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教案

时间:2024-04-25 07:13:37 教案 我要投稿

三角形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的教案

三角形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打开课本观察情境图: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知识,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领巾、标志牌等……

  3、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自己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么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请学生上台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

  (3)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师:全班这么多同学我们是用什么来区分,不会认错的?(名字)你们画这么多的三角形怎样很快说出每个三角形呢(收集学生画的三角形?(起名字)在数学中,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请你给你的三角形起个名字。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B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C教师演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

  (3)学生归纳总结定义。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学生板演三角形的高,教师辅助指导,总结归纳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3)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作高的方法,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明确:这条高是谁的高?从哪里向哪里作高,三角形的一个底上可以画几条高。

  (5)、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三个图形任选一个,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3、重点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高。

  五、总结评价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个顶点

  三个角

  三条边

三角形的教案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第二题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体现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通过概括性引导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认识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节课的一个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三角形的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将下面复习中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2.将教科书第69页上面的3个三角形图画在黑板上.

  3.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4.学生将教科书137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教科书第69页上面的3个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图中每个方格仍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一说数得的结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3个三角形,提问:

  “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教师:这3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面积实际也相等.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3个三角形的`面积,这种数方格的方法不准确又很麻烦,我们还是要寻求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仿照前一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来计算它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每个学生自己拼摆后,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拼摆.提问:

  “他们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3种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算?”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提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同拼摆.

  教师边说边演示拼的过程.先将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放置,再按住三角形的右边顶点,使三角形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并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再带着学生规范地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做时仍需边做边强调:先要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再旋转,旋转时哪个点不动?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是沿着哪条直线移动的?学生学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再说明:平移是图上各点沿直线移动,旋转是一个点不动,其他的点都围绕着不动点转.提问: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提问:

  “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自己拼一拼.”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帮助.

  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前用两个钝角三角形拼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用两个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图.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小结.

  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再除以2.

  (5)教学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三角形的高,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提问:

  “用字母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S=a×h÷2

  (6)看前面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的图.提问:

  “前面我们曾经说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现在再来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肯定学生的回答边说明:这三个三角形的底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所以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必定是相等的.

  3.应用总结出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看教科书第71页上的例题,指名读题后,提问:

  “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怎样求?”让每个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集体核对.

  (2)完成教科书第7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说出第一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接下来再分别说出第二和第三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师: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教师注意巡视.集体核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时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出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第3题,先让学生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再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量钝角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如果有的学生以短边为底边画高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画高时以长边为底边,这样高在三角形内,画起来比较简便.

  四、作业

  练习十七的第2、4题.

三角形的教案5

  课题: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 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 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证明 :AF∥DE

三角形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三角尺 小棒 直尺 七巧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观察这张图片,你能从图片里找到三角形吗?

  对,在这里。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三角形?

  指名说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

  1、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一个三角形。

  我们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2、请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不要画的太小哦。

  请你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像刚才一样,将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课件)

  齐读一遍,注意要重读红色字体。

  3、下面老师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课件)

  认真观察,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为什么?

  (第3是三角形,因为只有它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其他都不是。) 说的真好,三条线段必须要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线段的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每两条边之间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同桌探究交流,你找出了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请你到前面来,在老师三角形上标出所有的边、角和顶点。

  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孩子你真棒,谢谢你,请回座位。

  5、大家请看,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哪三个点可以,哪三个点不可以,为什么? 请在答题纸上第2题中画一画,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有小组已经完成了,请你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B.C.D三点不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因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我们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

  6、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请看答题纸上第3题,想一想,量一量,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回答。

  (量的是中间最高的那条线段,它和底边互相垂直。)

  7、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

  底。齐读这句话,注意重读红色字体。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拿出三角尺,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慢慢向顶点移动,移动到顶点时,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要画成虚线,标出垂足,写上高和底。(板书)学会了吗?

  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

  师巡视,指导画法 。同学们画的高真好,那么大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所以三角形有3条高。)

  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8、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记录下来,注意测量时取整厘米。

  指名说,注意说法的规范:第一个三角形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三、巩固

  同学们,下老师想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到底好不好,大家想参加吗?有信心顺利通关吗?

  第一关,(课件)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完成答题纸第5题,可以同桌边交流边画。

  完成的小组把笔放下身体坐正。

  指名板演,评讲。画第三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

  (画出的高跟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了)

  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叫直角三角形,我们的三角尺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是),举起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哪个角是直角,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它的直角边,如果用它的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果用另一条作底,这条就是三角形的高,那如果用这条边作底呢?两条直角边还可以作三角形的高吗?不可以,这时高需要画出来。

  第二关,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完成答题纸

  第6题。指名板演。

  同学们请看,这些三角形都是底5厘米高3厘米,,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三关,请看要求。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

  (1)选两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用三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3)你还能用几块拼一个三角形?到前面展示。(4块、5块、7块) 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太棒了!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了会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

三角形的教案7

  一、说教材

  (一)、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在学完新知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增长学生智慧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出示80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发现描述三角形。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叫三角形?

  (2)、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3)、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4)、指导阅读80页“三角形”定义。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问:你能测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学生动手操作)。

  (2)、你是怎么测量的?(学生交流汇报)。

  (3)、讲解测量过程?(得出:三角形高、底的概念)。

  (4)、出示81页三角形(问:这是这个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你还能画出其它的底和高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4、拓展

  在三角形ABC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以AC为底边的高是();以BC为底边的高是()。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出示81页插图,问图中哪里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会有什么发现?

  (2)、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认识?

三角形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例4。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三角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分了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按边的不同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

  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

  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已写出了“分类”两个字,推进到这一环节具体给三角形分类时,再在分类两个字的前面添上“三角形的”,为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思考。

  二、探究新知

  1、确定标准,明确目标

  师:(黑板上出示7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

  2、研究分类标准

  ①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

  生2: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设计意图:明确分类标准,为下一步的探究指明方向,同时也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3、分组探究,获取新知

  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开始吧。

  (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接受智慧的挑战,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是学习的'促进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展示成果,揭示规律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

  引导学生记录,整理

  三个角都是锐角 (1)(4)(6)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 (2)(7)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 (3)(5)

  生1:三个角都是锐角(1)(4)(6)

  两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不是锐角 (2)(3)(5)(7)

  生2:三个角都是锐角(1)(4)(6)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 (2)(7)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 (3)(5)

  生3:三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也是锐角(1)(4)(6)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 (2)(7)

  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 (3)(5)

  设计意图:在学生汇报分类情况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具直观地把学生桌上摆的情况完整地、条理地再现,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也便于没有按角进行分类的学生学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实际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那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给这些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

  生回答: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自己练习说一说。

  师:谁来说给全班听?

  (指名两个学生说。)

  (2)理解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

  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点吗?

  得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师:所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锐角?

  生: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使学生的手、脑、口并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三角形按角分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认识集合图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三角形如果按角分,都能分成这三种类型。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把这种情况简单明了地表达清楚呢?

  小结: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用集合图直观表示出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4)按边分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按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情况。那根据边的特点,怎样将三角形进行分类的?

  学生汇报展示按三角形边的特点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整理如下:

  两边相等(4)(5)(7)

  三边相等(6)

  三条边均不相等(1)(2)(3)

  师:你能给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分别起一个合适的名称吗?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84页,看看课本中是如何给它们确定名称的?(学生交流看书所得,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5、对比两种分类情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两种分类方式里的三角形,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在锐角三角形里也有等腰三角形,如三角形(4)

  生2:三角形(7)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生3:三角形(5)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请同学们再观察,在这些等腰三角形里,它们的两个底角大小怎么样?大家可以量一量,也可以折一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大小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

  质疑:既然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了,那它能不能叫等腰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是只有两条边相等,还有两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符合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得出:等边三角形也可以看作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分类情况的对比分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中角的特征以及两种三角形的关系等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三、应用延伸,解决问题。

  1、游戏:猜一猜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游戏时间”。瞧!调皮的三角形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三个信封,分别露出钝角、直角、锐角。

  猜一猜,躲在信封面的会是什么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采用练习形式,增加题目趣味性,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特征。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锐角,一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标志等。)

  4、拓展练习: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四、反思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谁再来说说怎样对三角形分类?

  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其实,只要找到了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生活中很多事物进行分类。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尝试。

三角形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3.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具体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并写出比例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重要方法: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它的相似比是1.

  2、相似三角形中,利用对应角寻找对应边;反过来利用对应边寻找对应角.

  3、书写相似三角形时,需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①国旗上的☆,②同一底片不同尺寸的照片.以上图形之间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

  2.经过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图形.那么将一个三角形作相似变换后所得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三角形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如图1,在方格纸内先任意画一个△ABC,然后画出△ABC经某一相似变换(如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后得到像△A ′B ′C ′(点A ′、B ′、C ′分别对应点A 、B 、C).

  问题讨论1:△A ′B ′C ′与△ABC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讨论2:△A ′B ′C ′与△ABC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比较得到结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由合作学习定义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1)相似三角形:一般地,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表示: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

  如△A ′B ′C ′与△ABC相似,记做“△A ′B ′C ′∽△ABC ” .

  注意:在表示三角形相似时,一般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定义的几何语言表述:

  A B C A ′B ′C ′

三角形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图形的面积的第五节内容,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

  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图形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若干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150条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愿意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一)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⑴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⑵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程序,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也可能把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3、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讨论后填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

  所以,三角形面积=____。

  结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根据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高是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再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还可以用折叠、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闯关游戏、应用新知

  第一关比比谁的基础实

  1、试一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根据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

  (1)底5厘米,高7厘米。

  (2)高13米,底10米。

  (3)底0.8米,高11分米。

  小组做题,比比谁算的又对又准。

  第二关比一比谁的思路活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cm)

  得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同。

  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正确请坐好,错误举起手说出理由。

  第三关比比谁应用得好

  1、制作150条少先队员戴的红领巾,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布?(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数据,再进行计算)

  2、测量你手中三角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的面积。

  测量时,强调对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测量选取需要的数据,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1、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是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三角形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分类”。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小学几何知识,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分类知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不陌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和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学文本,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三、学生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知识,知道锐角、直角、钝角的意义,对锐角、直角、钝角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且有初步的表形概念。在学习方式方面,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三角形分类》这一课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分辨各类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操作、想象、思考、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疑(想、说、做三要素组合)

  1、引导学生用手势比划直角、锐角、钝角并回忆其意义。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3、同桌交流:你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了几类?怎么分?

  4、提供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

  24、25页,做好自学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是在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这些知识对本课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角的知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较好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尝试中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然后引领学生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疑问,在预习中自主构建知识,在预习中生发新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听、说、想、做四要素组合,动静转换)

  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一定有不少收获,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收获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1、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师生一起完成主题图中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在自学过程中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你能从学具中找出每一种三角形吗?

  通过实际操作,强化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意义的认识,使图形与意义之间产生对接。

  4、想象:各种三角形角的特点、边的特点,并用手势比划出各种图形。

  5、联系生活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的?

  6、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7、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8、师生补充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

  (1)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呢?

  (2)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以交通指示牌为特例,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议一议的活动,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点;抓住难点,让学生猜想、操作、比较,理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抓住关键点,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体会“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与操作,又有相互启发、激励、补充完善等合作交流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应用感悟(想、说、做三要素组合)1、找一找,填一填。(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填空)

  锐角三角形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在点子图上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练习1,教师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创设练习题,突破了练习内容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定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练习2,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使重难点知识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突破;练习3的操作画图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想、听、说三要素组合)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你得到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3、你知道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吗?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帝王的陵墓,它的样子像汉字的“金”字。字塔的基底是一个正方形,四个侧面是什么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通过延伸拓展,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起学生更多的数学思考和更持久的学习探索。】

三角形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同学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同学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同学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同学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同学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同学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同学自由表述,其它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三角形的教案14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习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三角形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的教案】相关文章:

三角形面积教案09-25

《三角形认识》教案08-04

《三角形的分类》教案04-03

认识三角形教案01-06

小学三角形教案01-07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2-28

幼儿教案:认识三角形03-14

中班教案《有趣的三角形》10-31

《认识三角形》小班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