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时间:2024-04-08 06:55: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2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是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第二个信息窗是学习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平均数。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及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

  知识点:较复杂的平均数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的巩固和拓展,所以可先放给学生,然后作必要的引导即可。

  教学建议:

  1、针对问题,引发讨论,寻找策略。教学时可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什么才能看出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要比较两个队的身高,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队的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2、自主解决问题。

  3、交流、比较算法,初步掌握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

  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比较算法-教师关注简便算法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类较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由于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或者说在统计中数据所占的权重不一样,在中学通常把这样的平均数较加权平均数,但不向学生讲名称,通过讨论掌握特点即可)。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第一步很多教师省略了,把统计课上成了计算课。

  注意事项这一类较复杂的平均数是较简单平均数的拓展和巩固,不要给学生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要引导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意义上去理解。

  关于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求平均奖金的方法,然后独立计算。第(2)个问题,为了体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弊端,练习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奖金数比平均数高的人数有几人?比平均数低的有几人?从而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广告误导,你上了当,但有苦说不出,因不是统计有错,而是运用了数据计算的特点,强调突出的某一个方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某工厂工人平均工资1000元,结果有人去了,实际领的工资还不足600元。

  用哪一个统计量描述合适,学生学习了众数和中位数以后就知道了,实际上这里为学习众数和中位数做了铺垫。

  第3题是一道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然后以问题“你知道这样计算平均分的优越性在哪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这样计算平均分更公平。第2题知道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此题介绍了在具体情况下,可作处理的方法。

  第4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即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避免在计算华华平均速度时直接用上坡、下坡的平均速度和除以2。

  第5题,呈现了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即上周的20瓶是按原价每瓶8元买的,本周的10瓶是按每瓶5元买的。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注意交流时说清分析思路,明确总钱数除以总瓶数等于平均价钱。

  第9题是一道关于平均数的综合应用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平均每天写20个大字,7天一共写多少个?最后让学生求出写完多少个(前三天及星期五,星期六完成的.),还有多少个字没写?从而明确还需要写:20×7-20×3—45=35(个)。

  “课外实践”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以让全班各小组分工对各级部的班级进行统计,然后汇总,算出平均数。

  信息窗2

  知识点:复式统计表和分段复式统计。教学时,教师可续接第1个信息窗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导入,直接提供两个球队队员的纵跳高度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对复式统计和分段统计的学习。

  学生的知识基础: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建议1、根据问题引发讨论。2、分组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3、交流比较,引领学生填写学习复式统计表。4、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填写复式分段统计表。4、个性化分析判断。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学生可能想到求平均数。教师对这种方法予以肯定,同时引导“平均数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可以怎样做呢?”由此学生想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填写单式统计表,由于整理数据比较麻烦,所以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填写单式统计表可在小组内完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比较起来不方便,这是可提示可以将两个表合成一个表,由此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并且在前面有几个地方已经做了渗透,只不过是表的结构不完整。所以在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应为学生的独立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每个高度都是1个或2个,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仍然不是很方便,复式分段统计表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学生已经学过单式分段统计表,所以可先放给学生填写分段复式统计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最后,根据分段整理的结果,分析两队的纵跳水平,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注意事项:1、讲结构,会读图。2、对统计表的教学要求不要过高,不要求学生会设计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会填会看会分析即可。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统计表供学生填写。

  关于自主练习

  回顾整理

  ——总复习

  一、主要知识点及教学目的

  本册主要的学习内容:数与代数领域:用字母表示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小数乘法、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空间与图形领域: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较复杂的平均数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等。

  要通过总复习这一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是复习的三大任务。不能不复习课生成练习课。

  二、教材主要特点:

  1、引导学生分领域进行回顾整理,回顾整理部分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以两组悬挂的灯笼建立整数与小数知识间的联系,着重整理有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这里面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第二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将学过的运算律、数量关系、公式等整合起来,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知识进行再次回顾。第三板块一方面将角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三角形按角分类并以集合圈的形式呈现。第四板块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对平均数、分段统计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注重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整理。

  3、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4、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5、对综合练习进行整合或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20页的第13题,教科书的第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会看、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学生能感知统计的实际应用极为广泛。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求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形成模块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问后请全班同学回答)

  2.审视第75页第1一6题,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3.请每位同学把1一3题都列出算式来。

  (二)小结方法,形成能力

  1.竞赛形式练习第4题。

  2.计时计算第5题,并用投影片进行校对,要求正确、迅速。

  3.对第4题和第5题进行比较,说出异同。

  (三)分组活动,画出表格

  1.以每个小组事先预备的`图书为数据,按要求画出统计图。

  2.分组抽样校对,作出评价。

  (四)集体讨论,共同提高

  1.出示第7题。(要求独立作业)

  2.巡视课堂中学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讨论,提出解题的最佳方法。

  (五)课堂小结,选做思考题

  (六)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7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统计表和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单元学习的是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的新知识。为了有利于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在进行第八单元《统计》的教学计划之前,我出了一份前测题(见附页),其中第一题有94%的'学生能完全做对,第二题有91%的学生能做对。从前测情况反映:学生对第一学段内容的学习是掌握比较好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画折线统计图。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扇形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及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制作折线图及条形统计图。

  五、单元评价要点

  本单元评价内容主要有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根据《课标》的要求,统计学习应注重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提供学生一些没有整理的数据,然后请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并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这些数据。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15天在课室角落处种植蒜苗,并收集蒜苗15天生长的高度。

  学生准备:课前15天在家种植蒜苗,并完成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布置课室及在家实验)

  为新课学习提供充分的数据准备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会制作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分类整理和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分别是……(多媒体展示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喜欢吗?

  二、引导探索:

  1、设置情境

  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前老师收到一位印刷厂厂长的这样一封来信:(出示)

  周老师:

  我们厂想生产一批印有米老鼠、机器猫、孙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学们到底最喜欢什么,可以帮我在同学中调查一下吗?……

  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你能想办法帮老师了解到每一位同学最喜欢哪一位卡通人物吗?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你赞同发言小组同学的意见就请你为他们鼓掌,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他们的方法很独特,有创意,而且发言也很精彩,就请你为他们热烈地鼓掌,祝贺他们;如果他们的发言你没有听明白或者疑问,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大家说好不好?

  4、引导交流:你认为这个问题应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数据比较好?请阐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学通过掌声来进行评价。

  5、师小结:①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选择整理数据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情况而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论用何种方法来整理数据,都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9

  教学内容:新数学读本四下P108-P110

  教学目标: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阅读图意进行数据分析,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表之间的内在关系,填写复式统计表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观察、提问

  1情景引入: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同学们都积极报名参加了课外活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老师作了下面的情况统计:

  1、给出四(1)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单式条形统计图

  请你描述这幅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再给出四(2)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单式条形统计图

  请你描述这幅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二、阅读、交流

  1、师:佳佳想比较两个班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怎么办呢?

  2、师:为了便于比较两班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可以把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操作:在四(1)班的统计图中添画四(2)班的内容

  师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请你描述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现在又有哪些新发现?

  4、回答问题:

  1)、电脑组在哪个班比较受欢迎?

  2)、哪一种活动两个班的`人数相同?共有多少人?

  3)、四(1)班参加舞蹈队的人数比四(2)班少多少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于联系呢?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比有什么优势?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比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情况,有着更大的作用及意义。

  四、练习、应用

  1、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表示20xx~2004年到某市旅游的人数。纵轴表示人数,横轴表示年份。

  请你描述这幅统计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回答问题:

  1)纵轴表示人数,每小格代表多少万人?

  2)20xx年乘火车去该市旅游的约有多少万人?

  3)这三年乘飞机去该市旅游的约有多少万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下图是某校四年级学生最爱吃的蔬菜统计图。(每人选1种)

  阅读、分析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

  1)、看图填统计表

  2)、交流:填写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3)、回答问题:

  A、四(1)和四(2)班各有多少人?

  B、喜欢吃芹菜的比喜欢吃萝卜的少多少人?

  4)、交流:回答A、B两个问题时你是选用图还是表来查找所需信息?

  5)、比较: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6)、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描述及收集信息

  学生进行描述及收集统计图信息

  学生可能会:

  把上面两幅图并排放在一起

  但会发现不方便也不明显

  学生同桌讨论:

  电脑组在四(1)班比较受欢迎

  舞蹈组在四(2)班比较受欢迎

  ......

  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交流提问方法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独立作业

  相互评价所提的问题

  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

  独立作业

  学生小结填表方法

  独立作业

  生:A问题选用统计表来回答比较方便。B问题选用统计图来回答比较方便

  反馈交流提问方法,提高提问质量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0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二、图表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

  (1)填写统计表: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提问: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

  (2)完成统计图。

  学生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

  提问: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

  提问: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

  2、做练习七第4题。

  (1)完成统计图。

  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

  (2)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表。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

  (3)表图比较。

  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

  提问:这里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

  三、实践提升。

  1、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

  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

  2、收集数据

  估计: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

  提出活动要求:

  (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

  (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

  (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

  (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

  3、完成统计表 独立整理、填表

  交流:按表里的要求统计,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分段整理统计要注意什么?

  4、分析数据。

  根据第5题的问题,讨论、交流,了解统计结果和发现的结论。

  5、交流体会。

  交流: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商量 或者说明的?

  板书设计:

  统计表------------直接填写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直观形象

  单脚站立时间?

  收集数据 统计结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8页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调查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数据调查表,能用调查表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有效地表示,能简单地评价和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

  2、使学生经历现实的统计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以及整理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方式,提高数据简单处理的技能,进一步感受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和统计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统计,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逐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获得重视阅读和保护视力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导回顾

  提问: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揭示课题。

  按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二、调查统计

  (一)统计课外阅读情况。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提问:小力是怎样了解他的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他的调查表怎样设计的?你知道小力用这个调查表会怎样了解同学们的情况?

  2、分小组活动。

  引导:想:如果用这个调查表在小组里了解每个同学课外阅读情况,再整理数据进行统计。

  分小组统计(出示要求)

  (1)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

  (2)组长负责收回全部调查表。

  (3)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数据比较方便,和组长一起用小组的方法整理。

  (4)根据集体整理的数据,各人完成第46页的统计表。

  (5)在小组里交流统计表,校对是否符合调查、整理的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交流:能说说你们小组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吗?

  根据你的'统计,简单分析你们小组课外阅读的数据。

  4、汇总数据分析。

  提问:如果要知道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数据,可以怎样做?

  分析:你对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有哪些了解?

  5、活动小结:总结我们这项统计经过了哪些活动,你对统计有什么体会?

  (二)统计全班视力情况。

  1、提出问题,了解要求。

  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觉得用什么办法解决,需要怎样统计?

  出示练习七第7题。学生阅读、了解要求。

  2、小组调查数据

  每人依次汇报自己的视力情况,用你的方法做好记录,核对你的记录是否正确。

  3、汇总数据,完成统计。

  提问:按照我们班选择的调查项目,统计表中要设计哪些项目?

  学生完成统计表的设置,根据汇总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4、分析、评价数据。

  知道了全班视力的哪些情况,对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作一番评价。

  5、活动总结。

  说说这项统计的收获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动手做”

  (1)明确做什么。

  说明要做什么,了解什么结果。

  (2)了解怎样做。

  强调滴水时要和硬币面靠近些,滴水要慢些,尽量使滴水能多一些。

  (3)学生动手做。

  同桌合作,一人滴水,数滴数,另一人记录数据,然后各自完成统计表。

  交流:你滴得最多的一次是几滴?最少呢?

  2、阅读“你知道吗”。

  (1)阅读统计图。

  了解怎样表示数据,在不同的统计图里分别知道些什么。

  (2)交流:你觉得这些实际上都是什么统计图?第一幅统计图用什么表示条形的?为什么会想到用麦穗表示?第二幅,第三幅各是用什么代表条形的?

  第二幅图里“100人”“10人”“1人”是什么意思,中国每平方千米有多少人?俄罗斯呢?

  从图里你知道了什么,有些什么想法?

  四、活动总结.

  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3.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合理确定横轴、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统计表。

  2.师: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了。

  3.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探究

  1.师: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横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横轴上的数据位置?

  (2)纵轴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怎样确定纵轴上的数据位置?

  (3)纵轴上一小方格表示多少?

  (4)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5)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3.学生尝试画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

  4.师生共同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

  5.思考: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

  三、应用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丁丁的体重变化统计表(每月15日测)

  月份1212345体重(千克)23.824.524.724.024.325.1

  2.从表格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

  (2)纵轴表示什么?

  (3)你认为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较合适?为什么?

  (4)标题应怎样写?

  4.尝试完成。

  5.集体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四、全课总结:

  1.说说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怎样画出的折线统计图比较合理?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

  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4、估算

  297×3 789×4 5392÷9

  5、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6、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

  7、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8、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15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完成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1格代表5个单位,并能完成用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学生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2.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课件播放2分钟),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开过的四种机动车的数量?(提示学生:车很多,开得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是能分工合作)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2.播放车辆来往情况(速度较慢),各小组记录汽车数量。(有用数数的方法,有用写正字的方法,有用做记号的方法……)

  小组介绍统计的方法,得出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好。(正字统计法)

  3.投影小组记录单(核对数据)。

  4.刚才我们把各种车的数量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叫什么?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三、探索方法

  1.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如果想形象地看出谁最多,谁最少,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画条形图)

  2.制作条形统计图。

  (1)电脑出示。

  (2)学生试画统计图,产生矛盾。(1格代表1辆,格子太少,1格代表2辆,也不行……)

  (3)小组讨论怎样画统计图。

  (4)分小组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的制作方法)

  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矛盾的策略。

  (5)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8页)。

  3.展示学生的.统计图,进行订正和分析。

  (1)评价、订正统计图。

  (2)看图分析,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完成教材第98页第(1)~(3)题)

  (3)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机动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4.学习小结。

  由于数据比较大,用1格代表5辆的方法比用1格代表1辆或2辆更清楚,更适合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果碰到更大的数据,还可以用1格代表10或20,甚至更大的数。

  四、实践应用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内交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2.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

  (2)小组交流完成第(1)~(3)题后,讨论第(4)题的三个问题,然后独立完成统计图。

  3.教材“练习十九”第6、7题。

  小组讨论交流,先确定1格代表多少,然后完成统计图,并交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有用的统计04-27

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统计12-02

五年级数学教案:《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04-03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3

统计四年级教案03-29

四年级统计教学反思09-13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分类、计数、统计、等分03-25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设计《有用的统计》含反思05-05

《统计》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