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9 13:26:3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生)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师)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师)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生)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生)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生)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三)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五)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2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翻译7、8自然段。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4

  学情分析: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四、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为我们的祖国拥有的历史悠久并且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又为我们的汉语的未来而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的无限膨胀,时代的疯狂前进,导致表意的.汉字被排挤,传统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们极有可能成为汉文化衰落的历史罪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走经济强国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强民之途。担着精神家园建设的语文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义务接过这根书写着“文明”字样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还得顺利地传递下去。

  二、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约法三章):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3、为严肃课堂纪律,上课如有瞌睡者,要被请起表演节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语文早自修,课代表负责,班干部协助。

  2、早自修大声朗读,读出语感。配套朗读《读本》上的课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课代表要提前到我这里了解朗读任务。

  作业要求:

  1、配套作业,优化设计,每课一练,接轨高考

  2、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摘抄用统一的练习本。

  3、随笔二周一篇,用统一的硬抄本,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文要求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阅读要求: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高中语文第一课。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机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四、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教师节》

  教后感:第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阅读的重要性,课一上完,便有学生咨询如何阅读的问题,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感觉很好。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学生介绍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2.3.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6

  一、复习目标:

  基本要求:

  1、复习目标与新课教学目标有所区别,应根据学情针对课题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复习目标。

  2、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目标。

  二、复习重、难点:

  要求:复习课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习方法指导与知识链接

  结合该部分内容实际,联系相关知识,对学生指导复习,比如:实例法、对比法、联想法、归纳法等

  四、复习与探究学案:

  1、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要把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学生对照学案自主复习,切不可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

  2、典型例题

  基本要求:典型例题一定要选择的有代表性,不可过多。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备课时做到组内统一。

  3、拓展延伸

  基本要求:

  (1)不宜过多,1-2个即可;

  (2)选择带有一定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习题。

  4、不懂问题统计

  说明: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不理解的知识点写在这儿,教师在批阅导学案时应对这部分内容给予解答。

  五、复习反思小结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要与导学案复习目标一致,以“通过”的格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写。

  示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电解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要与导学案复习重难点一致。

  三、学情分析:

  1、认真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错误;

  2、统计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

  3、统计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

  3、分析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

  4、根据导学案做的情况,预设和解决教学流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问题展示

  各小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针对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剖析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整理,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

  要求:

  1、提前布置,尽可能在课前完成,有个别不理解的知识点留在课上完成;

  2、老师尽可能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二)例题解析,精讲点拨;

  要求:

  1、在学生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过程,抓捕讲与听的学生反应瞬间的脸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2、一定要让学生讲完,切不可感觉讲的不对就停止让他讲,这样下次学生就不

  愿意说了;

  3、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对每组学生分析做总结点评,点评时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

  (三)拓展延伸,学生展示

  要求:

  1、对于部分习题应努力创设适宜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这块可以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对知识的遗漏或困惑,再进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实际,作业布置应该分层次、分类型布置;

  2、对于创新班,学习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型习题;实验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题和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常规班基础相对薄弱,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布置适量的中等难度的.习题。

  3、分类型,主要是将同种类型的习题布置在一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认知。

  五、教学反思

  (三)高中化学复习课课堂流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以便讲解时层次分明,而且学生易于把握。

  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然后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给学生。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找出学生易错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又能及时订正反思总结,为下节复习课打下伏笔。

  二、课堂探讨环节:

  (1)合作、交流、探究

  首先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自身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

  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然后分配任务,每组细分析一定量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为第二步展示服务。

  (2)学生展示

  ①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纠错本”上。

  (3)总结评价

  对学生做出的分析进行评价,在主干问题和个性问题上再做强调、延深和拓展,加强学生记忆。

  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述,而应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复习课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旧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同时,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三、课后环节:

  (1)学生总结

  做过的复习课习题课下一定要认真总结,反思,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训练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要做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巩固。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8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 《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高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药》教案04-28

高中语文教案03-15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04-06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09-22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08-29

高中语文的作文04-07

高中语文作文11-21

高中语文作文11-11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04-06

高中语文周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