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

时间:2024-04-12 16:26: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2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3、出示:

  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场时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可以排几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场时”的队形变换。

  (1)启发猜测:

  ①不管队列怎样变换,什么是不变的?(总人数)

  ②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原来每行12人,现在每行16人,那行数与原来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方法。

  (3)交流汇报: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 以排成几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规律。

  我们发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行的人数从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数从4行到3行,是减少了。你猜对了吗?

  2、 探究“比赛中”的队形变换。

  (1)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变换成怎样的队形,你能否帮忙设计一下?

  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 , ?

  (2)学生自主编题,同桌讨论?

  (3)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几人?

  <<<12>>>

  (4)猜测: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排的行数从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数与原来相比应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5)计算验证。

  (6)汇报交流: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每行排几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了鼓号队比赛中的两个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总数。)为什么要先求出总数呢?(求出总数后我们可以用总人数÷每行的人数=行数。用总人数÷行数=每行的'人数。)

  三、巩固应用:

  其实象这样用先求出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1、 请你解决。

  (1)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如果租每辆乘48人的大客车,刚好需要3辆。后来联系旅游公司,他们只能提供每辆乘36人的中客车,现在应该租几辆车? (学生解答、评讲。)

  (2)学校给每辆车上的36人配了3箱“农夫山泉”饮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几瓶?

  ① 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发现缺少条件,需要补充“每箱矿泉水多少瓶”)

  ② 怎样才能知道“每箱矿泉水多少瓶”呢?(打开看一看;看外包装)

  ③ 解答评讲。

  2、 请你参谋。

  小明一家准备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车 每小时行80千米————15小时到达

  坐火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小时到达

  坐飞机 每小时行?千米 ————2小时到达

  (1)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3、 请你当家。

  双休日,小芳家来客人了,小芳帮妈妈去买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场信息。

  XX市场水果价目表

  品名 单价(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圆 8

  芦柑 2

  妈妈给我的钱刚好买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样买,正好把钱用完?

  (1)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买一种:(略)

  买两种:(略)

  买三种:(略)

  (4)小结:不管怎样买,都应该先求出一共带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其他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3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 ),买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钱叫(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 )×( )=总价 (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省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             (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                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                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                  11×(12×5)

  =132×5                  =11×60

  =660(元)                  =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4×3                 6×(4×3)

  =24×3                 =6×12

  =72(只)                 =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8×3×2                 8×(3×2)

  = 24×2               =8×6

  =48(千克)               =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 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    ]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因题中数量关系的差异和解答时所用数学知识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但从解题过程和教学要求来看,一般都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理解题意。通过读题,理解题目内容,找出与解题有关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必要时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加以简要摘录或直接在题目上作些批划。

  第二步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确定运算顺序。这是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可以采用模拟操作或演示、图解等方法来帮助分析思考。

  第三步是列式计算。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按照加、减、乘、除的含义用算式表示出来。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连乘应用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比较容易接受。但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就比较困难了。因而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列式(也就是乘数、被乘数的位置问题)学生易错,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复习。采用选择已知条件和相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个几的问题。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分步列式计算,重点强调谁作被乘数。在列综合算式时,通过讨论深刻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第二种解法。复习巩固时,在复习题中,选择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类似书中做一做)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自己能够编题,自己解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应用题】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连减应用题》教案01-17

三年级数学《连乘应用题》教案04-09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7-1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11

初二数学下册教案12-1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3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