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教案

时间:2024-03-21 14:54:1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双桅船》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双桅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双桅船》教案

《双桅船》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二、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中探究诗歌的深层涵义、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中寻求共鸣,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双桅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对比《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内涵吗?

  2.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3.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双桅船阅读答案:

  1.作者曾亲历“”十年非人道暴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隔膜,是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舒婷用诗捍卫了“爱”的纯洁与执著。《祖》诗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双》诗则充分展示着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有人称,“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她自己则用诗歌去直面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去唤醒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爱心,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有人形象地描述她的诗作:对于忧愁的心,它是温柔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生活,这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舒婷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正是那不故作英雄和骑士的爱,才使得“爱”有了分量,多了一份思索,也添了一丝回味。对爱的咏赞和歌唱构成了舒婷诗作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

  2.诗作在第一节中用“昨天”“今天”“明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写,正凝练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她不是无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们能够按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

  3.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线”“纬度”等。诗中的“雾”“船”“风暴”“灯”已远远超出了其实在意义,而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雾”可象征一代人成长的不利的环境,让人迷惘、困惑,前途渺茫。“打湿”自然暗指一代人心灵上的创伤、阴影一时无法消除。不容“我”迟疑的“风”则可看作是飞逝的人生、不再的光阴,生命的使命是如“风”一般不断鼓动“我”的“双翼”,即便是“打湿了”的,不断提醒我要启航。善用意象,加强了诗的跳跃性,拓宽了诗的想像空间,也增多了品味的乐趣。

  《双桅船》测试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第1-2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又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双桅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指的是光明与信念。

  2.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

《双桅船》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法,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对于爱情的特殊表达。

  2.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能够初步掌握借由把握诗歌意象鉴赏诗作的方法。

  3.感受舒婷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强烈女性独立意识的笔法,结合课外拓展,体会舒婷诗歌创作中对自我价值的独特思考,感悟其特有的诗歌魅力。

  说明:对于诗歌的教学一直强调“多读”,本诗作为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有其特殊的魅力,所以我想以朗读为基础入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要读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朗读,让大家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中作者物像的选择,以及对其的具体描绘,感受作者由此表达独特的情感。

  2.难点:感受诗中作者情感,理解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

  现在的学生身边早已充斥着情、爱,但是对于如何真正认识爱情、了解爱情,却有些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非扼杀。所以借由这首诗歌,可以把舒婷那对于情感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看到诗人在含蓄语言背后流露出的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以舒婷《神女峰》中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引入。思考、回想自己了解的舒婷,交流所知。通过作者的著名诗句,引发同学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初读诗歌,感受情感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2.谈谈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作者描绘了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全班朗读

  2.交流感受初步投入诗作情境。

  听读诗歌,再次品味播放录音,要求同学们针对刚才交流的内容结合诗歌,再次品评。伴随着朗诵,对诗歌进行圈、点、勾、划。深入理解诗歌中的物象,诗人在始终流露的情感,以及两者间关系。

  边读边谈,分享感受1.要求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物象进行分析,即:写什么?(船、雾、风、岸;昨天、今天、明天;另一个纬度、风暴、灯)

  2.只有这些东西如何表情达意?要求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动词进行分析,即:怎么写?(打湿、迟疑、心爱、告别、相遇、联系、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结合诗歌中具体物象,分析情感。

  2.结合诗歌中具体语言,分析情感。

  点拨总结

  1.小结同学的意见

  2.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抓住作者选用的意象,而意象=物象+情感(形容词、动词)回忆前一环节内容,巩固记忆。老师总结点拨,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

  再读诗歌,深入其中教师提供配乐,请同学朗读。同学结合之前的分析进行朗读,传递出诗歌情感。让学生在了解诗歌之后更为感性地投入其中,感受诗歌。

  课外拓展,实践所学提供诗歌《礁石与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鉴赏。同学小组交流,谈谈诗歌中的物象与情感。(礁石、灯、黑色的墙、浪花;勇敢、逼近、威胁、尖利的小爪子、撕裂、浸透、沉默、铸成了铁)丰富学生知识面,巩固课堂所学。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1.总结舒婷诗歌中展露的强烈女性独立意识。

  2.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舒婷的其它诗作,进行鉴赏。

  2、了解朦胧诗派的其他诗人、诗作。拓展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思路点拨

  本诗是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作本身较短,本课设计主要从朗读入手。教师还可以有以下一些设计方式:

  1.可以适当补充诗作,可以是同派别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可以是舒婷本人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抓住诗中的情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生命教育,了解如何正确面对情感。

  练习举隅

  1.诗人为何选择“船”和“岸”来象征男女恋人?

  2.诗中如何调和诗人深沉的情感和自我独立?

《双桅船》教案3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诗歌阅读四步法逐步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了解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习辨析诗歌的意象,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该诗如何以生动的意象表达诗情诗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写作困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诗味的诗歌?我们写诗歌时是否缺少了点什么?舒婷的《双桅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读诗第一步——知人论世

  舒婷是谁?

  提示: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以朴素诗情感动当代中国的女子,一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的诗坛常青树。

  【启示】人不可貌相。

  三、 读诗第二步——诵读感悟

  1、学生听FLASH诵读

  2、学生共同诵读《双桅船》,初步感受《双桅船》的情感魅力。

  四、 读诗第三步——寻找诗的精华

  1、破译诗歌的密码Ⅰ

  理解诗歌,就要破译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双桅船》采用的是传统意义的意象,请同学们合作破译“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的具体内涵

  提示:从文本自身解读,“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该题型为多元解读题,允许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解读意象的象征内涵。

  诗人在《双桅船》中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通过意象,以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了人性化的思想个性。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手法感悟】意象+象征=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2、破译诗歌的密码Ⅱ

  舒婷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把意象成对放在一起,找出诗中这些相反相成的意象,说一说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

  提示: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是她诗歌创作思维的一个特色。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的意象以比较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船》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学习启示】意象是诗歌的魔方,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五、 读诗第四步——寻求共鸣

  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双桅船》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请把这些生活现象列举出来。

  提示: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教师尊重学生表达出来的个性化共鸣,如果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联系具体的生活状况,这种共鸣就算正确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试把个性化的共鸣迁移运用于作文之中,提升作文的品味与文化内涵。

  【学习启示】让你的诗唱出我的情

  六、 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双桅船》。

《双桅船》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晚唐李商隐《无题》的朦胧诗意引出朦胧诗和舒婷的《双桅船》: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但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的委婉隐讳,它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意朦胧,不容易弄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来自于舒婷的双桅船。

  (板书:朦胧诗特点)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顾城舒婷诗选》散文集《心烟》

  三、基本解读

  (1)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同时,诗人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表达的情绪和心态,既是作者自己的也是当时年青人所普遍所感受到的却又难以表达的东西。舒婷以她细腻的心,象征的表达技巧,使《双桅船》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本诗重要的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里,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和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感情。

  提问:

  1、诗中的“双桅船”“岸”“风”“风暴”“灯”分别指什么?

  (板书)双桅船——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岸——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时代的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和同代青年经历的不平常的时代风云

  灯——光明信念

  2、船和岸是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能否把你的想象描述一下。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

  四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双桅船》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朦胧诗导入新课。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顾城舒婷诗选》 散文集《心烟》

  三、整体感知:通过听录音、朗读等,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交流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并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依据。

  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五、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谈谈这首诗歌所给你的启示或能引起你共鸣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收集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主题。

  板书设计:

  双桅船

  爱情

  意象 友情

  象征 理想

  社会感怀

  ……

《《双桅船》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双桅船》教案】相关文章: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双桅船(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现代诗歌鉴赏--《致橡树、双桅船-舒婷》(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04-14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

小班教案_课件教案04-09

《错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石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双桅船》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双桅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双桅船》教案

《双桅船》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二、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中探究诗歌的深层涵义、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中寻求共鸣,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双桅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对比《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内涵吗?

  2.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3.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双桅船阅读答案:

  1.作者曾亲历“”十年非人道暴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隔膜,是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舒婷用诗捍卫了“爱”的纯洁与执著。《祖》诗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双》诗则充分展示着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有人称,“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她自己则用诗歌去直面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去唤醒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爱心,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有人形象地描述她的诗作:对于忧愁的心,它是温柔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生活,这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舒婷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正是那不故作英雄和骑士的爱,才使得“爱”有了分量,多了一份思索,也添了一丝回味。对爱的咏赞和歌唱构成了舒婷诗作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

  2.诗作在第一节中用“昨天”“今天”“明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写,正凝练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她不是无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们能够按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

  3.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线”“纬度”等。诗中的“雾”“船”“风暴”“灯”已远远超出了其实在意义,而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雾”可象征一代人成长的不利的环境,让人迷惘、困惑,前途渺茫。“打湿”自然暗指一代人心灵上的创伤、阴影一时无法消除。不容“我”迟疑的“风”则可看作是飞逝的人生、不再的光阴,生命的使命是如“风”一般不断鼓动“我”的“双翼”,即便是“打湿了”的,不断提醒我要启航。善用意象,加强了诗的跳跃性,拓宽了诗的想像空间,也增多了品味的乐趣。

  《双桅船》测试

  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完成第1-2题。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又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仔细体会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1)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双桅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这首诗,说一说题目“双桅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指的是光明与信念。

  2.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

《双桅船》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法,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对于爱情的特殊表达。

  2.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能够初步掌握借由把握诗歌意象鉴赏诗作的方法。

  3.感受舒婷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强烈女性独立意识的笔法,结合课外拓展,体会舒婷诗歌创作中对自我价值的独特思考,感悟其特有的诗歌魅力。

  说明:对于诗歌的教学一直强调“多读”,本诗作为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有其特殊的魅力,所以我想以朗读为基础入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要读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朗读,让大家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中作者物像的选择,以及对其的具体描绘,感受作者由此表达独特的情感。

  2.难点:感受诗中作者情感,理解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

  现在的学生身边早已充斥着情、爱,但是对于如何真正认识爱情、了解爱情,却有些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非扼杀。所以借由这首诗歌,可以把舒婷那对于情感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看到诗人在含蓄语言背后流露出的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以舒婷《神女峰》中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引入。思考、回想自己了解的舒婷,交流所知。通过作者的著名诗句,引发同学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初读诗歌,感受情感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2.谈谈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作者描绘了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全班朗读

  2.交流感受初步投入诗作情境。

  听读诗歌,再次品味播放录音,要求同学们针对刚才交流的内容结合诗歌,再次品评。伴随着朗诵,对诗歌进行圈、点、勾、划。深入理解诗歌中的物象,诗人在始终流露的情感,以及两者间关系。

  边读边谈,分享感受1.要求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物象进行分析,即:写什么?(船、雾、风、岸;昨天、今天、明天;另一个纬度、风暴、灯)

  2.只有这些东西如何表情达意?要求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动词进行分析,即:怎么写?(打湿、迟疑、心爱、告别、相遇、联系、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结合诗歌中具体物象,分析情感。

  2.结合诗歌中具体语言,分析情感。

  点拨总结

  1.小结同学的意见

  2.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抓住作者选用的意象,而意象=物象+情感(形容词、动词)回忆前一环节内容,巩固记忆。老师总结点拨,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

  再读诗歌,深入其中教师提供配乐,请同学朗读。同学结合之前的分析进行朗读,传递出诗歌情感。让学生在了解诗歌之后更为感性地投入其中,感受诗歌。

  课外拓展,实践所学提供诗歌《礁石与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鉴赏。同学小组交流,谈谈诗歌中的物象与情感。(礁石、灯、黑色的墙、浪花;勇敢、逼近、威胁、尖利的小爪子、撕裂、浸透、沉默、铸成了铁)丰富学生知识面,巩固课堂所学。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1.总结舒婷诗歌中展露的强烈女性独立意识。

  2.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舒婷的其它诗作,进行鉴赏。

  2、了解朦胧诗派的其他诗人、诗作。拓展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思路点拨

  本诗是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作本身较短,本课设计主要从朗读入手。教师还可以有以下一些设计方式:

  1.可以适当补充诗作,可以是同派别其他诗人的作品,也可以是舒婷本人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抓住诗中的情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生命教育,了解如何正确面对情感。

  练习举隅

  1.诗人为何选择“船”和“岸”来象征男女恋人?

  2.诗中如何调和诗人深沉的情感和自我独立?

《双桅船》教案3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诗歌阅读四步法逐步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了解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习辨析诗歌的意象,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该诗如何以生动的意象表达诗情诗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写作困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诗味的诗歌?我们写诗歌时是否缺少了点什么?舒婷的《双桅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读诗第一步——知人论世

  舒婷是谁?

  提示: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以朴素诗情感动当代中国的女子,一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的诗坛常青树。

  【启示】人不可貌相。

  三、 读诗第二步——诵读感悟

  1、学生听FLASH诵读

  2、学生共同诵读《双桅船》,初步感受《双桅船》的情感魅力。

  四、 读诗第三步——寻找诗的精华

  1、破译诗歌的密码Ⅰ

  理解诗歌,就要破译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双桅船》采用的是传统意义的意象,请同学们合作破译“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的具体内涵

  提示:从文本自身解读,“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该题型为多元解读题,允许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解读意象的象征内涵。

  诗人在《双桅船》中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通过意象,以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了人性化的思想个性。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手法感悟】意象+象征=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2、破译诗歌的密码Ⅱ

  舒婷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把意象成对放在一起,找出诗中这些相反相成的意象,说一说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

  提示: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是她诗歌创作思维的一个特色。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的意象以比较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船》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学习启示】意象是诗歌的魔方,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五、 读诗第四步——寻求共鸣

  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双桅船》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请把这些生活现象列举出来。

  提示: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教师尊重学生表达出来的个性化共鸣,如果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联系具体的生活状况,这种共鸣就算正确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试把个性化的共鸣迁移运用于作文之中,提升作文的品味与文化内涵。

  【学习启示】让你的诗唱出我的情

  六、 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双桅船》。

《双桅船》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晚唐李商隐《无题》的朦胧诗意引出朦胧诗和舒婷的《双桅船》: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但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的委婉隐讳,它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意朦胧,不容易弄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来自于舒婷的双桅船。

  (板书:朦胧诗特点)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顾城舒婷诗选》散文集《心烟》

  三、基本解读

  (1)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同时,诗人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表达的情绪和心态,既是作者自己的也是当时年青人所普遍所感受到的却又难以表达的东西。舒婷以她细腻的心,象征的表达技巧,使《双桅船》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本诗重要的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里,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某种情绪和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感情。

  提问:

  1、诗中的“双桅船”“岸”“风”“风暴”“灯”分别指什么?

  (板书)双桅船——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岸——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时代的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和同代青年经历的不平常的时代风云

  灯——光明信念

  2、船和岸是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能否把你的想象描述一下。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

  四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双桅船》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朦胧诗导入新课。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作者舒婷,教师作必要补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上山下乡”的活动,此时开始写诗;

  后回城做过临时工,1975年,正式调到织布厂当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开始发表作品,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年,在《诗刊》发表作品,引起诗坛的关注;1981年达到创作高峰期;1985年后,转入散文创作;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顾城舒婷诗选》 散文集《心烟》

  三、整体感知:通过听录音、朗读等,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交流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并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依据。

  小结:诗歌的欣赏方法

  (1)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约着“象”的选择

  (2)了解朦胧诗意象的多义性。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是确定的,而朦胧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独特体验的产物。

  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五、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谈谈这首诗歌所给你的启示或能引起你共鸣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收集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主题。

  板书设计:

  双桅船

  爱情

  意象 友情

  象征 理想

  社会感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