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时间:2024-04-19 06:54:5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秋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秋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秋水教案

关于秋水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六、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

(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七、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八、作业:

  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关于秋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五、教师强调: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课文注释为北方的海,指东海的北部,其实应该是指渤海,当时的黄河是入渤海;今常义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百川灌河(古:特指黄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或者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七、学生朗读课文,并置疑。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秋水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教案优秀01-24

初中课文《秋水》优秀教案08-25

《秋水》说课稿01-16

秋水教学反思08-26

《秋水》教学反思08-26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03-23

秋水教学反思4篇04-14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