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插入和删除行或列,能够合理正确设置单元格的格式。
2.通过观察老师示范操作,学生进行上机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和删除行或列的操作步骤以及对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难点】单元格格式的设置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插入行或列
教师提出问题:初一一班转来一名新同学,如何在已有的表格中增加他的成绩记录,应该怎么操作?学生思考回答出给表格添加一行新数据,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如果转来多名学生又该如何添加成绩呢?学生根据迁移思维能够回答出可以插入多行。此时教师可以点评学生和聪明,善于动脑。教师演示插入行的.步骤后请学生说出关键步骤【先单击选定行的行号,然后执行插入行命令】
教师继续提问:学生信息已全部录入完毕,若想给全体学生进行名次排列,又该如何实现呢?学生可以回答出插入一列。请学生参照插入行的操作自主探究插入一列和给成绩表添加性别、住址、年龄等多列的操作步骤。【单击选定列的列标,然后执行插入列命令】教师继续抛出疑问:插入行和列之后,表格原有的内容会向哪边移动。【插入行下移,插入列右移】
任务二:删除行或列
任务三:设置单元格格式
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对于表格设计的美观,色彩搭配合理的学生予以表扬,也要鼓励其他的同学不要气馁。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教师补充。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2
课题:收发电子邮件
授课人 蒋宗良
班级:初一(2)斑
教学目的:
1、认识电子邮件
2、学习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
3、掌握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重点:制作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附加文件的邮件。
教学难点:收件人地址,电子邮件是否发出。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课
上节课我们浏览了internet网,看到了许多好的网站和漂亮的网页,也下载了部分软件和文章。我们怎样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同学、朋友和亲人啦?又怎样让他们得到啦?有什么办法?(打电话、写信、电报、传真、传呼等)有没有一种既有打电话的快速,又有信件的通讯方式啦?那就是电子邮件。
二、 讲述新课
一)、基本知识
1、拨号上网
2、启动outlook Express
3、认识outlook Express界面
1)、文件夹窗口
2)、邮件主题列表窗口
3)、邮件预览窗口
二)、发电子邮件
1、制作电子邮件
1)、单击“新邮件”
2)、认识新邮件窗口
①收件人:
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
如本校:stuX@local
如国际:teacher@ jzl@
②“抄送”和“密件抄送”亦同上述格式一样。
③“主题”可自己命名
如:信件、通知等
④“正文”书写要表达的内容
3)、附加文件
方法:插入――附件――选文件名――单击“附加”
注:可附加别的软件编的文章,图片、软件等。但收件人方必须有该软件。
4)、保存电子邮件
方法:文件――保存――草稿
5)、发邮件
①方法:单击工具栏的“发送”
②论证邮件是否发出
方法:单击outlook文件夹窗口的已发送文件夹。如已发出,则显示该信件。否则,单击发件箱,选定该邮件,单击“发送和接收”发送该邮件。
6)、实习操作
①告诉学生老师地址jzl@local
②让学生给老师发邮件一封
三)、收邮件
给学生演示收他们邮件的方法:单击outlook工具栏“发送和接收”按钮。
四)、浏览邮件
方法:
①单击outlook文件夹窗口的收件箱,单击浏览的邮件,可在邮件浏览窗内浏览。
②双击邮件列表窗的电子邮件,可打开要阅读的邮件。
③双击附加文件邮件,即可打开该文件。(必须有该附加文件的软件,如文本word、解压缩软件等)
三、 实习操作
任务:
1、同学互相收发电子邮件。
2、老师向部分学生发电子邮件,要求回复。
3、向全班同学展示部分学生接收的'邮件及附件。
课后小结:
本堂课抓住了学生想发电子邮件的这一兴奋点,不段的贯川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发邮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处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及时巩固知识,即学即练,提高课堂实效。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情景看到、听到、感到……
信息可伪性
在《泰坦尼克号》的“声、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信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课外思考
课堂小结
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回归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为出发点,全面分析落实知识细节。并以此对探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扩展。
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仍然紧扣情景,进行深层挖掘。通过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拟实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留给学生课后更多的思考空间,留下悬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时效性
价值相对性
载体依附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赏歌曲和电影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的损失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学生:学生观看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和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设计意图: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电影的“声、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们身边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边找信息,感受我们身边的信息和信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探究
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学习材料(学习探究、活动展示和学习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1.信息载体依附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好心情”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时效性。
活动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设置)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活动展示:“信息”大家看
学习小结: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这就是信息价值相对性。
5.信息可伪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可伪性。
活动展示:信息猜猜猜。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可伪性。
教师: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时实解答学生在探究学习及交流活动中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参与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积极回顾探究体验过程,结合情境,梳理知识疑点、难点,强化知识体验。
设计意图: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巩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1、无处不在的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载体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时效性
④价值相对性
⑤可伪性
信息实例
归纳特征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危险后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
时效性
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相对性
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
可伪性
(四)课堂练习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一年冬天,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发出了新芽。他说:“我以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终成为大树。
1.你从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这些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内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应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4
《机器人唱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机器人的发声原理;
◆学习音乐模块的使用;
◆设计机器人唱歌程序;
◆了解多次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机器人发声装置:
◆了解音乐模块的使用方法;
◆编写多次循环结构的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思考调试中出现的现象,根据现象确定其成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发声装置的安装与使用;
2.条件结构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
3.音乐模块的使用。
【教学难点】
机器人唱歌程序的编辑与调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机器人的发音是通过安装在机器人主板上的.喇叭发声来实现的。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音乐模块,可以让机器人实现演奏音乐等功能,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本节课将学习机器人的输出表现形式——声音;学习机器人“演奏音乐”和“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你想让机器人为你唱什么歌曲?通过老师下面的操作,可以轻松地让机器人演奏一段美妙的音乐。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演示,提出问题。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机器人发声装置的讲解及安装,引入音乐模块(你喜欢唱什么歌曲?想不想让机器人给你唱一唱呢?要想听机器人给你唱歌很简单,学习音乐模块,然后设计程序就能实现了);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及平时积累,理解音乐模块中的各种定义(音高、音长、休止符等概念);
3.布置学习任务:唱歌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以“雪绒花”为例。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试着去完成“各显神通”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活动
1.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制作唱歌机器人时遇到的各类问题,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资源视窗”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教学反思】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5
一.教学要求
通过“画图”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中使用软件的一般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用“画图”画画
2、难点:“画图”软件中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课时:
0.5课时
四.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一间,“启天”教学管理软件一套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前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怎么玩纸牌,现在我们来学习怎么在计算机中使用“画图”软件来画画。
二、述新课
1、打开计算机
2、从“开始”菜单中启动,弹出“开始”菜单
3、选择“程序”→“附件”→“画图”菜单命令,打开如下图所示的画图窗口。
画图”的窗口主要有菜单栏、工具箱、绘图区和颜料盒等组成。
4.画“苹果树”
步骤:
a.单击“椭圆”工具,在工具箱底部选择“背景填充模式”然后前景色设为黑色,将背景色设为绿色,画出一个椭圆作绿色树冠。
b.单击“铅笔”工具,按住鼠标拖动,画出树的枝干,并将其填充为褐色,结果如下图所示
C.单击“椭圆”工具,选择“背景填充模式”将其前景色设为黑色,背景色设为红色,画出苹果的.椭圆型轮廓。
d.选择“铅笔”工具和“刷子”工具画出苹果的其余部分。如下图所示
e.单击“选择”工具,单击最下方的“透明模式”,右击颜料合中的白色,在绘图区拖放鼠标,使拖出的虚筐套住苹果,苹果此时处于选中状态。
f、选择“编辑”→“复制”菜单命令,然后再选择“编辑”→“粘贴”菜单命令,在画纸的左上角又将出现一个苹果,他与选中的苹果完全相同,而且处于选中状态
g、将鼠标指针移到画纸的左上方被选中的苹果上,鼠标指针变成“十”字型时,按住鼠标左键将其拖到苹果树上。多次重复此方法可以复制出多个苹果。如下图所示
h、使用“文字”工具添加英文字“apple”,如下图所示
好了,如此我们便画好了一棵苹果树,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插入剪贴画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处理图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编辑文档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插入剪贴画。
2.插入图片文件。
3.设置图片格式。
【教学难点】
设置图片格式。
【教学方法】
自学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图片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一些图文混排的样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
1.插入剪贴画
(1)插入剪贴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插入图片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病毒”文件中插入名为“计算机”的剪贴画。
针对将插入的剪贴画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提出设置图片格式问题。
(2)设置图片格式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设置图片格式(图片与文字环绕方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①按照所示的样式设置“计算机”图片的格式;②试一试,选择其他格式会产生什么效果。
2.插入图片文件
(1)插入图片文件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文件,插入到“病毒”文档中。
教师要求学生小结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
(2)设置图片格式
教师提问:利用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插入图片后,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与设置剪贴画格式的方法是否相同?
三、课棠练习
1.完成书第119页练习1。
2.在“奥运——20xx”板报中插入剪贴画和自己绘制的图片。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强调: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文件的方法基本相同,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也相同。
五、布置作业
输入一篇文章,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修饰并插入图片。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是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2的课第。这一课 是图像处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好了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 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2、本课主要内容
本节课重点是学习 Photoshop 7.0 的启动方法、工作界面、图片的浏览、旋转、裁切等基本的操 作。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 Photoshop 7.0 的工作界面;熟悉 Photoshop 7.0 的基本功能。
技能目标:能够利用 Photoshop 7.0 浏览、打开图片,学会对图片进行旋转和裁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体验的强大功能;培养注意观察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重点、难点:
重点:Photoshop 7.0 的启动及图片浏览、打开、编辑。 难点:图片的打开及编辑
二、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七年级下册,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的基 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学生应该有兴趣学,也能学好。
三、教学策略
通过恰当的情境导入新课,将本课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来掌握 Photoshop 7.0 浏览、打开图片,对图片进行旋转和裁切等基本的操作,并通过操作快 的同学的演示,老师的点评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时安排
本课用 1 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机、网络课室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通过极域教室系统给学生展示,魔棒扣图等相关的操受 Photoshop作,让学生感受到 Photoshop 7.0 的神奇魅力,产生对 Photoshop 7.0 的好奇和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把学生分成 A、B、C、D、E 五个组,比一比、赛一赛,并 让学生明白比赛规定和合作方法。
同学们刚才老师的演示只是 Photoshop 7.0 的一点 功能,它还有很多强大的功能,能对我们的照片进行二次 加工,使照片更美观。同学们想学会这些功能的操作吗?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这款软件。
阅读回答
课件: 展示 Photoshop 7.0 简介,谈话法介绍。
展示: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 分享交流
己的.学习方式完成“挑战”
挑战一:Photoshop 的启动与退出 1.Photoshop 的启动
选择“开始——所有程序 —— Adobe —— P hotoshop”
自主探究
2.Photoshop 的退出
单 ft photoshop 界 面 右 上 角 的 “关 闭 ”按钮, 在 photoshop 菜单栏中选择“文件——退出”命令。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和合作情况,给 以及时指导和要求。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找学生进两位同学分别演示 一位同学指出并说明 Photoshop 工作界面的组成。
学生活动 观看演示, 感7.0 的神奇
齐读目标
分发学案、练习素材和微课文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 查看收到的 文件并观看老 师的演示明确 完成“挑战”的方法
认识界面
先独立后合作
先学会的同学 辅导帮助学困
挑战二: 第一关: 使用 phoshop 浏览桌面“泉城游生图片”文件夹中的图片
1. 单ft“文件”菜单,执行“浏览”命令
2. 在“文件浏览”器找到泉城游图片文件夹 3. 找到要打开的图片并打开自主探究旋转
第二关:旋转图片并保存图片的方法
1. 将“泉城游图片”文件夹里的图片“趵突泉水”顺时针旋转 90 度并保存生操作:
2. 将“泉城游图片”文件夹里的图片“鸟瞰趵突泉”垂直翻 小组合作,转并保存先学会的同学 下位巡视本组
3. 将“泉城游图片”文件夹里的图片“趵突泉公园简介”旋内其他同学,转 180 度并保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巡视反馈,指导合作。
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找三位同学分别演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合作学习 释疑解难
第三关:裁切图片并保存
打开“泉城游图片”文件夹里面的图片“趵突泉水”,使用裁 切工具突出图片中的三眼泉水进行裁切并保存。
做法:第一步,单ft文件-浏览,打开图片“趵突泉水”。
第二步,单ft 裁切工具,用左键拖出适当选区(突出 三眼泉水)。
第三步,右 f t-裁切或双 ft,裁切出图片。
各 组 反 馈
第四步,单ft“文件-另存为”命令,文件名改为“近观趵学 习 中 遇 到 的突泉”,保存到“泉城游图片”文件夹下。
师巡视指导反馈疑点,指导合作。
实践创作 展示评价
“小小设计师”
请同学们浏览“美丽校园”文件夹中的图片,选择你喜欢 的,利用进行旋转、裁切等操作 Photoshop,制作我的 校园图片集。
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用 Photoshop来浏览、打开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旋转、裁切等操作。
课下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将你家中的照片进行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8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_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活动七《走进可视化程序设计》VB。本节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起,与程序世界的实例作类比,让学生通过举例和上机实践,理解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可视化编程包含的许多概念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雏形,要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会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编程,必须从理解和掌握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入手,而学习的方法是从VB提供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和可视化编程组件开始,因为可视化编程的方法和步骤简单、易于上手。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对各种生活现象加以分析和说明,已接触了许多应用软件,具备了应用软件的一些使用技能,对程序世界的很多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感触。而可视化编程的方法涉及较少,所以,本节将以“VB”可视化编程基础开始学习,对一些概念将在学习过程中适时明确。
教学准备:
1、精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任务,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布置制作“电子钟”应用程序任务。
2、硬件、软件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学习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
3、策略准备:以VB编程的基本步骤为线索,通过对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之喜悦,通过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的使用。
2、了解可视化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3、了解对象、属性、事件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可视化编程的基本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VB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VB可视化编程的方法。
2、VB可视化编程的几个基本概念。
3、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二)教学难点
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教法、学法:
(一)教法
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二)学法
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拓展提高、交流评价、课堂小结作业这五个部分进行。
情境导入
我们经常见到“电子钟”程序,今天我们来学习用VB制作“电子钟”程序应用程序。
学生活动: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认真听课并思考。
设计意图: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回顾:
1、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电子钟”程序需要对什么进行判断?涉及到程序设计的哪种软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联结新旧知识。
新课学习
布置制作“电子钟”程序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利用VB可视化编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可自主学习,参照教材第75—84页部分完成该任务。
(1)建立工程
(2)创建图形用户界面
(3)设置对象属性
(4)编写程序
(5)调试运行程序
(6)保存和编译程序
学生活动:听课、思考,探究、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可视化编程的过程,也为学生将来自觉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拓展提高
(1)学习较吃力的学生继续完成上面基本任务,可寻求同伴指导。
(2)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电子钟”程序界面进行修饰完善,自主学习,添加相应控件。鼓励这些学生指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任务,达到共同进步。
(3)思考:制作真正的“电子钟”程序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实践。
设计意图:关注全体学生、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交流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部分作品。
学生活动:展示、表达、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激励、诊断、促进学习。
课堂小结作业
(1)涉及哪些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
(2)事件过程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3)如何设置和读取对象的属性值?如何调用对象的方法?
(4)简述VB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步骤。
学生活动:思考、回顾、回答。
设计意图:提升认识
全面阅读教材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巩固、准备。
板书设计:
走进可视化程序设计
一、认识可视化界面
VB界面、事件、对象、属性。
二、编程体验
1、数据表格化处理的一般过程:
2、表格一般由、和三部分构成。
3、表头由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对应,用于保存的数据。在数据区域中的每一行,称为。
第二环节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1、一个电子表格文件称为电子表格的一个,它可以存储多个。
2、是用于存储数据的`基本单元。
3、第F列与第六行交叉处的单元格地址是;从A2到F10所形成的对角线的矩形区域,可用单元格地址表示为。
4、激活单元格的方法有:。
5、在单元格中输入完数据后,可按键进行确认。
第三环节利用公式计算
1、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时,公式的开头字符必须是。
2、改变工作表中的数据,由公式所得到的运算结果会不会自动发生改变?
3、探究:将公式复制到不同的单元格中时,公式中所引用的单元格地址会不会发生变化?
第四环节在公式中使用函数
1、表达式“B3+C3+D3+E3+F3”如果用函数表示,可以写成。
2、单击编辑栏前面的插入函数按键
,打开的对话框是。
3、Excel中提供了丰富的函数,这些函数的语法与功能,可在中查到。
自我反思
1、学习过程:
遇到的困难:
存在的困惑:
2、学习成果:
已弄清的(在上述问题后打“√”)
未弄清的(在上述问题后打“?”)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识别计算机内部中的CPU、硬盘、音像设备、内存、光驱等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
(2)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外部多媒体设备。
(3)掌握常见外部设备的安装。
二、教学重点
把握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特点和性能,学会根据应用需求适当地选择或升级硬件。
三、教学难点
(1)计算机硬件型号与特性。
(2)掌握“赫兹”与“字节”等单位。
四、教学方法
(1)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观察调查学习方法,将获取的资料归纳和,形成表格。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络实验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讨论交流
1、 情境导入:
A. 李鸣要求升级电脑。
B. 如何看软件运行环境说明?
2、 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A. 如何查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B. 多媒体计算机需要哪些配件?
C. 如何帮助李鸣安装新打印机 从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讲授
3、 教师讲解、分组(4人/组)学习:
A. 教师演示如何查看硬件的配置表。
B. 教师出示CPU、内存、硬盘、光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各配置的性能和特点。
C. 让学生说一说那些设备是计算机的音像设备。 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分组活动
4、 小组活动:出示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运行环境说明,根据现在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分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并提出硬件升级建议。
A. 学生查看自己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B. 利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了解硬盘分区容量的大小和各个分区中已使用的容量及剩余容量。
C. 根据软件运行环境使用要求和计算机的实际配置,提己的升级建议并说己的理由。
5、 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硬件设备的性能在不断提高,新的应用软件对硬件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升级,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也就不可避免。但要知道许多计算机部件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不应该盲目的进行升级换代。如果我们没有找出真正的瓶颈,简单的更换CPU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的购买新机器更是不可取,也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以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掌握知识
(四)小组自主学习
6、 学生自主学习:
A. 教师根据李鸣要用多媒体汇报学习的实际,让学生分析可能使用到的多媒体外部设备。
B. 学生分组分析,结合课文,提出本组选用的多媒体外部设备。
C. 小组学习汇报。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讲解演示
7、 教师演示安装新设备。
A. 教师演示如何安装摄像头,对于一些安装的细节借助视频进行演示。
B. 教师演示如何安装驱动程序
(六)归纳概括
8、 教师归纳概括,帮助学生计算机的各种配件、外部设备和安装软件的方法 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点拨方法要点
(七)课后练习
9、 布置课后练习:
A. 指导学生到电脑商场实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
B. 通过上搜索了解最新计算机配件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现实资源和络开展学习,拓展学习的时空,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艺术字的插入方法,熟练编辑艺术字:移动、字符间距、删除、环绕、旋转
2、知道文本框的作用;会进行横、竖排文本框的插入;会进行文本框的编辑:移动、改变大小、删除、复制;灵活设置文本框格式:颜色和线条、边框与底纹设置
3、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以达到用图来修饰和点缀整个版面
4、学会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来制作目录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3、通过交流和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置艺术字格式、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1、利用艺术字制作标题;
2、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
三、教学难点
设置文本框的.属性。
四、教学手段
机房、多媒体网络广播系统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实验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检查讲解上节课所布置作业
(二)导入新课
1、用基本知识来考考大家:请问一本完整的图书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出示课题:制作目录
(三)讲解新课
1、初步了解目录:什么是目录?为什么要有目录?有什么作用?
2、感性认识目录:
①展示各种目录样式
②观察课本的目录和课本所给目录示例
③通过对比修饰与没有修饰过的目录,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动手制作目录
1、为了实现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文本框”。
方法一: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
方法二:调出绘图工具(视图——工具栏)
2、文字的“复制与粘贴”:选定——Ctrl+C(复制)——Ctrl+V(粘贴)
3、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
4、插入艺术字
5、插入图片
6、整体美化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习了作文选中目录的制作,主要学习了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的使用,以及艺术字、图片等的插入,美化文本。
2、布置课下作业。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习了目录的制作,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对WORD运用较为熟练,因此,本节课学习难度不高,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将会以更巧妙更隐蔽的手段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增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意识,掌握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上册)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3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理论为主,全面介绍了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特征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和查杀病毒的方法,使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加强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措施。本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缺乏实践和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但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较大,不容忽视。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初一的学生,学生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可能遇到过计算机病毒,也略知一二,很多学生不知道计算机病毒,有些甚至以为计算机病毒会传染给使用者。所以要具体的、形象的来解释这个定义来加深印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锻炼着提高着,但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却流于形式。加强学生的防病毒的意识,同时自觉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同时杜绝学生制作病毒与复制病毒的传播,保证网络的正常,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1)初步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3)学会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用措施。
2、操作领域
1.通过学习活动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危害。
2.掌握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3、情感领域
1、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
2、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计算机安全与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到现在的五十三年的时间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开始逐步走进家庭,但是,同学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尤其是上网以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今天这节课,我就给大家介绍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意义与措施。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计算机安全包括哪两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
(1)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做有损信息安全的事。
(2)采取防范措施:掌握一些保障信息安全、防范各种事故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方法:
如:硬件系统的安全;软件系统的安全;用户数据的安全;病毒、黑客的防范等。
讲到“病毒、黑客”四个字时,语气要强烈一些。然后立刻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黑客”和“计算机病毒”?
“黑客”往往是指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未经授权非法入侵别人的.计算机系统而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的人。
“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程序,它通过自我复制或者修改其他程序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小程序,能够自身复制自身,会将自己的病毒码依附在别的程序上,通过宿主程序的执行,伺机传播病毒程序,有一定潜伏期,一旦条件成熟,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影响计算机使用。
注:提问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
(1)“计算机病毒”首先是某些人编写的一种计算机程序;
(2)为了掩人耳目,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
(3)既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怎么被执行?
(4)计算机染了病毒之后,是立即发作吗?
(5)为什么把这种程序称作“病毒”?像生物病毒一样有复制能力。
(6)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毁坏数据,影响使用;
3、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
(1)降低系统执行效率;
(2)在屏幕上显示各种信息;
(3)造成死机;
(4)部分文件被删除;
(5)改变存储在硬件上的程序;
(6)破坏整个硬盘或软盘内资料。
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的病毒多种多样,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它们都有如下共同特点:
(1)具有破坏性。病毒不但能影响屏幕的正常显示,减漫运行速度,占用磁盘存储空间,它还能破坏磁盘中的数据和程序,甚至能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如CIH病毒能破坏计算机的主板。
(2)具有隐蔽性。病毒大多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很难发现。
(3)具有潜伏性。病毒侵入计算机后,它能长期潜伏,待一定的条件满足后才起作用。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它发作的条件是:每月的13号且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教材用任务驱动方式完成整个网页的设计,通过网页设计中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向学生介绍网页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本节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启动frontpage并建立网站、应用表格结构设计网页、应用框架结构设计网页,最后完成网页间的超级链接。
教学重点:应用两种方法设计网页以及网页间的超级链接。
教学难点:表单设计,表单中有“单行文本框”、“滚动文本框”、“复选框”、“单选按钮”等,教师在讲解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可以适当减少“意见反馈表单”的内容。
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可以与已学过的word结合起来,开拓学生思路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把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网页制作的过程,熟悉网页的各种元素;
2.掌握网页制作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能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
能力目标: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首先通过学生自身或现实中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在学生所学过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在教学环节中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动手实践操作、与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来获得,让学生自始自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矛盾,展示学习的进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
在教学重点(网页制作的技术)、难点(网页制作中文字的编辑,图片、动画的插入)的突破上,应精心设计相关的思考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操作演示等方法来解决。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3
一、课程设计:
记忆是人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保持,并在一定的时候将这种信息重新撮出来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重现三个阶段。记忆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就能使记忆力有所提高。人在10—17岁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在18岁时可达到记忆力发展的最高峰。由于记忆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极端重要,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记忆力的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力情况
(二)知道一些记忆规律,初步掌握几种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
(一)心理测验
(二)操作训练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记忆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略)
记忆力评估: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记忆力评估问卷,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答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记忆力状况、自己使用的记忆方法,以及什么记忆方法更好。
第二课时
一、活动准备
1、故事引入"2分钟"
"记忆出众的张安世"—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一员大将,他文武双全,记忆超群。一次,学馆里丢了几箱书,汉武帝又急着要看,有人便推荐张安世去给汉武帝背诵,张安世果然全都背了出来。后来,书找到了,拿来与张安世背诵的记录一核对,一字不差。
2、基础知识:记忆与记忆规律"6分钟"
①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过程。
②记忆规律
1、先快后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图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P10)
遗忘是有规律的,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被遗忘最多,遗忘率达55.8%,保存量仅为44.2%;
一个月以后的保持量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说明了遗忘是先快后慢。
2、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易忘记,与原有认知结构有关
3、识记处在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忘记,由于受前后材料的干扰
二、记忆能力训练"18分钟"
(一)再认能力评估和训练:向学生一一呈现第一套单词卡片,让学生记住。每张卡片出示时间约为2秒,卡片之间间隔时间为2秒。第一套材料祟完一分钟后,将第一套卡片和第二套卡片合在一起,以出示时间3秒、间隔时间2秒依次向学生出示。叫学生作出判断,哪些是已经看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记分方法:全对得100分,计分公式: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分数= ×100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二)数字—汉字配对作业
先将数字—汉字配对材料展示5分钟,让学生识记。休息1分钟,再展示数字,让学生配上汉字。正确匹配一对得10分,满分为100分。
(三)意义记忆能力训练,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故事"猫号",后由学生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讨论从记忆规律和训练中得到什么启发,4人一组,各小组代表轮流参加全班交流。 "15分钟"
四、教师归纳,要点如下:"5分钟"
1、充分利用意义识记
2、排除记忆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中间内容多复习几遍;分散记忆、转换记忆,造出更多的头尾来;利用清晨、晚上临睡前的时间
3、进行尝试回忆;边看边记,勿只看不记
4、尽快复习,减少大量遗忘
5、善于遗忘,忘记无关紧要的东西
6、善用记忆术
联想法、形象法、谐音法、口诀法等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4个班及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仅有小部分同学操作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由于每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再加上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热衷于游戏,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对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领不加强与巩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上要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利用现在条件,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多策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导到系统地学习上来的。
二、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的。
2、学会正确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掌握WindowsXP的最基本操作,会使用键盘和鼠标,会使用写字板或记事本进行中、英文的输入。
3、学会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会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信息的收集和下载方法,养成良好管理信息习惯;体验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安全意识。
4、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20xx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会对文本进行编辑;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
5、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6、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掌握更多更广的微机知识,技能和技巧。感受到创新的喜悦,并能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内容与现在本地七年级学生信息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有要针对性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在网特网上浏览信息,获取与管理信息;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常用操作等,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加强上机操作练习,领会使用技巧。
四、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确定教学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基本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
1、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划分好课时、进度,注重教材研讨,灵活恰当地处理好教材。
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组织好上机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高效地上好每一节课,保证学生课课有收获,真正学以致用,掌握好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得力工具。
3、计算机教室。建立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及使用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保证学生学习使用的机器完好无损,以使基尽可能大地发挥作用。
4、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几本计算机报刊杂志,或通过老师摘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各班成立兴趣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各小组间可展开竞赛,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微机的兴趣与热情的。
5、抓好优生优培工作,重点培养特长生,积极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并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加强业务教学能力的。
六、教学措施
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主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例子,如有关的生活实例或优秀的学生作品等,通过学习可以轻松完整地掌握新知识和把示例作品做出来,并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学习一些操作技术与技巧的。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操作的技巧。
3、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并把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
4、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将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使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4.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Word字处理软件的用途和功能。
2.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难点】
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如果退出Word,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③Word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
用Word写一篇日记。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02-23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通用20篇)05-20
信息技术教案11-25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7-01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5-06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03-15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7-25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05-07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05-15
[精选]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