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8 11:18: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1、小麻雀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人物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童话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谈话引入。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发了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好好的劝告。

  第二段(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段(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

  2. 集体交流阅读情况。

  3. 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大概有以下两个问题: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 学生默读课文,解答问题。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指导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给每个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

  3.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4.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寄信基本常识

  1. 挂号信比平信慢。挂号信要确保每一站“签到”,所以会比平信还慢个2~3天;

  2. 邮编的.含义:

  我们常常说邮编是对一个地区的编码,就算写错了也无大碍。这种认识是很不确切的。其实一个邮编对应于一个邮局,也就是说,可能你楼下的邮局的邮编是xxxxx1,远处的是xxxxx2,你把邮编写成xxxxx2,信件有可能就寄到远处的邮局了。(当然邮局也会自己去检查地址和邮编是不是匹配,作出相应的处理,但是我们自己最好写清楚。)

  3. 电话查询。

  如果邮编和地址写对了,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电话向某一具体邮局咨询。当然规定是挂号信允许寄件人查询,但是不允许收件人查询,但是咨询一下、协商一下是可以的;EMS可以在网上或者打电话查询。

  4. 办理注意事项。

  (1)邮件于每日下午4时前截止收件(逾期则隔日处理),于每日下午4时30分至邮局寄发。

  (2)单位公务用信件,以20封或总金额300元为限,超过者需请各单位自行处理。

  (3)单位若有大批信件需邮寄时,请以大宗邮件方式处理,信件以50或100件为单位,捆装整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重难点:体会老雄猫和“我”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课堂流程及设计:

  课前自学——组内组间交流——难点质疑师生讨论——课后检测

  一.了解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二.掌握字词

  积蓄()诧()异擒()住诅咒()()束缚()毅()然

  厌倦()臃()肿颟顸()()腻()烦作呕()

  三.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

  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

  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四、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计穷智______败为胜消耗___尽___其锐气大失所___死于___命尽___尽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他们就拿我大大的讪笑了一回。讪笑:

  ⑵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如法炮制:玩弄于股掌间:

  3、文学常识填空。《猫的天堂》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

  4、《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2、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3、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六、课后反思:学生读来很感兴趣,能说出幽默的语言与风格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

  2、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培养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母爱。

  3、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是“歌颂母爱”,凡有关母爱的影片故事、诗词、歌曲、散文、诗歌都可以搜集,参加活动。

  2、本活动有“来自人类的母爱”和“来自动物的母爱”两个组。分别用一名同学主持。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材料,任选形式参加。

  3、与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主题,寻找几位合作伙伴,结成小组后对材料进行再 充实,调整,组合,并在主持人和组员的策划下,准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活动重点:

  能在活动中感悟母爱,能在活动中歌颂母爱,表现形式有创新精神。如: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能落实口语训练,通过“多角度看母爱”的说话活动,训练学生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懂得想法和感情的能力。

  评价方式:

  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情奖、最佳朗诵奖、最佳动作奖。最佳好女儿奖(各一名)

  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歌颂母爱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挑战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越好,教师要给与学生热情。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所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语文活动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锻炼的体验,借此提高语文修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

  活动过程:

  教师主持,分两个小组。

  教师引出课题,两个小组选出主持人,分别以“人类母爱”为题,以“动物母爱”为题,归类选择。

  教师引题: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人生下来就沐浴在母爱之中,母爱就在默默无言中,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母爱的长河中掬一朵浪花,献给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吧!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个栏目的主持人

  1、来自人类母爱(第一个栏目)

  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内容:(略)

  ①朗诵小组(以诗歌、散文为主)②改编小组(故事、课本剧为主)

  ③歌咏小组(《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歌曲)

  ④办美术展(幻灯片 展示歌颂母爱的图片)⑤说一说歌颂母爱的名言、古诗。

  2、来自动物的母爱(第二栏目)

  母爱不仅仅是人性的美,就是动物间也一样存在。(教师引言)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二位主持人。

  另一位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动物的母爱主题。

  歌颂形式:小品、相声、话剧等

  3、用一组比喻句、一组排比句歌颂母爱。(教师出示例型、学生仿句)

  例文一:母亲您是大树,我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母亲您是湖,我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例文二: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了鼓励;母亲您是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

  例文3: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例文4: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 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学生仿句(用玻璃板写,反射给大家看)

  大家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节课。(教师总结)

  作业: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一篇“母爱”为话题作文。

  1、构思时,能广阔选材。

  2、语言要生动、感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