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4-03-21 07:55:3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感知儿歌中有关春雨的经验,丰富句式“嘀嗒、嘀嗒,下小雨啦!”

  2、 理解儿歌中“反复”的表现手法,体会春天的美。

  3、积极参与仿编活动,敢于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图片“小雨”“种子”“梨树”“麦芽”“小朋友”春天的背景图等等。

  2、《春天》的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美丽的春天背景图。

  师:这么漂亮的景色,是春天还是冬天呢?为什么是春天呢?

  2、幼儿回答。

  二、学习儿歌《春雨》。

  1、师:那小朋友们,春天中有哪些东西呢?谁来说一说。

  2、幼儿讨论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经验。

  3、教师根据幼儿所说出的`东西出示图片“种子”“梨花”等等。

  4、出示图片之后教师总结春天的景象: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小雨嘀嗒嘀嗒的下着,种子发芽了,梨树开花了……

  5、师:“小朋友们种子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呀?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

  6、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春天植物生长的顺序表达“发芽”“开花”“长大”。

  7、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现在请你们来听听儿歌里面说了什么?

  8、教师播放《春天》的音乐,示范朗诵儿歌,边朗诵边指着相应的图片。

  9、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嘀嗒嘀嗒,谁来了?

  师:除了春雨还有谁?

  师:他们说了什么?我们也来学一学。

  10、幼儿跟随教师朗诵儿歌。

  三、尝试儿歌的仿编。

  1、师:小朋友们,除了刚才的梨树呀,种子,谁也会说这些话?

  2、幼儿尝试仿编。

  3、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

  2、初步理解和学说重叠词“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

  3、感受诗歌中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鸡妈妈的翅膀》课件、教师教学资源、鸡妈妈的头饰、小鸡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妈妈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动物(母鸡),“母鸡”这个词非常确切,我们一起说一说。

  二、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师:你们喜欢母鸡吗?它也非常喜欢你们,今天,它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散文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完后请你告诉老师散文诗中都有谁。

  三、分段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1、欣赏第一段散文诗。

  散文诗中提到的鸡妈妈的翅膀是怎样的?

  鸡妈妈的翅膀下有什么?(小花花)

  2、欣赏第二段散文诗。

  师:鸡妈妈吗翅膀下的小花花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好听的词说一说。

  小黑花——乌黑乌黑;

  小黄花——金黄金黄;

  小白花——洁白洁白。

  “乌黑乌黑”这个词前面两个词和后面两个词是一样的.,这样的词是重叠词。

  请你从生活中找一找,“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的东西,说一说。

  3、感受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这些小花花是什么?(小鸡)

  想一想小鸡藏在鸡妈妈的翅膀下会有什么感觉?

  你妈妈是怎么爱你的?你该怎么爱你妈妈?

  四、玩游戏,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小鸡在鸡妈妈翅膀下的温暖。

  师:今天老师来做你们的妈妈。看老师是什么妈妈?出示鸡妈妈的头饰贴在胸前,那你们是什么?(小鸡)出示小鸡的头饰,你们可以贴在你们身体的任何地方。开始时蹲在“妈妈”的翅膀下,听到喊谁的时候,谁出来在草地上跳舞。

  【活动延伸】

  回家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情。

  散文诗《鸡妈妈的翅膀》

  鸡妈妈的翅膀,宽宽的、柔柔的。

  翅膀下藏着许多小花花。

  小黑花,乌黑乌黑;

  小黄花,金黄金黄;

  小白花,洁白洁白。

  你看,草地上开着一朵朵,会唱会跳的……

  彩色的小花花,很美很美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运了PPT让幼儿能理解散文的内容,并出示了字宝宝让幼儿学习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活动中还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散文的内容。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得积极有趣,能跟着老师念散文,并能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大胆地参与到游戏中。不足的是:教师的引导语还有待加强。如:通过语言让幼儿更能理解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可以通过参照物让幼儿理解。

  本次活动我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图片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初步让幼儿了解散文内容,并学习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通过师幼互动问答,幼儿对颜色和形容词了解比较好。最后环节,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行了分组及集体教学,进一步巩固理解散文的内容。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可以改善的是:教具方面:鸡妈妈的翅膀可以做大一点,让幼儿感觉真的像藏在妈妈的翅膀下面。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小蚂蚁搬东西》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延伸活动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知道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2、 能够迅速记住自己的'组别;

  3、 乐意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

  在场地的两侧画两个大圆圈,作为粮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一组金豆豆,一组银豆豆。

  2、 带领幼儿到户外场地明确两个大圆圈,一个为黄色粮仓,一个白色粮仓。

  二、具体部分

  1、请两组幼儿混合蹲在一个圆圈内,老师念儿歌:“金豆豆,银豆豆,一颗一粒不能丢,颗颗汗珠粒粒豆,拣到我的盒里头。边念边摸圈里幼儿的头,被摸到的幼儿马上起来跟着走,直到豆豆拣完为止,最后拣豆人说:“金豆豆进黄色粮仓,银豆豆进白色粮仓。”大家马上分开,各自向指定地点跑去,并拉成圆圈,看哪对拉得又快又好。

  2、幼儿开始游戏数次。

  规则:金豆豆必须进黄色粮仓,银豆豆必须进自己粮仓。

  活动结束:

  教师对本次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底,有的东西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塑料小鸭3只,水盆4个、透明玻璃缸1个。

  2、各种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空瓶子、钥匙、铁环、五彩石、泡沫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沉浮。

  夏天到了,天气非常炎热,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河里游泳。老师把鸭妈妈放入河(玻璃钢)里,看,鸭妈妈浮在水面上,它会游泳。小鸭子会游泳吗?(会)师把小鸭子放在河里,小鸭子也浮在了水面上,它也会游泳。

  今天,鸭妈妈还为小鸭子带来了许多玩具,看,都有什么?(积木、乒乓球、饮料瓶、钥匙、铁环…)

  这些玩具都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面上玩吗?老师把积木放入水中,小朋友快看,积木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上)它可以陪着鸭宝宝玩吗?(可以)老师把五彩石放入水中,咦,五彩石怎么样了?(沉在水底)它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里玩吗?(不可以)

  这里还有很多玩具,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呢?钥匙呢?(幼儿猜想)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我们动手试一试,看一看究竟哪些玩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会沉在水底,好吗?(好)

  二、幼儿动手操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沉浮现象。

  1、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放一个水盆,一组活动材料。

  2、将各种实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师巡回指导。

  3、操作完成后,幼儿交流发现的秘密。

  三、讨论实验结果,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发现五彩石沉在水底)

  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有:乒乓球、泡沫、空饮料瓶…

  可以沉在水底的有:五彩石、钥匙、铁环……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小朋友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好吗?(好)

  教学反思: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表现在讲评活动中,老师能积极的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画的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老师对每位幼儿的作品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选择并欣赏和鼓励他们。”

小班教案 篇7

  实施策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视听结合理解诗歌--朗诵诗歌感受韵律--创造想象仿编诗歌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朗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

  PPT课件背景音乐教学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朗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和仿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PPT:"今天陈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说小草、小花、白云的颜色)他们都闭着眼睛在干什么呢?(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引导启发: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做过的快乐的梦,教师对幼儿的梦进行总结。

  (3)小结:你们的梦真有趣,看,小草、小花、白云也睡醒了,他们都做了什么样的梦呢?

  2、理解诗歌,感知事物与色彩的关系

  (1)出示PPT:小草小草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美丽的梦,猜一猜小草梦到什么了?

  播放录音(我梦见我在绿绿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到处都是绿绿的,好美啊。)小朋友说说小草的梦是什么颜色的?(绿绿的)为什么说小草的梦是绿色的?

  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2)出示PPT:小花小花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快乐的梦,我们一起来问问小花儿吧?(小花小花,你做得什么梦呀?)播放录音(我梦见和蜜蜂、蝴蝶姐姐在红色的花园里跳舞,到处都是红红的花,好快乐啊。)小花的梦是什么颜色?(红红的)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3)出示PPT:白云白云也爱做梦,小朋友猜白云做什么样的梦?(幼儿猜测)播放录音(我梦见自己在蓝蓝的天空中和太阳公公捉迷藏,到处都是蓝蓝的,好有趣啊。)白云的梦是什么颜色的?(蓝蓝的)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4)出示PPT:小朋友小朋友也爱做梦,每个小朋友每次做得梦都不同,梦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你们的梦是彩色的。

  小结: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3、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播放轻音乐)

  (2)老师领诵,幼儿跟诵。

  (3)提出朗诵的要求,模仿动作,有感情的再次朗诵。

  4、创造想象,仿编诗歌

  (1)扩展幼儿发散性想象:想一想还有谁爱做梦呢?

  (2)完整地朗诵诗歌:把小白兔、葡萄和(小朋友创编的内容)请到大家彩色的梦里。(把仿编后的诗歌完整的朗诵一遍)

  5、活动结束。

  平时都是爸爸妈妈给你们讲睡前故事,今天就由小朋友来给爸爸妈妈朗诵这首优美的诗歌,祝爸爸妈妈做个快乐的梦,我们一起祝各位老师今晚也做个甜甜的梦。

  温馨提示:

  本教案为完整版,您若需要学习备案,可自行复制粘贴到您的电脑中使用。

  教学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理论中指出: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本次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其创设大胆猜想、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及寓教于乐的情境式游戏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感受儿歌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实施策略:

  策略一:启发引导、主动学习: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表述,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策略二:大小图片、理解梳理:自制绘本中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大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小图帮助幼儿梳理并熟悉诗歌内容。

  策略三:插入音乐、情感渲染:在朗诵、游戏、仿编时选用合适的`音乐会使儿歌的意境更美、情感更浓,更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儿歌内容。

  策略四:创设情境、尝试仿编:"帮朋友找梦"的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与帮助朋友的环节中不仅能感受到仿编儿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2、学习朗诵并运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感受儿歌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

  1、自制绘本《梦》、音乐2、水果、蔬菜、小动物等图片若干,自制小屏风。

  活动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活动难点:

  运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教师与幼儿谈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你们做过梦吗?"(……)"有四位小客人也爱做梦,让我们一起听听。"

  2、基本部分

  (1)学习诗歌《梦》,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自制绘本《梦》,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幅图:师:这是谁?小草在干什么?小草爱做梦,她梦到了什么呢?小草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第二幅图:师:小花爱做梦,它梦到了什么?小花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呢?

  小结: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第三幅图:师:白云爱做梦,它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第四幅图:师:小朋友爱做梦,她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2)回顾诗歌内容,帮助记忆。

  师:刚才都是谁爱做梦?(出示"第五幅图片"诗歌中的形象全部呈现在一幅画面中)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呈现完整儿歌的内容。

  (3)幼儿欣赏教师朗诵诗歌《梦》。(播放背景音乐)师: 《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师: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让我们也用甜甜的、美美的声音来试一试!

  (4)幼儿完整朗诵诗歌1-2遍(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及时调整)。

  3、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3)幼儿欣赏教师朗诵诗歌《梦》。(播放背景音乐)师: 《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师: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让我们也用甜甜的、美美的声音来试一试!

  (4)幼儿完整朗诵诗歌1-2遍(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及时调整)。

  3、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1)通过"帮朋友找梦"的情境游戏,让每位幼儿成为仿编者。

  (2)每位幼儿选择一位"朋友"猜测其梦的颜色,尝试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教师进行个别或小组的巡回指导。

  (3)送"朋友"进梦乡。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将手中的"朋友"送入"梦乡"。

  (4)伴随着好听的音乐,幼儿串联仿编儿歌并集体朗诵。

  4、结束部分伴随音乐进入彩色梦境。

  教学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在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的环节中,我能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且在幼儿基本了解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教师担任主角指导游戏,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先与全班幼儿游戏,可以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的规则性语言,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教师再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一位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网鱼_小班其他教案07-05

小班的教案11-06

小班教案03-23

小班教案(经典)07-23

小班教案【精选】07-25

小班教案(精选)10-21

小班教案[经典]07-22

小班教案01-14

小班教案01-14

小班教案01-14

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感知儿歌中有关春雨的经验,丰富句式“嘀嗒、嘀嗒,下小雨啦!”

  2、 理解儿歌中“反复”的表现手法,体会春天的美。

  3、积极参与仿编活动,敢于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图片“小雨”“种子”“梨树”“麦芽”“小朋友”春天的背景图等等。

  2、《春天》的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美丽的春天背景图。

  师:这么漂亮的景色,是春天还是冬天呢?为什么是春天呢?

  2、幼儿回答。

  二、学习儿歌《春雨》。

  1、师:那小朋友们,春天中有哪些东西呢?谁来说一说。

  2、幼儿讨论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经验。

  3、教师根据幼儿所说出的`东西出示图片“种子”“梨花”等等。

  4、出示图片之后教师总结春天的景象: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小雨嘀嗒嘀嗒的下着,种子发芽了,梨树开花了……

  5、师:“小朋友们种子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呀?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

  6、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春天植物生长的顺序表达“发芽”“开花”“长大”。

  7、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现在请你们来听听儿歌里面说了什么?

  8、教师播放《春天》的音乐,示范朗诵儿歌,边朗诵边指着相应的图片。

  9、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嘀嗒嘀嗒,谁来了?

  师:除了春雨还有谁?

  师:他们说了什么?我们也来学一学。

  10、幼儿跟随教师朗诵儿歌。

  三、尝试儿歌的仿编。

  1、师:小朋友们,除了刚才的梨树呀,种子,谁也会说这些话?

  2、幼儿尝试仿编。

  3、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

  2、初步理解和学说重叠词“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

  3、感受诗歌中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鸡妈妈的翅膀》课件、教师教学资源、鸡妈妈的头饰、小鸡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妈妈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动物(母鸡),“母鸡”这个词非常确切,我们一起说一说。

  二、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师:你们喜欢母鸡吗?它也非常喜欢你们,今天,它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散文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完后请你告诉老师散文诗中都有谁。

  三、分段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1、欣赏第一段散文诗。

  散文诗中提到的鸡妈妈的翅膀是怎样的?

  鸡妈妈的翅膀下有什么?(小花花)

  2、欣赏第二段散文诗。

  师:鸡妈妈吗翅膀下的小花花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好听的词说一说。

  小黑花——乌黑乌黑;

  小黄花——金黄金黄;

  小白花——洁白洁白。

  “乌黑乌黑”这个词前面两个词和后面两个词是一样的.,这样的词是重叠词。

  请你从生活中找一找,“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的东西,说一说。

  3、感受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这些小花花是什么?(小鸡)

  想一想小鸡藏在鸡妈妈的翅膀下会有什么感觉?

  你妈妈是怎么爱你的?你该怎么爱你妈妈?

  四、玩游戏,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小鸡在鸡妈妈翅膀下的温暖。

  师:今天老师来做你们的妈妈。看老师是什么妈妈?出示鸡妈妈的头饰贴在胸前,那你们是什么?(小鸡)出示小鸡的头饰,你们可以贴在你们身体的任何地方。开始时蹲在“妈妈”的翅膀下,听到喊谁的时候,谁出来在草地上跳舞。

  【活动延伸】

  回家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情。

  散文诗《鸡妈妈的翅膀》

  鸡妈妈的翅膀,宽宽的、柔柔的。

  翅膀下藏着许多小花花。

  小黑花,乌黑乌黑;

  小黄花,金黄金黄;

  小白花,洁白洁白。

  你看,草地上开着一朵朵,会唱会跳的……

  彩色的小花花,很美很美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运了PPT让幼儿能理解散文的内容,并出示了字宝宝让幼儿学习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活动中还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散文的内容。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得积极有趣,能跟着老师念散文,并能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大胆地参与到游戏中。不足的是:教师的引导语还有待加强。如:通过语言让幼儿更能理解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可以通过参照物让幼儿理解。

  本次活动我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图片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初步让幼儿了解散文内容,并学习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通过师幼互动问答,幼儿对颜色和形容词了解比较好。最后环节,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行了分组及集体教学,进一步巩固理解散文的内容。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可以改善的是:教具方面:鸡妈妈的翅膀可以做大一点,让幼儿感觉真的像藏在妈妈的翅膀下面。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小蚂蚁搬东西》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延伸活动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知道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2、 能够迅速记住自己的'组别;

  3、 乐意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

  在场地的两侧画两个大圆圈,作为粮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一组金豆豆,一组银豆豆。

  2、 带领幼儿到户外场地明确两个大圆圈,一个为黄色粮仓,一个白色粮仓。

  二、具体部分

  1、请两组幼儿混合蹲在一个圆圈内,老师念儿歌:“金豆豆,银豆豆,一颗一粒不能丢,颗颗汗珠粒粒豆,拣到我的盒里头。边念边摸圈里幼儿的头,被摸到的幼儿马上起来跟着走,直到豆豆拣完为止,最后拣豆人说:“金豆豆进黄色粮仓,银豆豆进白色粮仓。”大家马上分开,各自向指定地点跑去,并拉成圆圈,看哪对拉得又快又好。

  2、幼儿开始游戏数次。

  规则:金豆豆必须进黄色粮仓,银豆豆必须进自己粮仓。

  活动结束:

  教师对本次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底,有的东西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塑料小鸭3只,水盆4个、透明玻璃缸1个。

  2、各种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空瓶子、钥匙、铁环、五彩石、泡沫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沉浮。

  夏天到了,天气非常炎热,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河里游泳。老师把鸭妈妈放入河(玻璃钢)里,看,鸭妈妈浮在水面上,它会游泳。小鸭子会游泳吗?(会)师把小鸭子放在河里,小鸭子也浮在了水面上,它也会游泳。

  今天,鸭妈妈还为小鸭子带来了许多玩具,看,都有什么?(积木、乒乓球、饮料瓶、钥匙、铁环…)

  这些玩具都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面上玩吗?老师把积木放入水中,小朋友快看,积木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上)它可以陪着鸭宝宝玩吗?(可以)老师把五彩石放入水中,咦,五彩石怎么样了?(沉在水底)它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里玩吗?(不可以)

  这里还有很多玩具,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呢?钥匙呢?(幼儿猜想)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我们动手试一试,看一看究竟哪些玩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会沉在水底,好吗?(好)

  二、幼儿动手操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沉浮现象。

  1、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放一个水盆,一组活动材料。

  2、将各种实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师巡回指导。

  3、操作完成后,幼儿交流发现的秘密。

  三、讨论实验结果,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发现五彩石沉在水底)

  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有:乒乓球、泡沫、空饮料瓶…

  可以沉在水底的有:五彩石、钥匙、铁环……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小朋友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好吗?(好)

  教学反思: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表现在讲评活动中,老师能积极的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画的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老师对每位幼儿的作品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选择并欣赏和鼓励他们。”

小班教案 篇7

  实施策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视听结合理解诗歌--朗诵诗歌感受韵律--创造想象仿编诗歌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朗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

  PPT课件背景音乐教学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朗诵,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和仿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PPT:"今天陈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说小草、小花、白云的颜色)他们都闭着眼睛在干什么呢?(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引导启发: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做过的快乐的梦,教师对幼儿的梦进行总结。

  (3)小结:你们的梦真有趣,看,小草、小花、白云也睡醒了,他们都做了什么样的梦呢?

  2、理解诗歌,感知事物与色彩的关系

  (1)出示PPT:小草小草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美丽的梦,猜一猜小草梦到什么了?

  播放录音(我梦见我在绿绿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到处都是绿绿的,好美啊。)小朋友说说小草的梦是什么颜色的?(绿绿的)为什么说小草的梦是绿色的?

  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2)出示PPT:小花小花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快乐的梦,我们一起来问问小花儿吧?(小花小花,你做得什么梦呀?)播放录音(我梦见和蜜蜂、蝴蝶姐姐在红色的花园里跳舞,到处都是红红的花,好快乐啊。)小花的梦是什么颜色?(红红的)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3)出示PPT:白云白云也爱做梦,小朋友猜白云做什么样的梦?(幼儿猜测)播放录音(我梦见自己在蓝蓝的天空中和太阳公公捉迷藏,到处都是蓝蓝的,好有趣啊。)白云的梦是什么颜色的?(蓝蓝的)引导说诗歌里的句式: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4)出示PPT:小朋友小朋友也爱做梦,每个小朋友每次做得梦都不同,梦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你们的梦是彩色的。

  小结: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3、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播放轻音乐)

  (2)老师领诵,幼儿跟诵。

  (3)提出朗诵的要求,模仿动作,有感情的再次朗诵。

  4、创造想象,仿编诗歌

  (1)扩展幼儿发散性想象:想一想还有谁爱做梦呢?

  (2)完整地朗诵诗歌:把小白兔、葡萄和(小朋友创编的内容)请到大家彩色的梦里。(把仿编后的诗歌完整的朗诵一遍)

  5、活动结束。

  平时都是爸爸妈妈给你们讲睡前故事,今天就由小朋友来给爸爸妈妈朗诵这首优美的诗歌,祝爸爸妈妈做个快乐的梦,我们一起祝各位老师今晚也做个甜甜的梦。

  温馨提示:

  本教案为完整版,您若需要学习备案,可自行复制粘贴到您的电脑中使用。

  教学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理论中指出: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本次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其创设大胆猜想、自由表达的语言环境及寓教于乐的情境式游戏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感受儿歌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实施策略:

  策略一:启发引导、主动学习: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表述,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策略二:大小图片、理解梳理:自制绘本中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大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小图帮助幼儿梳理并熟悉诗歌内容。

  策略三:插入音乐、情感渲染:在朗诵、游戏、仿编时选用合适的`音乐会使儿歌的意境更美、情感更浓,更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儿歌内容。

  策略四:创设情境、尝试仿编:"帮朋友找梦"的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与帮助朋友的环节中不仅能感受到仿编儿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2、学习朗诵并运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感受儿歌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

  1、自制绘本《梦》、音乐2、水果、蔬菜、小动物等图片若干,自制小屏风。

  活动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

  活动难点:

  运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教师与幼儿谈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你们做过梦吗?"(……)"有四位小客人也爱做梦,让我们一起听听。"

  2、基本部分

  (1)学习诗歌《梦》,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自制绘本《梦》,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幅图:师:这是谁?小草在干什么?小草爱做梦,她梦到了什么呢?小草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第二幅图:师:小花爱做梦,它梦到了什么?小花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呢?

  小结: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

  第三幅图:师:白云爱做梦,它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

  第四幅图:师:小朋友爱做梦,她的梦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结:(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2)回顾诗歌内容,帮助记忆。

  师:刚才都是谁爱做梦?(出示"第五幅图片"诗歌中的形象全部呈现在一幅画面中)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呈现完整儿歌的内容。

  (3)幼儿欣赏教师朗诵诗歌《梦》。(播放背景音乐)师: 《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师: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让我们也用甜甜的、美美的声音来试一试!

  (4)幼儿完整朗诵诗歌1-2遍(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及时调整)。

  3、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3)幼儿欣赏教师朗诵诗歌《梦》。(播放背景音乐)师: 《梦》

  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小花爱做梦,梦是红红的;白云爱做梦,梦是蓝蓝的;小朋友爱做梦,梦是彩色的。

  师: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让我们也用甜甜的、美美的声音来试一试!

  (4)幼儿完整朗诵诗歌1-2遍(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及时调整)。

  3、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1)通过"帮朋友找梦"的情境游戏,让每位幼儿成为仿编者。

  (2)每位幼儿选择一位"朋友"猜测其梦的颜色,尝试用儿歌中的句式进行仿编。教师进行个别或小组的巡回指导。

  (3)送"朋友"进梦乡。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将手中的"朋友"送入"梦乡"。

  (4)伴随着好听的音乐,幼儿串联仿编儿歌并集体朗诵。

  4、结束部分伴随音乐进入彩色梦境。

  教学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在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的环节中,我能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且在幼儿基本了解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教师担任主角指导游戏,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先与全班幼儿游戏,可以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的规则性语言,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教师再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一位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