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9 08:36: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华【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

  3、 识字写字。

  4、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5、 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观察一、二幅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的意思,并认读

  其中的.生字。

  6、 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7、 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5、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

  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有什么一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20 纸船和风筝

  坏 扎 抓 莓 幸 福 吵 受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亮、飘荡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二、 朗读感悟。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 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四)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1) 纸船和风筝

  风筝

  松鼠 小熊 和睦相处

  纸船

  教学反思:

  我放手让学生读,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这句话,学生自己选择读书方式和精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桌或者分组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b p m f。

  2.学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b p m f。

  3.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认清形、发准音,掌握拼读方法,正确拼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读生字。

  (一)师:请拿出你手中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认一认。

  谁想给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字朋友?

  生:我认识“妈”,**的“妈”。(齐:妈妈)

  师: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不仅有妈妈,还有姑妈。你们呢?

  (生:舅妈、姨妈、亲妈……)

  一起读读“八”吧!讲:“我们班有八个学习小组。”你们能像老师一样用“八”字说一句话吗?

  在复习生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词汇,进而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认识声母b p m f。

  (一)认识b

  师:我们会用“八”说这么多词句,有没有哪个同学会拼读“八”呢?

  (如果学生表示会,就从这里开始)

  你能给大家拼拼吗?

  (如果学生表示不会,就从这里开始。)

  1.课件演示,音节闪动,问:这个音节有几个拼音字母?

  哪一个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韵母宝宝?第一个字母宝宝念什么?大家都试试“b b b ”。

  2.问:我们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呢?上下唇轻轻相碰,突然张开。

  3.师:在声母家庭里,有二十多个声母宝宝呢。我们刚认识的b,你们看,象什么?

  4.课件演示:录音机上闪出b,声音“丁丁、丁丁、听广播。”

  问:你们猜猜丁丁在听什么节目?

  讲:原来这一天是八月八日——丁丁的生日,爸爸出差就通过电台,为丁丁点歌,祝他生日快乐。

  (音乐即将结束,传来一阵敲门声。丁丁,是我们,我们来祝贺你的生日。)

  由认识字母,引申到给丁丁过生日,充满生活情趣。

  (二)认识P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讲:看,冬冬已经到了,洗好了水果,正在往水池里泼脏水呢。(水闪)

  课件声音:这里藏着一个声母宝宝,你能找出来并叫出它的名字吗?

  2.讲:P就好象是水盆里倒出来的水。

  课件声音:冬冬、冬冬、来泼水

  (三)认识m、f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问:我们也赶快进去吧。咦?怎么打不开?

  课件声音:看看我在干什么?(师做摸门动作)再仔细看看这两扇门,第三个声母宝宝就在这里!

  2.师:我们一起来说歌谣吧。

  “丁丁、丁丁、听广b,冬冬、冬冬、来P水。两扇小门m m。爷爷的拐杖ff。”

  3.问:看看f,你觉得它还像什么?

  三个声母教学层次。通过自编歌谣与手势,使学生在浓浓的参与兴致中,分辨声母的.形状、发音。伴着歌谣学字母,使学生兴趣高涨,记忆牢固。

  四、学习书写声母b p m f

  1.师:时间不早了,小朋友们该回家了。4个声母宝宝也要回家了,你们知道声母宝宝住在哪吗?它的家就在四线三格里。

  2.课件演示:声母b p m f笔顺。(伴歌谣)。

  3.重点指导f的书写。师板书,并讲解:先在上格起笔写右弯,不抬笔穿过第二线写竖,碰到第三线停住。再贴着第二线写一短横。

  4.在你的纸上试着写写。

  5.讲评。

  有重点,有讲评,指导扎实有序。

  五、练习拼读音节

  (一)通过练习拼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

  讲:在一个音节中,声母要读的又轻又短,韵母要读的重一些、响亮一些。从声母到韵母就象滑梯一样,滑过来,不间断。

  (二)试拼ma

  (三)按四声顺序试拼。

  1.板书pa,指名拼读。

  2.出示ā á ǎ à,讲:一个一个试着拼拼。

  3.师:你们自己又发现了一种拼读音节的方法——按韵母四声顺序一个一个找读,一个一个试拼。

  4.课件出示:fā bō pō mō fō bī pī mī bū pū mū fū及四声。

  多种形式练习拼读,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声母宝宝。知道声母和韵母连在一起可以组成音节。我们还发现了不同的拼读方法。今后,就可以通过拼音认识更多的汉字,学习更多的知识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我的发现: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神话、传说故事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我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如果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我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学生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2)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己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3)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自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我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如: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我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学生结合前部分的故事,理解后部分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部分的特点吗?

  教师:前部分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五、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抄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 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2)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说得好

  小燕子 第二次 绿 紫 很 好

  第三次 皮有细毛 柄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交瘁。《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爇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连词组句。

  4.能正确朗读歇后语。

  5.识字活动:认识带有走之底的字。

  6.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第一题: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

  1.学生自读题目。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音节下标出汉字。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摆出不同的花园。(学生填写序号)

  4.学生评一评谁设计的花园既科学合理又美丽。

  第二题:帮小路和木棉树选几件合适的外衣。

  1.学生读准词语。

  2.请学生自己练习。答案:(美丽的.)小路(干净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

  (美丽的)木棉树(碧绿的)木棉树(勇敢的)木棉树(坚强的)木棉树(枝叶茂盛的)木棉树

  第三题:从每一组圆环中找一个词语,连成彩带,装扮教室。

  1.学生读一读题目。

  2.请学生读一读词语。

  3.请学生独立练习。

  4.集体反馈。

  答案:

  池塘里游来了可爱的小蝌蚪。大路上走来了神气的小马。树枝上停着活泼的小鸟。

  第四题,正确朗读歇后语。

  1.学生自读歇后语。

  2.集体读歇后语。

  3.讲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

  4.学生介绍自己歇后语。

  第五题,识字活动。

  师: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脚,而脚的最主要作用是走路。“辶”在古文中是画成脚在街上走,左右两边合起来是“行”字,像街道十字路口,中间是“止”宇,像脚有脚掌和脚趾,合起来表示在路上走,后来省去右边,又把“止”移到下边。

  师:用作部首时,因为和“之”字的写法很相近,又常和走路的意思相关,所以又叫“走之底”,表示走路、路程或脚的动作,写在左下边。(1)表示道路或路程,如:道路、通过、远方。(2)表示走路的各种方式,如:前进、后退、返回、运动。(3)表示走路的各种目的,如:迎接、欢送、逃跑、追赶。(4)表示走路的各种结果,如:到达、走遍、相逢、连接。

  第六题,描一描,写一写,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2.学生写字。3.注意正确的执笔姿势

语文教案 篇7

  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永遇乐》教案《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经典)语文教案08-12

[精选]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