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熟练认读声母b p 及有关的音节和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拼音。有个小朋友听到这个消息,也想和咱们一起学,你们欢迎吗?他来了。(点击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听听他和我们说了些什么。
(听录音)
2、刚才小朋友介绍了他的爸爸给我们认识。他爸爸有什么爱好?(爸爸爱爬山。)
(指名读、齐读。)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声母b
1、出示“爸”
(1)我们还记得它吗?(指名读、齐读)
(2)“爸”用音节来表示就是这样。(出示音节bà)这个音节当中有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单韵母,还记得它怎样读吗?
(3)音节中前面这个字母也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声母”。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声母“b”。发这个音的时候,要把嘴拢圆,一下子发b这个音。(范读、领读、指读、齐读)
(4)b这个声母我们怎样来记住它?
(出示广播图)
老师用这幅图为b编了儿歌,请仔细听“拉开天线听广播,广播天线向上拉”。
2、读音节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声母b ,前些天我们认识的单韵母也想和声母b交朋友。来,我们先请出第一位来,它是谁?
[出磁板:ɑ]
现在老师把声母b和a摆在一起,哪位同学还认识它?来拼读一下。我们在拼读音节的时候,声母要读得轻而短,然后快速和韵母连读,请仔细听。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
(2)那么声母b和o相拼,谁能来读读?声母要读得怎样?然后快速与谁相拼?
(3)来,我们再把i 和u拿出来分别和b相拼。同学们注意别着急,先不出声音在心里拼一拼。谁能拼读出这个音节?(指读、师生对读)
(4)现在我们给音节bɑ加上声调(贴出音节条),哪位同学能读准它?
bá 可以是拔草的拔,那b à呢?(贴出词语与声调一致的对应)看看这个音节是词语中哪个字的读音?
音节bi的四声谁来读?想一想,鼻子的“鼻”是几声?铅笔的“铅”是几声?墙壁的“壁”是几声?
(二)学习声母p
1、还记得小朋友介绍他的爸爸的爱好是什么吗?(爬山)对,这个字就是“爬”。这个音节前面的声母谁认识?(p)发这个音时,把嘴拢圆,快速发出泼水的“泼”这个音。
2、p这个音你想怎样记住它?(出示泼水图)
老师也为p 编了儿歌。“妹妹正在把水泼,脸盆泼水向下泼。”
3、刚才ɑ o i u和b交上了朋友,p 在一边也等不及了,现在让p和它们交朋友。
______ ɑ
p ______ o
______ i
______ u
4、p和四个韵母交上了朋友,那么带声调你们会读吗?(出示带调音节)
5、我们这节课认识了b p 和它们的音节。我为儿歌配上了音乐,请大家仔细听。
(三)课间休息:
加动作演唱有关b p的歌曲(引用歌曲《布谷鸟》的旋律),巩固拼音特点。
(四)“找朋友”游戏
1、同学们唱得真好听,看得出大家都在用心学。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打乱顺序来认读这些音节。(用卡片抽读)
2、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吧!老师这有一些词语卡片,谁会读(指读并发卡片)再把拼音卡片发给在坐的.同学,拼一拼,找到自己的朋友。例:词:我的名字叫“毛笔”,谁来和我做朋友?
拼音:我来和你交朋友,bǐ毛笔的“笔”。
3、刚才我们又是唱歌又是做游戏,大家都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就要写一写b p ,让他们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把它记住。
(1)出示课件,观察b在拼音格中所占的位置。(中、上格)
提示:想想儿歌,记住“天线向上拉”。
(2)下面再小黑板上写一写,生书空练习。在本子上练习。
(3)p 同b。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声母b p的音节,课后同学们注意看看,这些音节还能组成哪些词语,比比谁找得最多、最好。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精选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精选重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二、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三、自读课文
四、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2)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2)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3)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4)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4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打开教室,学生与往常一样一拥而进。一个声音尖叫起来“小鸟、小鸟……”许多个声音高叫着“小鸟”“小鸟”……
在紧闭的窗棂下一张课桌上,一只小鸟肚皮朝天,蜷缩着双爪,一动不动。有人说,那是一只死鸟,扔了吧。
我轻叹着、怜惜着,轻轻地把小鸟放在左掌心上,它居然抓住我的食指踉踉地站立起来,睁开一双绿豆大小的睡眼惺忪、无助胆怯的眼睛,打量着我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孩子们。这些个孩子——我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立在我食指上的——小家伙,谁也不认识谁。
“老师,让我摸一摸。”
“别,你手上的热气,会伤着小鸟。”
“我的手冷。”
“那也不行。”
“老师,它叫什么名字?”
我被问住了,确实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很多年了,深居闹市,伎身于钢筋水泥牢固的围城中,很少涉足于自然,山峦田野、江河湖泊,对外面的世界,对野生动物、植物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这只小鸟,它的头生满黑色的羽毛,象刚锔过油的丽发,黑黝黝的;一对绿色的小眼睛(其实比绿豆还小),似泪,是让人怜悯的微光;淡黄色的喙尖尖的,紧闭着;满身灰黑的羽翼未丰;一双灰色的小爪子,象对小钩子,抓得我的食指生生作疼。是啊,就叫它小家伙吧。
“同学们,我们就叫他小家伙,好不好呀?”
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出:“小家伙,小家伙”
小家伙似乎被吵醒了,身子动了动。我感到手中一热,一滴流动的白色物质在我手指间滑动。
“小家伙拉屎啦!”
“小家伙把屎拉到了朱老师的手中了。”学生的起哄了,欢乐充溢满教室。
小家伙来了精神,来回转遛着黑色的小脑袋,比绿豆还小的睡眼不再惺忪、胆却,晶莹透着好斗的`生气,那神气仿佛在说,你们才是小家伙,你们才是。又像在问,你们是谁,干吗围观我?
教室里再安静后,我指着鸟嘴对同学们解说:“鸟的嘴叫喙,长得尖尖的……”这时张开了嘴巴似乎配合我的讲解。
“朱老师,小家伙饿了。”
“小家伙要吃东西了。”
“小家伙,你以为你是谁?教室里哪来吃的!”同学们又欢闹开了。
小家伙不耐烦了。振振翅膀,歪歪斜斜的飞过头顶,面壁立于电视机上。小鸟累了,让它歇会儿吧。
“朱老师,小家伙又拉屎了,它把屎拉在蓝猫的头上。”不知谁突然叫道。
我抬头一看,小家伙一动不动。电视机框上添了一个白点。我慎斥道:“小不点,连动画片也不让人看,你还不快下来。”
小家伙在我伸给它的手上拱了拱,猛一伸头,在教室里盘旋了几圈,然后,落在了日光灯管上。小家伙,你再饿也不能停在那上面。我拿起了教鞭。
有个同学哭丧着脸求道:“老师,别打它。”我爬上桌子,把教鞭的末梢轻轻地塞到小鸟的脚下,它缓缓地挪动着双脚,避开教鞭。我耐心地说:“小家伙,你稚嫩的翅膀怎能载着你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到我这儿来吧,我们会好好地照顾你。”小鸟听懂了我的话,站到了教鞭上,又站到了我的手中。小家伙在我的手中拱着小脑袋,扭动着身体,似乎要挣脱我,又似乎希望我就这样把它捧着。我对它说:“小家伙,想回家吗?咱们试一试。”我推开窗扇,分开合着的双掌。小家伙抖了抖羽毛,笔直地冲向窗户,飞向了对面的大树。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
教室里又开始欢腾起来,目送小鸟远去的孩子们或高声或低语。小家伙飞走了。小鸟回家了。或手舞或足蹈。孩子们在欢呼用他们最真诚的童心,用他们最纯洁的爱心。我在心底为孩子们欢呼,为了他们的童心,为了他们的爱心。
直到今天,我查遍了我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也未搞清楚小鸟的科目,但是我知道它喜欢我叫它小家伙,这就足够了。同时我还知道小家伙是一只刚刚学飞的雏鸟,就像我身边的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片茁壮成长的希望。终于有一天他们也会腾身而去,哪怕跌跌撞撞,但是最终能够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翱翔。
我想,人只要些许有点知识,亦能通灵万事万物。小家伙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部分: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2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
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
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
字数、句数
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
字数固定、句数固定
平仄
没有要求
平仄声调固定
押韵
比较自由
位置固定
对仗
比较自由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时间划分
唐朝以前
唐朝以后
二、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第二部分: 把握意象
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
教学时数:2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二、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
“鸿雁几时到,地方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三、布置作业
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 嵩 山 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什么是意象
2、 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
二、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20xx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诗歌见前)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题参考要点: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
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难点
自主策划秋游活动。敢于展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郊、枝、笼、球、帆、梨
学生边读边组词。
引导:由这些学过的熟字做老师,教我们识新的字。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请你读完书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读书讨论,发现识字方法: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交、支、龙、求、凡、利
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课件隐去拼音。再认读。
(3)识字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六个学生手执“郊”等六个字,当汉字妈妈,另六个学生手执“交”等六个字,当汉字娃娃。“妈妈”举字先说:“我是‘郊’字妈妈,我的娃娃你在哪?”“娃娃”举字说:“我是‘交’字娃娃,我找朋友——‘立交桥’去了。”
2、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字。
(1)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2)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内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3)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4)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
(5)学生互教互学,再书写。
(6)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二、日积月累
1、读词语。
(1)自己先读几遍。
(2)找伙伴读,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3)看多媒体图片,找相应词语贴于黑板,当小老师带读。
2、朗读背诵儿歌。
(1)创设情境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
(2)课件展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
(3)看到这些,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4)请带者美好的感受读一读《秋天到》这首儿歌吧!
(5)读给同伴听,互相正音。
(6)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7)教师指图画引读。
(8)试着背诵。
(9)抽查背诵情况。
三、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与“秋天”做朋友,我们积累了秋天优美的词语,朗读了秋天优美的诗文,还找了秋天,画了秋天,大家更盼望有一次秋天的旅行。今天,我们就成立几家“旅行社”,为我们的秋游各做一个计划。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旅行社”。哪家的计划做得好,我们就采用哪家的。评一评,谁是最佳“旅行社”。先请每个“旅行社”给自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挑选景区。
(1)分组商议:第一步应该决定到哪儿去,去干什么。
各“旅行社”把自己收集的秋游资料拿出来,先分别说说自己的建议,然后
大家再讨论,到底去什么地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最后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谈话态度。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上台说本组设想,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做辅助说明。
3、商讨出游注意事项。
(1)谈话激趣:从秋游的地点、线路、活动安排来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秋游出发前,你们还应该提醒游客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再比比哪个“旅行社”替游客想得最周到,会写的可以写出来。
(2)学生讨论并说(写)秋游准备,教师深入参与太论并提示要点。
(3)采用“游客提问、导游回答”的形式从“衣、食、住、行、知”五方面谈秋游准备。
4、总结。
(1)总结:各“旅行社”通过研究讨论,为我们的秋游活动出谋划策,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下一步,我们将选定一个方案,快快乐乐地去秋游。其他的方案我建议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供他们安排秋游活动时参考。
(2)颁奖:给“最佳旅行社”颁奖。
四、展示台
(1)总结式导入。
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到野外寻找了秋天的足迹,欣赏了秋天的风光。秋天就像一位朋友,带给我们许多知识和美的享受。有四位小朋友办了一个“秋天”的展览,请大家欣赏。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呢?
(2)课件展示:“我们的作品”。学生评论。
(3)建议学生用多种形式把眼中的秋天展示出来,布置出一间秋天的教室。
(4)开一个“秋天来到我们班”的展览会。备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梨——利(顺利)
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我会写:植橘橙_______脖胳膊_______
苍菊著_______字宜察_______
我会读: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
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
翠鸟甲鱼高粱橘子降落伞
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
教学后记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经典)语文教案08-12
[精选]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精选)08-22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