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7 08:46:5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导入、解题与背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

  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

  解,针对性解题。

  3、背景和作者介绍,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读与背,并根据注解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

  突出文言文,尤其四六文读背的特点。文言文字、词、句必须过关

  翻译疏通字、词哦、句

  展示课件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

  赏析写景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老师一起分析课文写景的特点

  突出文章的重点

  体验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

  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看课件、听分析、做笔记

  突出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归纳概括

  练习

  (根据具体情况课内或课外做)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课后反思

  背与翻译是学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说明文,学生学习时可以先结合现实生活、图片及文学作品等了解认识屏风,明确屏风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而来的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挡风、遮挡视线,更重要的是屏上有书有画,具有美感,充分认识屏风的实用和艺术装饰双重功能,特别是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会认“恐”等15个生字,会写“亡”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传染”“严寒”等词语。

  ③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A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查找有关恐龙的图文资料,自办小报,并张贴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

  ②老师找关于恐龙的光碟或录像片。

  ③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①学生交流课外了解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②播放恐龙的录像片。

  ③板书课题,谈话激趣。

  现在,这些庞大的动物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消失了、灭绝了、灭亡了)随机板书课题。

  ④大家想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快去读读课文吧。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①出示“我会读”图标,激发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小组内分段落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③画出带生字的词语秒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课文插图,与伙伴讨论等方式初步理解。

  ④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认读,并说了自己识字的方法。(老师巡视,鼓励)

  ⑤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可隐藏在某种图画中),让学生认读(认读完后出现完整的图画)。

  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课文告诉我们几种说法。

  ②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③自愿在班上展示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正音及读出恰当的语气。

  巩固识字

  用游戏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如用拼音和字找朋友、生字和熟字找朋友连成词语、猜字)

  第二课时

  复习生词,回顾内容

  ①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②默读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①各小组选择感兴趣后种关于恐龙灭绝的说(第2—4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学习方法:

  a、读一读,朗读相应的段落。

  b、想一想,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c、画一画,画出重点词。

  d、议一议,组内讨论不明白的问题,补充有关自然科学知识。

  e、填一填,合作填写表格。

  说法起因变化结果

  ②各组小汇报学习成果,随机引导理解重点词语。如躲避、耐不住、枯萎、哺乳动物、传染。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概括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将自己研究的一种说法概括出一种名称。(老师可做示范,如“寒冷说”,其余让学生装动脑)

  ④将表格的内容打乱,让学生连线进行说话练习。题型如下:

  寒冷说行星撞击地球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

  撞击说哺乳动物越来越多恐龙染病

  偷吃说地球变得十分寒冷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

  传染说全球气温下降恐龙耐不住严寒

  降温说突然流行传染病偷吃恐龙蛋

  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①对课文提到的这些说法,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吗?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一些说法提出怀疑)

  ②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说法,你先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第4段末尾的省略号)

  ③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请帮科学家想想恐龙的灭绝还会有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指导写字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说说怎样才能写好本课要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要写的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说说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③老师范写“寒”字,提醒学生注意横画不宜长,撇捺要舒展,三个点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④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词语积累

  ①读读抄抄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②说说你还喜欢课文中哪些词,想把它们积累在词语本上。(如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书籍)

  拓展活动

  根据本文的内容以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编一些关于恐龙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并配上文字说明。

  B案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课件:有关恐龙灭绝说法的动画。

  ③有关恐龙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提出疑问

  ①认识“恐”字,理解“灭绝”一词。

  ②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③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说说自己在自学中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①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②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理解字义、词义。

  ③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④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哺乳”不要读成“pǔrǔ”。

  “书籍”不要读成“shūjì”。

  “孵蛋”不要读成“fúdàn”。

  “传染”是翘舌音。

  “躲避”不要读成“duǒpì”。

  ⑤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竞赛的形式,看谁把课文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鼓励质疑,引导感悟

  ①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师生共同解疑。

  ③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④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a、说一说书上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哪些说法?

  b、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并理解难懂的词语。(如“躲避”“耐不住”“枯萎”)

  c、播放恐龙灭绝的动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⑤结合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介绍有关恐龙的知识。

  ⑥学做播音员,绘声绘色地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得最好。

  根据爱好,自主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巩固练习

  ①认读生字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字指导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本课要写的字。

  ②用要写的字口头组词语,以理解字义。

  ③提示“染”字上半部右边是“九”字,不要多加一点。重点指导“谜”“寒”二字的书写。提示“谜”字先写“讠”,再写“米”,最后写走之儿。

  ④把每个字正确美观地写两个。(“传染”“严寒”要连词书写)

  积累词语,练习朗读

  ①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

  ②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换看一看。

  ③选一两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读给同桌听。

  老师小结

  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用你所查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几个人合作出一张有关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其中会写“第、灵、神、引、”4个字。

  2、朗读课文,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3、体会小刚和爸爸美好的心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绳子的音、形、义,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难点:“父子俩进森林打猎,却什么也没带走”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激发兴趣,学会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读准字音

  一、直接板书课题:

  从森林里带走什么

  1、指名读,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小刚和爸爸带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

  要求;(幻灯)

  1、注意读书的姿势;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数读,不唱读,不跳读。

  3、画记生字新词,并在生字表上注音。

  四、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幻灯)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liè zhān

  第 灵 神 俩 引 猎 沾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1)谁会读,指名带读;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2、指导朗读课文2、看书读课文

  (1)指导读句;

  A 、他们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走着,泥水沾湿了靴子,荆棘刺破了手臂。

  B、小刚和爸爸被这傻乎乎的小哥俩吸引了,也被百灵鸟的歌声迷住了。

  C、他不时好奇地张望着、倾听着。

  D、没有遇到山鸡,也没有碰到狼,连野兔也没见到一只。

  (2)谁来读自然段,指名读,评议(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

  (3)小组自由读课文;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出不懂的词

  4、齐读全文。

  五、作业

  回家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

  体会内心,突破难点

  一、复习

  读一读:

  第一、百灵鸟、入神、小俩、吸引、打猎、沾湿、靴子、手臂、肩靠肩、蹲着、被、傻乎乎

  二、理解课文

  1、小刚跟爸爸到森林里去干什么?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他们很好奇?

  理解“第一次”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小刚和爸爸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重点)

  幻灯,指导读。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唱着。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快乐地唱着。

  想象百灵鸟快乐的样子和动听的歌声;

  想象小松鼠是怎样听得入神的。

  3、小刚和爸爸从森林里带走了什么?

  4、小刚和爸爸喜欢小动物吗?

  5、小刚和爸爸这么喜欢小动物为什么不把它们打下来带走呢?

  6、想象:小刚和爸爸当时会想什么?他们会说什么?

  7、如果你在森林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做呢?

  三、跟录音朗读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总板书:

  歌声

  从森林里带走 美好的心

  喜悦

  第三课时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读课文

  liè zhān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猎 沾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第 灵 神 俩 引

  2、归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神俩引

  上下结构:第灵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灵------雪字头

  4、理解字意:组词

  第 第一 等第 第二名

  灵 灵敏、机灵、水灵灵、百灵鸟

  神 神仙、神州、神通、神童

  俩 夫妇俩、俩馒头、他俩(后面不能用量词)

  引 吸引、引入、引开、引导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第字一共有11画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任务: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导语:前节课,我在你们的带领下遨游了(楠溪江等)风景优美的地方,真是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大家跟我去做一做男女大挑战的游戏。

  一、 我的发现

  (一)牛刀小试(文中句子)

  1、创设情境:善于学习者往往具有很强的观察力,现在我们就按男女分为2组探索队。看看我们从对方的句子中都会哪些发现。

  2、生代表上台抽读其中一组句子大声朗读(大屏幕上同时出示相应句子)。

  如:海水有深有浅。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女生根据听与看去发现。女生邻桌可相互交流发现,请女生代表谈发现(其她女生可适时补充)。

  3、女生代表上台读剩下的句子。

  如: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男生根据听与看相互交流发现。男生代表谈发现(其他男生可适时补充)。

  4、结:男女生的表现不相上下。接下来请男女生代表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归纳一下你的发现。(如:我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往往不相同。)

  (二)你追我赶(课外拓展:机动)

  1、通过刚才的比拼,男队与女队都顺利过关,我们分别为他们加上一颗星。小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这样的句子。谁说出一组,就为他(她)的队加上一颗红星。

  2、男队和女队准备句子。

  如:节日的大街真热闹。

  这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几乎年年都要闹水灾。

  别闹了,快点去把作业做好。

  昨天,狗妈妈生下了两只可爱的小狗。

  小红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小学生。

  这玉米是生的,等煮熟了才能吃。

  3、请代表互相问答(其他队员可适时补充)。

  4、统计各队得星情况。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引:小朋友们的语文知识真多,这几个很好的例子为你们的队都添上了几颗星,接下来我们继续比赛。

  1、出示词语,自由朗读,发现词语的特点。

  严严实实 又松又软 不慌不忙

  …… …… ……

  2、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重点指导掌握“又……又……”式词语的特点(相反的两个方面不能在此出现:如“又大又小”、“又黑又白”等)。

  3、男队、女队自由说相应特点的其它词语。

  如:明明白白 又肥又厚 不三不四

  清清楚楚 又高又大 不言不语

  4、表现好的各加五星,统计得星情况,激励。

  (二)读读背背

  1、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古诗名句,接下我们进入“读读背背”,让我们来比拼记忆,撞击知识,以自己的实力为自己队赢得更多的星。

  2、读诗句,谈体会。(比记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男队、女队代表朗读,齐读。

  男队、女队代表谈对句子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色?)。

  3、三分钟试背,男女队赛背。(代表会背,全队基本会背一句,各加一星),齐背。

  4、说说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代诗句。(拼知识,适时加星:机动)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5、统计得星情况,总结。

  三、作业

  接下来看一下男女队的得星情况,看来各队都有上好的表现。今天我们回家要完成几个任务,下节课再来比比课外的表现。(可任选其一)

  1、看课外书,了解一些祖国名胜。

  2、课外搜集古诗中的名句。

语文教案 篇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语文教案 篇7

  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经典)语文教案08-12

[精选]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