸盒变回原来的样子吗”请个别幼儿演示,大家反复练习。
讨论:“平面的纸是怎样变成纸盒的”
3.了解粘合面的`作用
师:“大家找一找,刚才写的数字都在哪里,除了有数字的面以外,还有其他面吗这些没有标数字的面刚才躲在哪里有什么用”(重合、粘贴、封口)
四、尝试做纸盒
1.教师示范用旧挂历纸做纸盒。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
3.请幼儿把做好的纸盒送到“纸盒厂”。
延伸活动
把有关材料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在自选活动中继续操作。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无论从目标的制定、教学具的选择还是过程的组织都体现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环境教育特点。首先,废旧纸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较多的废弃品,幼儿平常只是看或用纸盒子而没有去动手做过纸盒子。让幼儿拼拆旧纸盒,既能让幼儿较直观形象地感知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而且能让幼儿在玩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废品可以用、可以玩、可以为我们服务。因此,用纸盒子进行教学能取得一举两得的作用。其次,用旧挂历做纸盒子,既美观、不易破碎,又节约了纸张。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所用的旧纸盒、旧挂历都是幼儿从家里收集来的,这些本来都是扔在垃圾堆里的废弃物,现在发挥了这么大的用处,因而活动中孩子们玩得很专注。整个活动提供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满足了大班幼儿喜欢交流的特点,在拆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巩固了知识,做纸盒再一次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欲望,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5、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游游游游/游游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看图讲故事并根据故事内容自编故事。
2.感知体验故事的问答式结构。
3.理解故事中表现出的乐观精神。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PPT。
2.绘画蜘蛛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角,交代故事名称,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图片,师:这是谁呀?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只蜘蛛呀?(观察回忆蜘蛛的外形特征)。
(2)师:这只蜘蛛和平时我们看到的蜘蛛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蜘蛛先生的小胡子、帽子、不同颜色的靴子等入手来观察与简单讲述)。
(3)师小结:这只蜘蛛长着两撇小胡子,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男的”蜘蛛;而且蜘蛛头上戴着像古代大官戴的官帽,脚上穿着靴子,靴子自有4种颜色呢,原来这是一只非常可爱、非常神气的“蜘蛛先生”。
(4)出示PPT1,让认识题目的幼儿认读。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的故事就是“蜘蛛先生要搬家”。
2.带领幼儿熟悉故事的开头。
(1)出示PPT2,师:你们说这是谁呀?(蜘蛛先生)蜘蛛先生站在那里呢?(舞台),哦蜘蛛先生搬家的故事要开始啦!
(2)出示PPT3,师:蜘蛛先生怎么了?(注意观察蜘蛛先生的表情)(不开心)他为什么不开心?(要搬家了)
(3)出示PPT4,蜘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看蜘蛛先生和扫把小姐的表情)
师:“蜘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蜘蛛先生的家和扫把小姐的裙子缠在一起了。”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呀?(一问一答)这种句子就叫做问答式。
(4)出示PPT5,师:蜘蛛先生是什么时候搬的家?(注意观察太阳)(太阳一出来,蜘蛛先生就搬家了)
3.了解蜘蛛先生搬家的路线。
(1)出示PPT6-7,蜘蛛先生搬家经过了哪些地方?(屋顶、电线杆、树枝上、玩具屋顶)蜘蛛先生是怎么搬家的?(蜘蛛先生用八只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地爬到屋顶上)爬到屋顶以后呢?(爬到屋顶以后,蜘蛛先生发现屋顶盖不了房子,于是它像荡秋千一样,从屋顶荡到电线杆,又从电线杆荡到树枝上,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荡过去)。
(2)出示PPT7,师:最后蜘蛛先生荡到了哪里?(玩具屋顶上)。
(3)出示PPT8,师:最后蜘蛛先生把家盖在了哪里?(玩具店的墙角边)。
(4)师:蜘蛛先生碰到问题和麻烦,它是怎么处理、解决的?
4.带领幼儿了解故事结尾。
(1)出示PPT9,师:蜘蛛先生用什么盖的房子?(肚子里的丝线)那它吐的丝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蜘蛛先生会从肚子里吐出长长的丝线来,然后用丝线来盖新房子。
(2)出示PPT10,师:蜘蛛先生的房子漂亮吗?我们看,它的房子又大又通风,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
(3)幼儿续编故事。
师:蜘蛛先生以后还会不会再搬家呢?为什么?(鼓励幼儿续编故事情节)
5.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并体会蜘蛛先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1)教师问,幼儿看图回答。理解记忆故事。
(2)师:谁来告诉我在整个搬家的过程中蜘蛛先生的表情是怎样的? (带着笑容)
(3)师小结:无论蜘蛛先生以后会不会碰到问题与麻烦,但是只要蜘蛛先生不怕辛苦,积极面对,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很多烦恼,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你可以试着去自己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也可以和身边的好朋友、爸爸妈妈、老师说一说,让大家来帮你想办法。我们要学习蜘蛛先生,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快乐的面对,勇敢地去解决,这样你就能每天都有好心情,让自己快乐的同时让身边的好朋友也能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活动延伸:
回到家后,每位小朋友都要自己亲手画一画蜘蛛先生要搬家的故事。画完以后,要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这是我在幼儿园中开展过的一次活动。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充分的考虑到故事本身的特殊性,采用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的设置带动幼儿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方式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也充分的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寻找问题时,幼儿能够根据对画面的细致的观察找出不同的问题。尤其是活动最后针对蜘蛛先生以后还会不会搬家的问题,孩子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回答更是五花八门,拓展了孩子的思维。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整个活动设计很适合大班幼儿,整个活动比较成功。但是在时间上好像考虑稍微有些欠缺,以至于到最后孩子们情绪较前面稍微不是很好。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背景
靖江是一个美丽的滨江城市,也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近期,本园正致力于“突显滨江特色,整合幼儿园课程”的课题研究。大班美术活动《美味的“长江三鲜”》便是在这一课题背景下产生的。
“江鲜”是滨江特色之一,且一些孩子已接触过部分“江鲜”,如,刀鱼等。大班的孩子,语言、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决定将“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作为主要内容,开展一节集“语言、绘画、制作”等多方面发展目标为一体的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做鱼的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能大胆地用线条勾画出简单的长江三鲜,并能用丰富的色彩与图案代表不同的口味进行装饰。
3.感受家乡资源的丰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演示文稿。
2.“煎盘”(纸制)每人一只,剪刀人手一把,水彩笔,画纸。
3.教师用品:煎盘一只,剪好的刀鱼两条,彩笔,画纸三张,视频展示仪,电视剧,作品展示台,黑板,磁石。
4.小组操作材料:
红烧组:绿色皱纹纸做的“葱花”,红色、黄色腊光纸做的“辣椒”、“姜片”等。
咖喱组:红色、青色、米色纸做的“红椒块”、“青椒块”、“洋葱块”。
清蒸组:黄色、绿色橡皮泥做的“姜丝”、“葱”,红色的“辣椒”。
油炸组:红色橡皮泥(做番茄酱)。
5.教师课前准备好三种长江鱼(刀鱼、河豚、鲥鱼)的简笔画造型。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出活动主题。
师(点击画面):“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啊? (小猫。)刚才它告诉我,今天是它的生日。你们说,我们该怎样来招待它呢?”
“小猫最喜欢吃鱼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乡靖江就是位于长江边的。长江里有许多种类的鱼。今天我们就每人做一道美味的长江鱼来招待小猫,好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运黾情景教学法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入主题。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二、简笔画——长江三鲜。
师(点击画面):“长江里有三种鱼是特别有名的,它们的味道非常鲜美,所以人们称它们为“长江三鲜”。先让我们看看是哪三种鱼吧!”
1.幼儿观察鱼的形态,说说鱼的特征,教师介绍名称。
刀鱼——身体细细长长的,嘴巴尖尖的,尾巴细细的,身体就像一把刀。
鲥鱼——身体有些扁。
河豚——头和肚子圆圆的,眼睛鼓鼓的,背部和肚子上有刺。
评析: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教师引导幼儿先观察长江三鲜的图片,再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加深了幼儿对长江三鲜的印象。
师:(点击“三鲜”画面)“长江三鲜”这三种鱼各有各的特点,老师现在想把它们画出来了。
2.教师示范三种鱼的简笔画,(提醒幼儿要将纸画满,从纸的一端画到另一端。)将其贴于黑板展示。
3.幼儿自选一种鱼,简笔画出来。
4.用剪刀将画好的鱼沿边缘剪下。
三、绘出“鲜美”鱼餐。
师:“鱼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该做鲜美的大餐了。烧鱼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点击画面,幼儿欣赏颜色鲜艳的烹饪美图。)
1.结合图片介绍各种烹饪方法。(注重各种颜色各异的佐料及盘子装饰的介绍。)
(1)红烧——用褐色的酱油、黄色的姜片做成,还要撒上绿绿的葱花,也可以放上一些红色的辣椒。
(2)清蒸——颜色比较清淡,需要一些生姜片或生姜丝、葱段等。
(3)咖喱味——黄色的咖喱粉,红椒块,青椒块,洋葱块配料。
(4)油炸鱼一一用金黄色的油炸成,还可以浇上番茄汁。
(5)烧烤鱼——用竹签串起来刷上油烧烤,变成金黄色,再撒上胡椒粉、孜然粉等佐料。
评析:美丽诱人的色彩会让幼儿发出啧啧赞叹,也许还会馋得流下口水。各种做鱼的佐料,如:绿油油的葱花、黄灿灿的生姜片、细细的姜丝、红艳艳的番茄汁、尖尖的辣椒等也会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创作欲望。此外,作为一道好菜。盘子周围的修饰也是不容忽视的:围成一圈的黄瓜片,一个个的小樱桃或一朵萝卜做的花无疑是锦上添花,给了幼儿极大的美感,教师与幼儿共述画面内容。为下面的幼儿创作环节奠定基础。
2.师介绍“煎盘”,利用各种制作材料(皱纹纸、腊光纸等)示范“咖喱刀鱼”的“烧”法。
师:“这是一个煎盘,我们就是把鱼放在这里面煎烧。老师这儿有两条新鲜的刀鱼,我把它放人煎盘,浇上油先煎一煎,然后放入咖喱粉、红椒块、青椒块、洋葱块煮一煮,一道美味又好看的“咖喱刀鱼”就做成了。”
评析:教师具体示范烧法:先在小煎盘内用彩笔涂上一层黄灿灿的“油”。然后放入准备好的两条乃鱼煎一煎,接着放入一些彩纸剪的红椒块、青椒块、洋葱块等,在鱼上及盘子里画一些黄色的汤,最后,为了美观,还可以在盘子周围装饰一些黄瓜片或小樱桃等,当然,这也是彩笔画的。
过渡:老师的咖喱刀鱼已经完成了,下面该我们的小厨师们显本领了。你们想做什么鱼呢?
3.教师简单介绍各小组制作材料,幼儿按烹饪方法自由选择制作小组。
评析:《纲要》要求,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提供材料自选超市,幼儿选择喜欢的方式,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要求把鱼画大些。
(2)启发幼儿选用一些与茄汁、咖喱、葱、姜等佐料相似的材料、颜色,把鱼“烧”得又香又美。
(3)引导幼儿运用丰富的图案和色彩装饰盘子。
四、评价。
师:“请烧好鱼的小朋友把你的作品放到后面的展示台上,等会请客人老师来欣赏,她们认为哪个小朋友的菜做得最棒就在上面贴上一个红五星,最后看谁得到的红五星最多,他就是我们班最棒的小厨师。”
活动反思
我们的家乡——靖江是一个美丽的滨江小城,这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具有鲜明的滨江特色。刀鱼、鲥鱼、河豚是长江鱼的珍品,因其味道鲜美、远近闻名而被称为“长江三鲜”。这学期,我园正在开展“滨江特色与幼儿园主题课程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我选择长江里的鱼作为主题教学活动内容,《趣味制作画——美味的长江三鲜》是这一主题活动中的一节美术活动。
活动实施以后,大家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第一,选择的内容具有典型性。长江三鲜不仅是滨江资源中鱼类的珍品,而且具有鲜明的外形特征:刀鱼——身体又长又细像把刀;鲥鱼——身体扁扁胖胖尾巴像剪刀;河豚——肚子圆鼓鼓像个小刺球。典型的活动内容让幼儿乐于接受,易于掌握。
第二,设定的目标具有层次性。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本次活动,我设定了三大目标,通过四大环节循序渐进,有效突破。
第三,活动设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幼儿通过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本次活动处处体现了让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痕迹,例如,让幼儿描述“长江三鲜”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勾画出自己喜欢的“长江三鲜”之一,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烹饪方法和佐料绘制等。
与此同时,我更多地感受到了活动中的不足。
1.活动时间达45—50分钟之久,幼儿在活动后半部分显然注意力不够集中。
2.幼儿绘制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师仅提供了彩笔,让幼儿画出不同的佐料、图案等,幼儿绘制出的作品可赏性不高。
3.示范性的讲解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在绘出鲜美鱼餐这一环节,由于我示范了咖喱鱼的制作,接着便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制作了咖喱鱼,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评价作品的方式单一。“展览式”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性。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1-03
大班教案01-03
大班教案01-04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
大班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