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9 09:33: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常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

  2.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手拿一枚硬币。(你知道一元硬币能干什么吗?)

  2.可是有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元钱,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3.板书课题:26、购买上帝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他究竟买到了上帝吗?故事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结合拼音自读课文,用自身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

  3.抽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进行评价。

  4.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解决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去购买上帝?(同学找出第2段)

  (1)同学自由读第2段。

  (2)出示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同学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3)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同学自由读3、4段。邦迪买到了上帝,十分高兴。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2)朗读1、2、3、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3)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小声读5、6段。

  3.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齐读7段)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

  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

  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俺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收集体现人们爱心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情愫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颟顸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惆怅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 咀嚼 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斓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驾驭 生活 ,不 贻误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时( shà ) 熬 过 ( áo ) 桑树(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亲情 ;叙事线索是 散步 。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我高大形象。这一家四口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①“我”听母亲的;②母亲听孙儿的;③妻子听“我”的;④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b: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a:学法指导: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去品味。

  b: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

  1、表明我对母亲的孝心,引发出儿子的趣语;

  2、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3、祖孙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需要一个人来调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5、祖孙对举.突出浓浓而和谐的亲情。以上5句文句对称,是文意对举的反映。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点;夫妻对举,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读全文,互动探究,感悟主题。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尊老爱幼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②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④成熟的生命既要爱护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⑤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这一句并不是比喻而是表现一种想象。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②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现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总之,这些大词小用既夸张又幽默,淋漓尽致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

  六、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两句温馨的话。

  a:学生写话,交流展示。

  b:师生评价,教师点拨举例。

  1、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2、亲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纯洁明净;亲情是一首动听乐曲,婉转悠扬。

  c:学生再依据老师的例句仿句,师生评价。

  七、达标检测(矫正反馈)

  1、学生完成本课《巩固案》。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点拨,巩固当堂教学效果。

  八、小结本课内容。

语文教案 篇3

  【习作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理念】

  本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语文教学理念,本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让学生快乐地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本领的经历,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与伙伴交流感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心地说和写,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流。

  2.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有内容,要启发学生从容易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趣”、“奇”、“新”,感受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和作文内容的丰富多样。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完整,表达出从不会到会的喜悦之情。

  2.在写作的过程中,能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把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有趣的经历写得完整些、具体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都会一种甚至好几种本领,比如游泳、滑冰、烧饭等等。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本领,让同学们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人人都参加介绍,同时要求把话说完整。引导学生大胆说,自由说,让学生思想放开,情绪活跃起来。)

  师:据我了解,这些本领,有些是同学们自己琢磨着学会的,有些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的,有些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的,还有的是通过“拜师学艺”才学会的。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么学会本领的。(播放事先录好的,张亮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习用电饭煲煮饭的录像及王成刚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的经过录像。)

  师:大家都看得很仔细。现在我们请张亮同学和王成刚同学说说他学习烧饭和游泳的经过吧!

  (张亮和王成刚说说自己学烧饭和游泳的经过。)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学习本领的主要过程都说了,也说了自己的内心体会,这很好。大家也很想说吧!现在请大家选一样自己学会的本领,把学习的经过和体会跟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要求人人都说。教师巡回了解,指导部分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围绕话题,正确表达

  师:如果大家把自己学本领的经历写下来,在班里的习作园地交流,这样,大家共同分享,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先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会的本领中,选出一次自己感到最快乐的,或是感到最不容易的,感受最深的,认真地写下来。

  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具体要求。

  写之前,要求学生仔细想一想,并相互交流。如果要写好学本领的经过,有哪些需要写得详细些呢?哪些问题需要大家互相提醒的?(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把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下面形式出现:

  大屏幕出示:友情提示

  (1)要注意写清楚学的是什么本领。

  (2)学本领的经过要注意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具体。比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3)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或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或者特别有趣的地方写得生动些、详细些。

  (设计意图:变习作要求为“友情提示”,意在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中明白:写作,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帮助。)师:有了上面的提示,同学们再想想在写作的时候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开头难,写不具体等等,教师将给帮助。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教师给大家提供以下参考材料:

  ●我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舞蹈的经过……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游泳兴趣小组……

  ●看到妈妈从电脑里打出的字又快又好,我也想试试……

  ●前几天,我刚刚学会了炒青菜……

  2.学生开始写作文。

  3.学生交流习作,师生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互相点评。

  点评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几位同学对习作中印象最深的、特别感动的地方发表赏识意见,或者就写得不够清楚、完整的地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赏识、讨论,把学习本领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环节说清楚,说完整,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说说、写写学本领经历的内容时,力求引导每一个学生大胆、不拘一格地说出、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本领的经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现出童真童趣。)

  三、赏析交流,展现自我

  鼓励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1.提醒学生在朗读自己习作的时候,读好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在语气、语速上加以强调,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2.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同学的朗读,要求能听完整、听得懂,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3.鼓励学生互相推选或自己推荐习作,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张贴交流。

  4.布置“学习园地”。师生共同为本期“学习园地”命名一个交流的主题,如:“教你学一招”、“让我告诉你”、“请分享我的快乐”等。

  5.指导学生认真地修改并抄写好自己的习作,鼓励学会文字输入的同学用电脑打印,并根据习作的内容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使“学习园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展示赏读,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赏析自己的习作和同学的作文,能发现其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懂得展示、赏析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评点】

  学生在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先是怕写不好,不怎么愿意写。开始写了,虽然很想写得生动些、有趣些,但又往往感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次设计,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些写作心理,首先,启发学生“以黎明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来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使自己学会本领的过程由朦胧到清晰,产生“突然发现”的感动,使作文从被动到积极。同时,通过“友情提示”、“记者访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明白:写作,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一定规范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还鼓励学生带着“观赏的心态”来赏析自己或同伴的作文,通过师生共同对“学习园地”的设计和布置,促使学生的习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续,与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 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

  1 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 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

  一 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 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 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 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 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在网络教室完成)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 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 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 教师过渡语: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

  六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

  七 细读课文,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八 课后作业:

  1 记录自己参与采访活动的经过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2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写下自己的体验。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

  板书:

  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3.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语文教案 篇6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徐霞客“奇”在哪里?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大地是怎样理解的?

  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五、作业超市。 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八、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瀑布》使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德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们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游览瀑布的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读文,自主合作识字。

  3、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4、运用多种媒体,理解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第二小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可放录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象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瀑布,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进行自学,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搜集所需的材料,扩展视野,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自己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照片开始,一下子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自然的引入课题,接着教师在画面与音乐衬托下的范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教师设计出在字词学习、问题提出、深入理解三个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最后,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显得自然而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节教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富有创新意义的展示。

  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互动,画面与美文交融,通过欣赏瀑布画面,聆听松涛声音、朗读文章美句、联系生活经验的想象,全身心的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展现出来。从学生摇头晃恼、入情入境的阅读神态上,不难体会到学生的心灵在美好情感中得到熏陶。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的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重要理念。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千仗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珍珠的屏三个问题,将本文的难点一下子凸现出来,体现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活动的生成意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发表富有个性体验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读的充分,品的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强化感性认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

  本节课重视读、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文本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自然神奇、体会语文学习的愉快等情感方面得到满足。师生互动,以情激情,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感染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