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03 06:57: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1

  【课程标准】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3.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

  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2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二)能力目标:

  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习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

  九、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六合”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习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中国(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师:“秦王扫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师:秦王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p45,p65页材料多媒体,可以将此材料展示在多媒体上)

  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顺应了,结束了,开创了。便于学生记住知识)

  师:完成统一阶段我们需要记忆哪些知识呢?哪位同学总结一下?生回答。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朝完成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师过渡: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来巩固政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做法。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3

  【课程标准】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2-29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02-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1-0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11-03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11-1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02-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8-30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02-01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08-29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