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9 08:43: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 散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 整体感知

  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自由感悟

  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

  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四 质疑解疑

  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

  2学生自由质疑。

  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

  a关于课题

  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对策:

  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

  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

  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五 感受母爱

  1伴随舒缓深沉的乐曲,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课件出示怀念母亲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六 拓展阅读

  1阅读怀念母亲或赞美母爱的文章。

  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 天 的 怀 念

  雁阵北归

  树叶飘零 母亲

  菊花烂漫

  伟大、无私的母爱

  第三课 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爱的奉献》,感受爱心的力量,请同学说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呢?(同学说)老师在读了课文后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我也想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仔细倾听,用心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呀。

  师叙述:12岁的迪罗·达贝里看到同学冬天里没有鞋袜穿,于是下决心自己创办一份杂志来赚钱,达贝里写信给一些知名人士,请求他们写文章刊登在他的杂志上,有请求印刷厂老板帮他印刷,他把卖杂志剩下的钱支付了印刷费后全部用来买了袜子送给穷孩子们,自己却舍不得买一双鞋,他帮助了很多人却在14岁时不幸去世。而他去世后在银行存了五千美元却没为自己花过一美元。

  三、认读生词,记忆生字

  同学们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啊,你在认真听老师叙述的同时,细心地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这段文字中有些词语是蓝色的,是我们需要会认读的,你会读吗?我要考考大家呀!

  出示:鞋袜赚钱刊登文章杂志印刷厂剩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谁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大家读的准确,词语都掌握的很好,这些词语中还藏着一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会写,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迅速把它找到,我们一起把他喊出来吧!

  学生读字,老师出示:袜杂志章厂费剩袋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那个字不好记,需要大家一起学习。

  预设:这位同学说说,“袜”字不太好记,是吗?布衣旁右边是个“末”字,上边一横长,你观察的很仔细,提醒的太重要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位同学说,“费”字不太好记,下面是个贝字,上面是个“弗”字,写这个字要注意上宽下窄。

  师:你不光认真观察记住了这个字的组成,还发现了这个字上大下小的特点看来你的字一定也写的'很好看,是未来的小书法家。老师也想告诉你这个字的为什么是贝字底,是在古代人们用贝壳做货币,也就是当钱用,所以它是贝字底“袋”字形声字,上形下声,衣上有代,就是口袋,布袋的袋。“杂”字,要注意字形,上面是九字,下面这样写:而并非木字你也是个细心的孩子,看得仔细,表达清楚,(识字方法的总结归纳)我们现在就把这四个字工工整整的各写两遍吧!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我们了解了12岁的迪罗·达贝里看到同学冬天里没有鞋袜穿,他是怎么想的呢?请你迅速从第一自然段找找。

  学生回答,出示:迪罗达贝里想: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是呀,为了能让同学们在冬天里穿上鞋袜,达贝里真是付出了很多,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相关词句,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吗?抓住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发抖仍在写信一封又一封请求理解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吃了不少苦,很执着,下定决心要做成。

  五、教师小结,引发兴趣

  达贝里下定决心要实现理想,帮助他人,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面对的呢?结果如何?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少年总编

  袜杂费袋

  爱心的力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

  3、小结阅读方法,并按着此种方法自学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二、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精选】10-25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