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8 08:42: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自由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 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 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书记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自由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语文教案 篇2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精妙构思。

  2、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艺术风格以善于构筑故事情节和设计结局见长,另外用洗练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他的'特长。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1、听课文内容朗读的录音,思考问题:

  ⑴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下内容:

  ⑴ 于勒由一个浪荡子到富人再到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鬼的人生境遇的转变。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态度转变。

  ⑶ 菲利普小职员身份与拮据的家庭生活的介绍的意义。

  ⑷ 小说结局的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对比手法的应用与体会。

  学生要明晰情节的转变,人物态度的转变。

  3、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完成下列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中吃的含义。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⑵ 可别吃得太多,吃多了伤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说情节出人意料而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2、研讨小说主人公是谁

  3、为小说另拟个结局,做口头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特色。

  学生先复述课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研读欣赏

  1、选材构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却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的病态现象。

  2、情节安排巧。于勒经济地位由穷──富──穷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由撵──盼──怕──躲的转变。都由吃牡蛎的联系了起来。

  3、巧设悬念。

  三、问题研究

  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学生对于勒、菲利普夫妇、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断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写文章结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1.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生动传神的语言。

  3.过年习俗中的民俗风情。

  【基础知识精讲】

  词语积累

  赏心悦目 此起彼伏 五颜六色 返老还童 鬼鬼崇崇 簸箕 疙瘩 腊月 烙饼 豆馅 涿州 阖家 灶堂 穿梭

  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

  课文点拨

  课文以在本命年回忆过去的方式,再现了中国人过大年的传统,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读后让人感到,中国人正是在那种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之中,体会过年的热闹喜气,送走一个又一个新年的。

  文章总共叙写了十件事,突出了人们过大年时忙碌的景象,这十件事依次是:

  第一,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父老乡亲的许多理想。

  第二,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说明营养丰富,同时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第三,买糖果。卖糖葫芦的、卖枣儿的小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也衬托出了几分年味。

  第四,挑绒花。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害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可见作家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生动。

  第五,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渲染浓浓的年味。

  第六,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大家都在“忙年”。

  第七,送灶王爷。

  第八,换门神。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是幽默的体现。和上文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第九,除夕守岁。

  第十,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

  十件事情,量多面广,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而且交代时间也很巧妙,注意变化。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

  此外,许多地方的记叙表现出了童趣。如第一件事中,写到“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第二件事中说到“……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都写出了儿童的纯真。

  综上所述,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记叙生动传神,语言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富有情趣,也是本文的特色。

  【例题精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烙饼( )簸箕( )( )腊月( )晾脆( )

  2.体会下列句子的意思或所表达的感情。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3)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3.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语段所记叙的两件事。

  4.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请自选角度,谈谈你读了这个语段后的感受。

  【解析

  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子的意思或所表达的感情必须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理解,才能把握准确。

  3.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和概括能力。

  4.这依然是间接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这是最近两年来,新兴的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明白到底有哪些角度可供选择。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语段的内容、情感、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就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看具体要求)进行说明,说明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语段材料,切忌泛泛而谈。

  【答案】

  1.lào bji là liànɡ(注意中间的“i”不能丢)

  2.(1)突出炒货种类多、数量大。

  (2)说明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中,寄托着父老乡亲的纯朴愿望。

  (3)说明腊八粥特别好吃诱人,写出了儿童的几分天真淳朴。

  3.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

  4.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人们过年时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大。(不说出修辞种类也可)

  5.通过读这个语段,我们能感受到过年的喜气。文中写到“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等,都突出了过大年时,人们的忙碌,忙碌之中就把过年的热闹、喜气表现出来了。(这是就内容情感方面谈感受)

  【知识拓展】

  拓展阅读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阖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阅读点拨

  节日并不都代表着热闹和喜气,我们读这篇文章,更多的感受到了几分沉重和怀念之情,也多了一分抚今追昔之感。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大声叫嚷。听到的猴子一个接一个都跟着叫嚷,并且想法到井里捞月亮,结果什么也没捞着,后来发现月亮在天上。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四段讲猴子们看见井中月亮的影子,都在叫嚷。五至七段讲猴子们一只接一只倒挂着捞月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或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捞、另”的声母是边音,“另”还是后鼻韵母;“附”是第四声,不要读成fǔ;“伸”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倒”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agrave;o,不读dǎo。重点引导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猴:左右结构,右边是时候的“候”字少中间一竖。

  掉:右半部上边不要写成“十”。

  “捞、咱、倒、另”,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猴:不要漏写“亻”,最后一笔是“捺”。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亻”和“”都比中间部分长。第八笔是“提”,不是“横”。

  井、另: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三)词句教学

  课文的语言浅白,比较好理解。“喘着气”一词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理解。“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对“也”字的理解,可承接前面小猴子、大猴子的叫来理解,表示老猴子没有思考,同样地叫起来。

  (四)朗读指导

  注意指导四个“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的朗读。可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看到井中月亮那着急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并进行体会。朗读时两个“糟啦”连接紧一些,第二个“啦”字的声音稍拖长点,以表现出猴子喊叫时着急的心情。四个句子的朗读速度可以逐渐加快,反映出焦急紧张的气氛。最后一段老猴子的话可以用喘着气、很累的语气进行朗读。第一个“不用捞了”后面的逗号,根据内容及语气表达的需要,停顿时间可稍长一点,表现出老猴子喘着气说话的样子。

  (五)练习提示

  课后第三题是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语。学生只要对照本课的生字就不难完成,只是“另”的偏旁“口”加在上边,其余的都加在左边。组词语的时候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组与本课不同的词语。

  第四题是三个“也”字句,学生通过读这几个句子,可以进一步体会“也”字的用法。如果学生能用“也”字练习说话,教师应当鼓励。

  (六)扩展活动

  想象说话或编故事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时,下面那些倒挂着的猴子有什么反映,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2许多年以后,当年参加“捞月亮”的小猴子已经成为老猴子的时候,当他和儿孙们坐在井边面对井里那轮明月时,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谁捞月亮、谁在哪里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是怎样捞的、结果如何,等等。

  (二)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分小组学习,互相讨论、解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自学生字。

  1同桌两个学生互读互听,互相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2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识记生字字形的,给学生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

  (四)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捞月亮》的故事。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进行扩展活动。

  1收集有趣的童话故事,开一次故事演讲会。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

语文教案 篇5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图片>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图片>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痴想 (chī) 隐秘 (mì) 苦涩(sè)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与赏析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读与赏析

  1、探究课后练习二。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喧腾”的是海吗?)

  喧腾、激荡的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3)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瞬间”中,将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惊喜、兴奋。

  (4)“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扎下了深根”表示“我”对着信念的渴望。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大家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妙处?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

  “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

  “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含义?

  虚写,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四、小结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板书设计:

  海

  理想境界

  山

  艰难险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27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30

语文教案12-3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