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5 08:01: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创办了育才学校,并担任校长。有一次,他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zá)同班的男生,当即(jí)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shàn)良(liáng),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主动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陶行知用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学习陶行知理解他人的宝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陶行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主动认识了错误。

  2、王友为什么会流下悔恨的眼泪,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课型:阅读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是我国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曾用四块糖使一个同学主动认识了错误,你相信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互动。小组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

  3、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1)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围绕“陶行知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和“王友是个怎样的学生”这两个问题,相互讨论交流。画出相关语句,用多种形式朗读。

  (2)自主合作,练习对话。

  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从而体会到陶行知是用四次层层深入的话语对王友讲道理,使他主动认错的。而王友也不是坏孩子,他是个正直,善良的学生。

  4、检查识字。

  5、作业:回忆自己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当时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进行口语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设计理念

  整体感知,重点体会;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思疑,互动释疑。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字。

  2、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让学生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培养质疑能力。

  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关心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吗?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深受我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总理,也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这位伟大人物的一个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4、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默读课文,试提问题

  1、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2、交流问题。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什么叫“元首”

  (2)周总理的右臂是怎么负伤的?

  (3)周总理为什么不抬起左手?

  (4)周总理为什么不让工作人员为他撑伞?

  3、梳理问题。学生提问题的类型一般有:词语的.意思不懂,如问题(1);资料背景不清楚,如问题(2);内容不理解,如问题(3)、(4)。

  4、解决问题。问题(1)、(3)比较简单,教师稍加解释即可;问题(2)可查找有关资料;问题(4)可留在下一课时讨论。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提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归类指导:“陪、祥、伤”要注意左大右小,“集、慈”笔画较多,要注意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重点,深入体会。

  1、出示课后思考题:

  ①欢送外宾时,大雨突然倾盆而下,周总理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外宾的飞机起飞后,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根据思考题,默读课文,并划出有关句子。

  3、讨论交流。

  交流问题①

  (1)学生回答怎么做,出示有关句子:

  ★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收致意。

  ★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

  ★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2)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彬彬有礼、轻轻地、谢绝、。群众也在淋雨”等词句,体会周总理爱国的情怀、文雅的风貌和礼貌待人的亲切态度。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画面内容。

  (4)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交流问题②

  (1)外宾的飞机起飞后,周总理又是怎么做的?

  (2)从周总理的动作和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没有忙着、赶紧”体会周总理不顾自己、关心群众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余下的生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词句。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看月食》(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第四自然段中说:“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为什么月全食时看到的月亮不是完全黑暗的,而是红铜色的,像一面锣呢?

  大家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会发光,只能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全食时,月亮呈红铜色,说明此时仍有红铜色的太阳光照射到月面上。既然仍有光照射到月球上,它当然就不会是完全黑暗的;既然照射到月亮上的光是红铜色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当然就是红铜色的,像一面锣。

  月全食时,月亮位于地球的影子里,这红铜色的太阳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

  把一根筷子斜插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就会发现水面以下和水面以上的部分好像折断了似的。这是因为光线在通过空气与水这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速度发生了改变,方向发生了曲折,光学上叫做光的折射。地球周围有层厚厚的透明度较好的'大气层,当阳光从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穿过时,先是从空间进入大气层,然后又从大气层进入空间,产生了两次折射。经过两次折射的太阳光和光线透过凸透镜一样有点向内即地影轴线上偏折,这种聚合光就是月全食时照射到月亮上的红铜色的太阳光。

  太阳光是白色的,为什么月全食时照射到月亮上的太阳光变成了红铜色呢?

  这是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造成的。我们知道,白色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而成的,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的影子里去的时候,它们便会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由于波长较短的黄、绿、蓝、靛、紫等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有少量红色光能最终穿过大气层被折射到位于地球影子里的月亮上,所以,月全食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是红铜色的,像一面锣,而不是白色的。

  那么,是否每一次月全食时看到的月亮都是红铜色的,像一面锣呢?

  我们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但并非全部都是这样,这与月全食时阳光通过的地球上那些地区的天气有关。如那些地区天气很好,则折射到月亮上的光线就会多些,月全食时看到的月亮就会亮些、红些,反之,月亮的颜色就会显得暗些,甚至完全看不到月亮,但这样的月全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像教材上说的只看到一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通过品读文中的经典句子,了解各种梅花的不同形态,体会梅花的艺术美。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以赏读的方式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到梅花的美。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卡纸图片。

  2、课前音乐。

  3、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赏梅

  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梅花图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你从三间展室里分别赏到了怎样的梅花?

  2、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语言美

  1、默读课文,画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成员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展室,并交流喜欢的句子。

  3、学生汇报交流,品读并感悟语言美

  (主要由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讲不清楚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A、赏析第一展室

  重点品味:梅树姿态十分优美,梅花大都含苞欲放(出示梅花图)理解“含苞欲放”

  面对这样的梅花盆景你想说点什么呢?指导学生朗读。学法指导

  B、赏析第二展室重点体会:

  a、这里的梅花开得正旺,红的如火,白的似雪。

  b、人们从旁经过,气流使它微微颤动,看上去那么娇嫩可爱,怪不得有那么多游客为它拍照呢!

  C、赏析第三展室重点品读:

  棵棵腊梅形态各异,有的像猿猴跳舞,有的像喝醉的猪八戒,拿着耙子在树上养神。会用“有的像…有的像…”说句子

  4、小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四、升华主题,学会感恩

  1、感恩园丁

  2、联系实际,学会感恩(课件播放图片)

  3、小结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你观赏过什么花?你能模仿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个片断吗?

  2、搜集并欣赏有关梅花的名诗、名句、名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和”、“扇”、“散”)及新词,认读11个字。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描写肥皂泡时用词的恰当、准确。

  4、从3—5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文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方式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读11个字,并能解释不懂的生字生词。

  2、联系实际想一想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吹过肥皂泡吗?你喜欢吗?谁愿意简单的介绍一下你吹肥皂泡时的情景?

  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指导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中的哪部分感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5、汇报,师适时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

  3、指导“碗”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碗”。

  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

  写生字生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体会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写肥皂泡时用词的恰当、准确。

  3、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3—5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文,抓住重点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肥皂泡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们的乐趣。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能够读出自己语气。)

  2、默读课文,想一想,肥皂泡都有哪些特点?在书上画一画。

  3、汇报

  (1)指导朗读:体会吹肥皂泡时的快乐的情感和乐趣。

  (2)那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肥皂泡的特点呢?(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自己观察肥皂泡的样子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体会作者兴奋的心情。

  (3)教师指导。

  (4)你也吹过肥皂泡,那么当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说一说。

  (5)试着背诵课文。

  三、作业

  背诵课文。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理解词语五个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课外书资料补充交流。

  教学重点: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知道作者曾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一本杂志。你们想看这幅画面吗?(CAI出示图)在哪儿有这种奇迹发生?听到死海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法?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5---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汇报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过渡:作者说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如果身体不保持平衡,会出现什么结果?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板书设计:

  躺在波浪上看书

  / 轻轻涌动 像彩虹

  (死海)奇 乐

   含盐量高 浮力大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流利诵读古诗。

  2、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鹿柴

  3、指名读题,请注意,“柴”在这里念zhài

  4、齐读。

  二、诵读古诗

  1、想听老师读读吗?

  2、学习听时要注意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3、指名学生读读。

  4、同桌互读互听。

  5、指名比赛朗读。

  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借助注释理解

  1、自己读,自己想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不正确的,要同学帮助。

  3、同桌互相说说意思。

  4、师渲染意境,生再读古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四、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3、同桌互相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父母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课余生活,感受课余生活的乐趣。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学习作者怎样观察和写出民族学校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学校的喜爱之情的。

  组织、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体会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体验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乐趣。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和具体写事的。

  教学《爬天都峰》一课,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一件事的,是如何观察和写出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具体的。

  略读《槐乡的孩子》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快乐,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事的。

  交流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记录和资料,做《语文天地》的展示台活动,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说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学习课文的观察、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完以后读给父母听,和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2.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3.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4.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字谜、准备投影仪、成长卡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3.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二、讨论明法

  1.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2.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3.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机会。作文内容、体裁不限。

  2.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以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二、交流拓展

  1.你有哪些话很想和别人说说?你最想告诉别人什么?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2.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3.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4.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誊抄。

  三、讲评作文

  1.优秀习作赏析,激励学生以后把习作写得更好。

  2.建议学生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也可以再修改,誊抄一下,保存起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2.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列出的词语。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3.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4.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

  5.拓展积累。

  (1)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语来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2)投影展示,并朗读。

  (3)请学生从大家举出的ABB式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二、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4.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1)学生用查字典词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句子。

  (2)请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一下,教师也可稍做指点。

  5.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记成语,积累语言

  2.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

  3.在本册教材的略读课文中找一找这些成语,然后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1.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中句式的特点,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意思相对。

  4.鼓励学生模仿谜面的句式,再编一些谜底是“口”的谜语。

  5.试着编更多的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6.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猜谜活动

  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出几个让大家猜猜。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能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正确地书写诗句。

  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受诗人达观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读诗。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方法:范读,领读,组织朗读比赛。

  二写诗。

  要求:写正确,特别注意生字“擎君须”;

  写规范,特别注意行款整齐。

  指导方法:范写,个别指导。

  三解诗。

  1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2分别理解诗中的荷和菊。

  指导方法:比较学习。

  回忆《荷花》,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夏日荷花的'盎然生机。

  读诗中的荷花,板画理解“擎雨盖”。

  体会诗中的荷花,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欣赏《不第后赋菊》,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说秋日的菊花在诗中是怎样的模样。理解“残”“傲”。

  3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推知诗中写的是什么时节?

  4此时此景,诗人为什么说是一年好景?感受“橙黄橘绿”的鲜亮和带给人成熟与收获的喜悦。

  四赏诗。

  1初冬时节还有哪些美好的地方?欣赏《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你最喜欢哪个时节?用古诗回答理由。

  五背诗默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课文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及认识多音字“挨”;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主动道歉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准备

  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录像、实物投影、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文明用语?这些用语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文明礼貌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同学们朝夕相处,你们之间一定发生过录像中的事吧!陈刚和陆叶之间就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识字、读书好方法,互帮互学。

  3、集体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三、研读课文,明白事理。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组内交流。

  2、再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组内汇总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解决。

  4、班内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有意帮助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⑴陈刚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怎样?

  ⑵讨论: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投影出示两个句子:①“陈刚,说吧,大家都没有怪你。”老师说。②“陈刚,说吧,大家都没有怪你。”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句子的不同。)

  ⑶认真读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当时“我”的心情。

  ⑷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及心理活动?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我”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来。

  6、全班集体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7、教师小结: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文中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在同学们之间发生,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以前,在你身上一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吧!如果有,请你用“对不起了,朋友……”,勇敢地向你的朋友说声“对不起”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镇、姆、吩、咐、煞”;理解“镇定、吩咐、迷惑不解”等词语;积累表示说话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合理想像女主人对保姆说的话。

  3、能从女主人把盘在脚上的眼镜蛇引出门外的故事中,懂得在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用智慧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女主人的“镇定”。

  2、能从女主人把盘在脚上的眼镜蛇引出门外的故事中,懂得在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镇定

  (1)谁会读?(指名读)

  (2)前后鼻音要分清,一起来。

  2、板书:镇定(强调“镇”字,书写时不要漏掉一横。)

  齐读。

  “镇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紧急情况不慌乱、冷静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女主人。

  补充课题:27镇定的女主人

  齐读课题。

  (说明:从“镇定”入手,揭示课题,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可以使开场简洁明了,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初读课文,感受情况紧急。

  过渡:那么,女主人到底遇上了什么紧急情况?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女主人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

  2、交流、反馈。

  随即板书:眼镜蛇盘在脚上

  3、介绍眼镜蛇:眼镜蛇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蛇,并且毒性无比。人如果被它咬上一口,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几小时内就会死亡。一般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

  4、试想一下:这么一条眼镜蛇突然盘在你的脚上,你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说明:适时补充关于眼镜蛇的资料,让学生对眼镜蛇的毒性有所了解。再创设情境,引生入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女主人的“镇定”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体会女主人的“镇定”。

  过渡:此时此刻,这样一条眼镜蛇就盘在女主人的脚上啊!女主人是怎么表现的?

  1、默读课文第1、2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女主人做法的'句子。

  (1)交流、反馈。

  随机板书:吩咐保姆有说有笑

  2、抓住“有说有笑”,体会女主人的镇定

  过渡:眼镜蛇就盘在女主人的脚上啊,她还能“有说有笑”,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1)出示第6节。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

  ③分角色读。

  ④交流填空:女主人发现眼镜蛇盘在脚上,她心里想:。

  (2)小结:女主人了解眼镜蛇的习性,所以她——有说有笑地——稳住客人。这位女主人真是——镇定!

  3、抓住“吩咐”,体会女主人的镇定。

  过渡:她稳住客人,不能让大家惊动眼镜蛇,同时她还——

  (1)出示:忽然女主人把保姆叫来,低声吩咐了几句话。

  ①理解:“吩咐”。

  ②积累表示说的词语。

  ③辨析“吩咐”的用法。

  (2)女主人会吩咐保姆什么呢?

  过渡:喔,可不能凭空想象啊,你可以借鉴第4、5节的内容展开想象。

  ①默读课文第4、5小节。想想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哪些内容是必须要吩咐保姆的?展开想像,完成填空:

  忽然女主人把保姆叫来,低声吩咐:“____ ___________ 。”

  ②交流:

  a同桌说一说。

  b集体交流:

  有一条眼镜蛇盘在我的脚上(事情)。

  把牛奶放到阳台上。眼镜蛇到阳台上,马上把门关起来。(方法)

  (情况紧急,原因可以不交代)

  (3)小结:女主人吩咐保姆时,先告诉她发生的事情——(生接:一条眼镜蛇盘在我的脚上。)再告诉她分两步做,第一步——(生接:把牛奶放到阳台上。)第二步——(生接:眼镜蛇到阳台上,马上把门关起来。)

  (4)不过,老师觉得一开始还得提醒她两个字——(别慌)。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

  ①引读:女主人低声吩咐保姆:“ 。”

  ②指导朗读:女主人是(低声)吩咐保姆的,所以要——读轻;眼镜蛇就在女主人脚上,多一分钟就多了一份危险——读快。

  ③同桌互相配合吩咐。

  ④指名读。

  (5)师生配合读保姆的做法。

  小结:

  女主人抓住眼镜蛇最喜欢喝牛奶的习性,吩咐保姆成功——引开毒蛇(板书),她可真是一位——镇定的女主人啊!

  4、从对比中体会女主人的镇定。

  过渡:保姆、客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

  (1)出示:保姆听了,脸色煞白,急忙跑出去了。

  客人们迷惑不解,问女主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客人们都吓了一跳。

  (2)男、女声读。

  (3)你读明白了什么?

  理解:脸色煞白迷惑不解

  课后小结:

  1、女主人突然发现眼镜蛇正盘在自己的脚上,在这么危机的情况下,她居然能够凭着自己对眼镜蛇习性的了解,一边吩咐保姆引开毒蛇,一边有说有笑地稳住客人,毫不慌张、冷静地处理了问题,保护了自己和客人。她真是一位——镇定的女主人,更是一位——智慧的女主人。

  2、你想对女主人说点什么吗?

  3、这样的女主人真是让人——佩服。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好课题——镇定的女主。

  (设计说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板书复述故事。不但充分发挥了板书的作用,而且训练了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认识会写“滨”这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讲解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激趣导入

  古代的一个春天,宋代理学家、大诗人朱熹,选择了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专程来到泗水之滨去游览观光,并瞻仰埋葬孔圣人的遗址,想探求一下孔子成为圣人的道理。当他到达那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时,看到那无边无际的美丽动人景色,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耳目也为之一新。于是脱口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春日》诗。

  二、扫除障碍、朗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交流自读收获。

  (1)认读会写生字“滨”。

  (2)注意节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三、品读全诗,想象意境。

  1、品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教师引导:假如是你自己去游览观光,当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心情会怎样?

  (2)朗读,读出诗人临水观景时的心情。

  喜悦、兴奋、舒畅、得意……

  2、品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引导学生思考:诗句里的哪个词语强调了“春色”随处都是?(等闲)

  (2)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哪些颜色去描绘春天呢?(从而引出“万紫千红”这个词语)

  (3)引导学生想象:“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4)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点拨:因为春色随处都是,所以在春游踏春时,用不着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感到、闻到、看到、听到春的存在,真是春满人间。此外,“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总是”,是“总归是、全都是”的意思,突出了在大地上,春色无处不在,无处不美丽。这两句诗非常准确地概括地反映了春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6)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春、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背诵,互相评价。

  2、和同学们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积累语言。

  五、课堂小结

  小结一下本堂课的收获吧!

  六、板书设计

  春日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事件——————寻芳(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03-2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14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01-0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12-13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1-29

小学三年级语文《信任》教案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12-07

小学三年级语文《李时珍》教案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饭钱》教案01-02

小学三年级语文《礼物》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