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30 09:58:5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论语》十则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积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启发式,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也可展示图片)

  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

  学习以及做人处事的格言

  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

  两小儿辩日(小学)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诲( )女( )知之乎

  9、是知( )也

  10、弘毅( )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12、其恕( )乎

  二、划停顿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讲解字词,并翻译句子(详见PPT)

  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提及,一个个解释完再通译,其间可请学生起来回答,增加互动性。

  概括每一则的蕴含,即究竟讲的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还是修身做人。

  中间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故事,如孔子弟子的。(视情况而定)

  四.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而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2)文中出现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总结含义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探究:

  要求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论语》十则。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课文后,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4

  表达内容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看到一种自然现象,听到别人一番谈论,自己一次偶然的发现……生活的启示就在你童年生活之中,启示无处不在。

  表达提示

  1.所选择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有价值,值得回忆,值得品味。

  2.把给你启示的那件事的经过写具体。

  3.讲启示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习作指导

  1.选材指导

  表达”要求选择自己受启示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既然是选择,就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挑一挑、选一选,到底写什么好,写什么有意义、有价值。

  大事小事都可以,力求新颖独特。

  2.写法指导

  不论写什么都应该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特别是要好好写一写感受最深的地方,从这件事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5.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6.修改草稿,再读。

  7.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写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二、指导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听录音

  3、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4、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5、指名全文试背

  6、同桌二人交替互背

  7、全班齐背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壮、蓝、芒、伏、更、余、沉、涨、傍、慢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四、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皮( ) 夕 ( ) 运 ( ) 摇( )

  披( ) 多 ( ) 远 ( ) 遥( )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天空 ( )的太阳 ( )的云朵

  板书设计:

 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光芒 山坡 余挥 壮丽

  往下沉 脸涨红 染云 黄 红 紫

  西山背后 脸更红 天边 留 霞 光

语文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当有人赞叹她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攀上高高的峰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而踏上山脚的那条小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也许,只要把最初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持到底,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位65岁的作家莫顿·亨特就向我们讲述了他8岁那年保持这份勇气的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老师现在并不想让同学们接触课文,我想让你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们来预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猜的又准又好!

  (二)、预测阅读 理清情节(6—7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预测三个情节,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会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尽量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1、在七月一个闷热的`夏日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聚在一块玩耍。可他们玩厌了弹弹子的游戏,正商量着要玩点什么新花样。你们猜猜看他们会想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玩呢? (2分钟)

  2、他们呀,竟然要去爬悬崖!可真够大胆的,是不是?!虽然这座悬崖只有二十多米高,可它却是一堵几乎垂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凸出来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亨特是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8年来他陆陆续续都在生病,妈妈一再告诫过他不许随意冒险。但是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瞧不起,他跟着爬上去了。当他爬上了悬崖的三分之二时,却实在害怕得紧,腿都软了,却又不敢走回头路。伙伴们不愿停下来帮助他,都一一离开了。夜色渐渐降临,你们猜猜看这个时候亨特心里会怎么想呢?(2分钟)

  他肯定心里充满了恐慌。

  3、正在他百般无助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领着他的父亲,赶到了悬崖下面。父亲焦急的望着亨特。你们猜父亲会怎样营救亨特呢?(2分钟)

  亨特的父亲没有象一般的家长那样,慌张得不知所措。他很镇定的对亨特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的到的”。

  那么后来亨特有没有爬下悬崖呢?他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现在就可以自己在文章里寻找了。

  (三)、精读课文 探究理趣(23分钟)

  A、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感悟全文,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你们边听边找,一定带着你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去感受文中那些孩子们获得了哪些乐趣。(6分钟)

  B、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两个问题。

  1、(7分钟)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和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6个孩子的探险经历,使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那你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乐趣呢?请把它们找出来。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趣”可以在游戏花样翻新——找出关键词:闷热天气→玩弹子→新花样→爬悬崖……

  “趣”在悬崖富有挑战性——找出关键词: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蓬乱的灌木,险峰,左折右转……

  “趣”在孩子勇敢探险——注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飞跑,应着,跟着跑,一个接一个……

  品析语言:比如“左折右转”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不仅可以看出悬崖的走势还是很险峻的,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志气。

  2、(10分钟)课文表面上看好象只写了作者童年时的经历,让我们也重温了儿时的梦。其实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从这次经历里给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请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你所感悟到的:

  “理”从______而来:____。

  “理”从父亲救我的方式而来:家长应该提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理”从杰利返程救我而来:朋友就应该在患难的时候伸出手,绝对不能临阵脱逃!

  “理”从“我”坚持不懈而来:遇见困难并不奇怪,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四)、学生感悟 教师小结(10分钟)

  (1分钟)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人生如棋,不会输一辈子,但总会输一阵子。生活中,谁可能保证“一帆风顺”?谁又可能不经历一点挫折和风雨呢?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是软弱妥协?还是坚持到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公益广告,请大家认真看,仔细体会。思考一下:在那些好象与我们很遥远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走我们的人生路?我们在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播放flash)(4分钟)

  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行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本上写下你的此时的心灵感悟。(5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串联思索(1分钟)

  1、阅读材料《生命之路,越走越长》,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

  2、积累类似素材,将来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黑暗中的光明》

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

  (1)“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词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怎么送报的。

  (2)“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出示幻灯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4)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

  (5)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收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精华)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论语》十则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积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层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启发式,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也可展示图片)

  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

  学习以及做人处事的格言

  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

  两小儿辩日(小学)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诲( )女( )知之乎

  9、是知( )也

  10、弘毅( )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12、其恕( )乎

  二、划停顿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讲解字词,并翻译句子(详见PPT)

  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提及,一个个解释完再通译,其间可请学生起来回答,增加互动性。

  概括每一则的蕴含,即究竟讲的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还是修身做人。

  中间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故事,如孔子弟子的。(视情况而定)

  四.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而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2)文中出现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总结含义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探究:

  要求学生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论语》十则。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课文后,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4

  表达内容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看到一种自然现象,听到别人一番谈论,自己一次偶然的发现……生活的启示就在你童年生活之中,启示无处不在。

  表达提示

  1.所选择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有价值,值得回忆,值得品味。

  2.把给你启示的那件事的经过写具体。

  3.讲启示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习作指导

  1.选材指导

  表达”要求选择自己受启示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既然是选择,就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挑一挑、选一选,到底写什么好,写什么有意义、有价值。

  大事小事都可以,力求新颖独特。

  2.写法指导

  不论写什么都应该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特别是要好好写一写感受最深的地方,从这件事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5.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6.修改草稿,再读。

  7.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写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二、指导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听录音

  3、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4、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5、指名全文试背

  6、同桌二人交替互背

  7、全班齐背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壮、蓝、芒、伏、更、余、沉、涨、傍、慢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四、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皮( ) 夕 ( ) 运 ( ) 摇( )

  披( ) 多 ( ) 远 ( ) 遥( )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天空 ( )的太阳 ( )的云朵

  板书设计:

 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光芒 山坡 余挥 壮丽

  往下沉 脸涨红 染云 黄 红 紫

  西山背后 脸更红 天边 留 霞 光

语文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当有人赞叹她超凡的毅力和勇气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攀上高高的峰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而踏上山脚的那条小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也许,只要把最初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持到底,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位65岁的作家莫顿·亨特就向我们讲述了他8岁那年保持这份勇气的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老师现在并不想让同学们接触课文,我想让你们来做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我们来预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猜的又准又好!

  (二)、预测阅读 理清情节(6—7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预测三个情节,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一会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尽量伸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1、在七月一个闷热的`夏日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聚在一块玩耍。可他们玩厌了弹弹子的游戏,正商量着要玩点什么新花样。你们猜猜看他们会想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玩呢? (2分钟)

  2、他们呀,竟然要去爬悬崖!可真够大胆的,是不是?!虽然这座悬崖只有二十多米高,可它却是一堵几乎垂直的峭壁,上面还有凸出来的岩石和蓬乱的灌木,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危险的。亨特是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8年来他陆陆续续都在生病,妈妈一再告诫过他不许随意冒险。但是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瞧不起,他跟着爬上去了。当他爬上了悬崖的三分之二时,却实在害怕得紧,腿都软了,却又不敢走回头路。伙伴们不愿停下来帮助他,都一一离开了。夜色渐渐降临,你们猜猜看这个时候亨特心里会怎么想呢?(2分钟)

  他肯定心里充满了恐慌。

  3、正在他百般无助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杰利领着他的父亲,赶到了悬崖下面。父亲焦急的望着亨特。你们猜父亲会怎样营救亨特呢?(2分钟)

  亨特的父亲没有象一般的家长那样,慌张得不知所措。他很镇定的对亨特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的到的”。

  那么后来亨特有没有爬下悬崖呢?他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呢?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现在就可以自己在文章里寻找了。

  (三)、精读课文 探究理趣(23分钟)

  A、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感悟全文,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你们边听边找,一定带着你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去感受文中那些孩子们获得了哪些乐趣。(6分钟)

  B、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两个问题。

  1、(7分钟)作者用丰富的语言和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6个孩子的探险经历,使文章充满了童心童趣,那你们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乐趣呢?请把它们找出来。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趣”可以在游戏花样翻新——找出关键词:闷热天气→玩弹子→新花样→爬悬崖……

  “趣”在悬崖富有挑战性——找出关键词:垂直的峭壁,凸出的岩石,蓬乱的灌木,险峰,左折右转……

  “趣”在孩子勇敢探险——注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飞跑,应着,跟着跑,一个接一个……

  品析语言:比如“左折右转”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不仅可以看出悬崖的走势还是很险峻的,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不怕艰险勇于攀登的志气。

  2、(10分钟)课文表面上看好象只写了作者童年时的经历,让我们也重温了儿时的梦。其实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从这次经历里给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请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你所感悟到的:

  “理”从______而来:____。

  “理”从父亲救我的方式而来:家长应该提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理”从杰利返程救我而来:朋友就应该在患难的时候伸出手,绝对不能临阵脱逃!

  “理”从“我”坚持不懈而来:遇见困难并不奇怪,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四)、学生感悟 教师小结(10分钟)

  (1分钟)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人生如棋,不会输一辈子,但总会输一阵子。生活中,谁可能保证“一帆风顺”?谁又可能不经历一点挫折和风雨呢?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挫折面前是软弱妥协?还是坚持到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公益广告,请大家认真看,仔细体会。思考一下:在那些好象与我们很遥远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走我们的人生路?我们在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走下去呢?

  (播放flash)(4分钟)

  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行动。拿起你手中的笔,在语文本上写下你的此时的心灵感悟。(5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串联思索(1分钟)

  1、阅读材料《生命之路,越走越长》,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

  2、积累类似素材,将来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黑暗中的光明》

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

  (1)“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词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怎么送报的。

  (2)“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出示幻灯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4)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

  (5)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收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