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认字环节
点出“履”“扉”这个字,并解释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呢?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爬山图片,说一说所积累的和爬山相关的诗句。
2、谈话导入课文。爬过山吗,简单说一说自己的爬山经历。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文中的父子一起去爬山。(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父亲的几次意味深长的话。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4、汇报:课文重点写了父亲在登山途中说的三次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师板书:上山 山顶 下山)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一处值得深思的话
(1)指名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爬山的目的不同)
(3)“征服”也可以换成哪个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用心。 过渡:靠着“征服自己”的这种信念,(引读)虽然“太阳,,我们已经站到山顶上了。
2、理解父亲第二处值得深思的话
(1)同学们想象一下,爬上山顶后的父子俩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2)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处话。 ① 指导朗读,体会“慢条斯理”这个词语。 ② 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板书:过程 尽力) ③ 说到这里,老师想起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在200米短跑中,一个黑人小伙子冲在了最前面,眼看胜利在望,然而,意外发生了,小伙子不慎扭伤了脚。瞬间,他由第一名变成了最后一名。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是他的父亲一步步把他搀向了终点。虽然金牌与他失之交臂,但他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人们心中,小伙子就是真正的冠军!
(3)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说,师及时点评。 小结: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尽了力。
(4)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自读自悟第6、7自然段。 过渡: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来看看父亲说的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3、理解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1)当我逞强地又蹦又跳下山时父亲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2)让我们也放慢脚步,同这对父子一起躺下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用心体会。
(3)设想,假如父亲没有叫住儿子,儿子就会错过这些美景,就会错过这些美好的体验。父亲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师读: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四、总结全文,回顾重点
1、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这句话。
2、理解“沉静”,“智慧”分别指什么?
3、总结全文 让我们再次回顾父子俩的登山之旅。(引导学生看板书)其实,登山的过程犹如人生之旅,父亲的每一次话都是人生智慧的彰显。
五、课外延伸,感情升华
1、师谈感悟
2、生自由发言
3、小结,理解父爱。
六、布置作业
1、把你认为本课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认真摘录在采集本上。
2、让你的父母也来读这篇文章,你与父母共同交流读书感悟,并用文字记录下你们读后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爬 山
上山 征服自己
山顶 过程尽力
下山 懂得欣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先来猜两个谜语:
师:“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虾子,不湿花衫子。”
生:鸭子。
师:“飞得高,飞得低,扑到地上捉小鸡。”
生:老鹰。
教师出示小鸭和小鹰的图片:
2、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鸭在湖里自由自在的游泳,小鹰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你们猜猜它们是依靠谁学会了这些本领?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自己去吧。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把本课要学会的七个生字用“。”划出,用“—”划出本课要求认识的九个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认一认部分,教学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以“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字音。
5、自由朗读课文,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6、师:读了课题,也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质疑,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鹰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鹰去看山那边美丽的风景?
师: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理解课文,朗读背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请小朋友门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有几句话?都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提示:共有三句话:前两句是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第三句是写小鸭学会了游泳。
(2)四人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学生先读后讨论:鸭妈妈说水不深,实际上是说水很浅,凭小鸭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游过去,游泳不会成问题。这是鸭妈妈在鼓励小鸭,对自己要有信心,刻苦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向妈妈提出请求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妈妈的回答又是什么语气,自己练习读一读。
指名两人读对话,教师重点帮助理解:“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让学生体会到小鸭缺乏自信,想要妈妈陪它去游泳。因为小鸭不知道妈妈是否愿意陪自己去,因此读小鸭的话要用商量的口气。鸭妈妈没带小鸭去游泳,不是不爱它们的孩子,不关心它们的孩子,而是了解到周围的环境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危险,于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所以读妈妈说的话时,要强调“自己去”,并指导读出亲切、和蔼、鼓励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朗读。
(5)学生找小伙伴分角色进行表演。
教师巡视指导:小鸭说话要有礼貌,是恳求、商量的语气。鸭妈妈说话的语气是亲切、充满了对小鸭的信任感,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
请一组同学进行表演。
(6)师:请小朋友看课文的插图,再读句子,体会鸭妈妈为什么要小鸭自己去游泳?
指名回答,如:小鸭学会了游泳以后,就可以自己去小溪里玩耍、捉鱼虾;当爸爸妈妈年老体弱的时候,还会捉鱼虾给爸爸妈妈吃。
师小结:因为鸭妈妈要小鸭学本领,以便将来小鸭能独立生活。它对孩子充满了希望、信任感,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7)师:小鸭接受了妈妈的教导,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如:小鸭经过不断的努力,时间不长,就学会了游泳这项本领。
(8)练习用“学会了”说一句话。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可以讨论,也可以朗读,或者表演。
学生分组学习第二段,教师巡视指导。
3、练习朗读、背诵全文
(1)全文分角色
朗读,评选最佳者。
(2)看图试背全文。
四、总结全文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师小结:自己不会的就要去学,不能事事依赖父母,只要自己认认真真地去学,什么本领都能学到手,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自选作业
1、演一演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2、画一画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鸭妈妈或鹰妈妈让小鸭、小鹰自己去学习本领的图画。
3、做一做
回家后自己学会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亲爱的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知道了在鸭妈妈、鹰妈妈的教导下,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它们该多高兴呀!你能读出、背出它们这种高兴的心情来吗?自己练一练。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巡视,纠正不良的读书姿势。
2、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指名读,其他学生点评。
二、拓展延伸
1、师:小朋友们,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勇敢的尝试,分别学会了游泳和飞翔,你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做什么事情呢?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说一说部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做的事情。
学生自由回答,如:书包自己背,问句自己收,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等。
2、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发现大家在生活中都是勇敢的“小鸭”和“小鹰”。真是太了不起了!能干的“小鸭”和“小鹰”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好听的儿歌吧,这首儿歌的名字就叫《我自己干》。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念儿歌部分,学生随录音一起读儿歌。
3、师:亲爱的小朋友,看你们那么喜欢读儿歌,老师还准备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儿歌,叫《妈妈夸我巧妞妞》,想读吗?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妈妈夸我巧妞妞
小花衣,小花裤,掉下两颗小豆豆。
红豆豆,绿豆豆,那是两颗小纽扣。
捡起来,捏在手,针线顺着扣眼走。
自己钉,自己缝,妈妈夸我巧妞妞。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三、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开火车组词。
3、师: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指名回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识记方法。如:利用偏旁、熟字、笔顺等方法识记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部分,教师教学生字的书写,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重点指导:“自”:注意与“字”区别,这是两个同音字,从用法、字型上加以区别。一个是自己的“自”,一个是生字的“字”。注意不要把“自”写成“白”字。
“己”: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注意第三笔不封口。
“东”:第二笔撇折不能写成竖折,左右两点要对称。要与“车”进行比较,区分字形。
学生跟电脑课件书空生字,然后描红,练习书写,老师巡堂辅导。
4、作业讲评。
板书设计
小鸭 游泳
11、自己去吧 学会了
小鹰 飞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联系课文理解本"悄悄"、"欢乐"、"欢快"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悄悄"、"欢乐"、"欢快"
板书:
18、四季的脚步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溪水唱 金蝉叫 落叶飘 北风吹
小草绿 雪花舞
鲜花开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贴图:桃花、荷花、菊花、梅花)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2、揭示课题: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优美的诗歌。
3、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丽的花朵,还带来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伴随着司机的脚步去看看吧。
二、认定目标:(1分钟)
三、导学达标:(26分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听(教师配乐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大自然多美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
3、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或:你把春天叫什么?)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节。
1、现在,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注意听:"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们听到了谁的脚步声了?它是怎样走来的?(悄悄地、笑着)
指导朗读:春姑娘轻轻地向我们走来,读的时候就要把"悄悄地"读慢些,"笑着走来"它多高兴啊。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2、你们看,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演示课件:春天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溪水的歌儿,带来了绿草和鲜花。溪水的歌儿多好听啊,你会唱吗?(指名读"丁冬、丁冬")请一个同学后三行诗。
3、哪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节诗?
4、(配乐朗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诗歌。
学习2--4节。
1、春天多美啊!春姑娘的脚步是悄悄的.,笑着走来的。那么夏姐姐的脚步是怎样走来的?秋婆婆、冬爷爷的脚步又是怎样走来的呢?(指名说)指名读夏、秋、冬的脚步。
2、夏姐姐、秋婆婆、冬爷爷都是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歌声呢?(指名说)
你知道金蝉是怎样唱歌的吗?能学给大家听听吗?
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
北风怎样吹的?谁来学一学?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三小节诗,你喜欢谁的歌儿就读那个小节。
4、指名读:你喜欢谁的歌?请你地一读。
5、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6、朗读全文。小结谈话:四季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象,你们喜欢四季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达标测评:(10分钟)
1、认读生字词。
2、分小组讲件四季的特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读。
作业:
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 《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