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案

时间:2024-03-20 07:05: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玉案元夕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玉案元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1

  课程分析

  《青玉案 元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学习这首词首先要把握场景描写的方法技巧,同时注意揣摩“那人“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其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对辛弃疾不乏了解熟悉,他的词多是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这一点学生不好把握,需要点拨。

  设计理念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 》。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

  (1)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点火预热】

  名句导入

  ①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风格颇为不同的词作——《青玉案》PPT2

  二、【赏读诗文】

  (1)解题:(元夕简说)万家团圆的日子(揭示词作内容所涉及的环境)

  (2)诵读词作(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品析诗文(索象——入境——析情)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则自成高格。”

  ——王国维

  问1:境由象构成,而象则包括景物和人物,结合词作分析,词中写到了哪些景?哪些人?词中是怎么描述的?(小组交流后完成)PPT34

  所见之景(意象)

  怎样描述(意境)

  灯

  花千树

  烟花

  星如雨

  车、马、人

  宝马雕车香满路

  声、光、舞

  凤箫、玉壶、鱼龙舞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问2:寥寥数语,一个有声有色的节日场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请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元夕的特点:热闹、繁华、喧嚣。

  问3:就在这个夜晚,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今天也成群结队的了来看热闹,珠光宝气、莺歌燕语,令人目不睱接,辛弃疾看到了什么人?

  众人(盛装打扮、 暗香袭人、 笑语盈盈 )——那人

  问4:词人此来非为观景,却是寻人,“那人”是谁?(小组讨论PPT5)

  她的穿着,她的神情,她的身份……

  她可能会是… …

  引导深化:

  1、思慕已久的红颜知己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失地,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2、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那人是不在“蛾儿雪柳”之众,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是抗金志士的操守和襟怀

  4、背景引入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词坛飞将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青玉案元夕教案2

  教学目的: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作者背景

  1. 辛弃疾:根据导学练回忆有关内容。

  2. 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篇文章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次读文章,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提示内容: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延伸探究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六.课后作业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青玉案元夕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与拓展

  教学器具:powerpoint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背诵——拓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庭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到人间放火,准备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凡间的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大家听到这件事,都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终于,有个老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说:“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非常赞同,于是便分头去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财产。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信,可是如今的元宵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节日。比如我们潮州每年都有很多庆祝活动。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每年的元宵节我们都有哪些活动呢?

  生:放烟花、挂灯笼、玩爆竹、猜灯谜等等。

  师:很好,看来很多同学对元宵节还是记忆犹新。如今的元宵节是如此地热闹、如此的让人喜欢,那么古代呢,古人是怎么过元宵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以元夕为题目的词——《秦玉案元夕》。

  〔推进新课〕

  师:知其人论其诗,要想比较清楚的理解这首词,让我们先来聊了词人。词人辛弃疾作为南宋重要的一位词人,我们早已接触过。那么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同学们对辛弃疾有多少认识?

  生一:我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年轻时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可是成效不大,后来投奔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所以,我觉得他是位英雄。

  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英雄,可是我觉得他一位失意的英雄。(为什么呢)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是一个非常懦弱的时代,朝廷偏安江南,面对北方大片土地被侵占,大批人民不被压迫,仍然只顾眼前,妥协派占据了主流。

  生三:我喜欢他的词,他与苏轼一样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例如《永遇乐》中这样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给我很大震撼。

  师:很好我们学过的一首《永遇乐》。大家会背吗?

  生:会。(一起背诵)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什么吗,比如他的词的风格,流派等等。

  生四:我还知道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知识。辛弃疾与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的字是幼安,他是济南人。而李清照的字是易安,也是山东济南人。他们俩并称“济南二安”。当然,李清照的词是婉约派的,而辛弃疾的词是豪放派的。

  师: 很好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辛弃疾始既喜欢也打从心底里钦佩。对他的了解比较多。那我们应该抓住一些关键的知识来了解.

  〔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关键词提示:

  抗金英雄、济南二安、苏辛、豪放沉郁

  辛弃疾名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沁园春 》

  〔诗歌诵读〕

  师:好,对作者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我们下面就走进这首词来品味这首词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情。大家看题目,“《青玉案》”是什么,“元夕”又是什么?

  生:《青玉案》是词牌,元夕是题目。

  师:《青玉案》是著名的一个词牌,很多大词人都写过这个词牌,比如贺铸的《青玉案》就写的很好,大家不妨找来读读。元夕也就是元宵,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在写元宵节,那么作者仅仅是为了描写元宵佳节吗?接下来就请一些同学来朗诵。正所谓:读诗百遍,其意自现。

  生五:(很大声也很幽默的诵读,读到“蓦然回首”时,还回头一望!)

  师:很好很好,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但请注意语速和节奏。

  生六:(很有感情的诵读,同学们好像都被她感动了)

  师:读得很好,我一直都说,读诗特别是读古诗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像刚才的那位同学读的.时候,就非常的有气质。

  生七:(读得很投入,抑扬顿挫)

  师:朗诵诗一种传情的艺术,是对作品的再创。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

  (此时,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很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来朗诵)

  生八:(读的有些紧张,但很自信)

  师:很好,若是可以加些自信,你会做得更好!看来很多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朗诵来征服大家,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来诵读。现在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集体朗诵,读得很大声、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整齐)

  〔整体理解〕

  师:读完之后,大家对这首词应该就有了起码的理解了。接下来我们要来对这首词进行整体把握。下面大家自己先小声地自由的诵读,并结合下面的注解思考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一:元夕之夜,必有灿烂之景。诗人辛弃疾是如何描写这个灯火辉煌、万人欢狂的元夕盛况的?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有了答案)

  师:想必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谁来告诉我们这首词作者写了一个怎么的元宵节,或者说他写了元宵节的什么内容。

  生九:词的上阕写了元宵节这一天的热闹场面。有灯火、烟花,满天的灯火还有灿烂的烟花,很多很漂亮。灯火就像千树花开一样,烟花就像是下雨一样多,让我想起了今年元宵节我们潮州市在凤凰洲公园放的焰火一样,太壮观了。(同学们都在回忆)

  师:对,词的第一句让我们看到灿烂的灯火,满天的烟花。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岑参的一句诗。

  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十:接下来诗人还写了宝马雕车、有人吹着凤箫,还有舞鱼舞龙等等热闹的场面。

  师:对了,这里的宝马可不是宝马奔驰哦,是指富贵人家的装饰地非常高贵的马车。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庆祝场面。不过刚才这位学生还露了一句:玉壶光转。请问“玉壶”指的是什么,“转”在这里应该读什么音?

  (同学们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之中,有人读zhuǎn,也有人读zhuàn)

  生十一:我认为应该读zhuàn,因为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是指花灯在转动。

  生十二:我认为不是,应该读成zhuǎn。是花灯的影子在转变的意思。(同学们争论不止)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可以看出很多同学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但是,“转”字该怎么读,关键是看玉壶是什么意思。若是读成zhuàn的时候,玉壶是指花灯之多。若是读成zhuàn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它读成“zhuǎn”的时候,这得玉壶应该可以理解成月光,月光照耀下,光影流动。比如我们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就有这个词。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生十三:词的下阕主要是了一些打扮的很贵气的富家女子在热闹的集市游乐的场面。词中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用了借代来指那些富家女子出游的场面。

  生十四:我认为,除此之外作者还关注那些女子的情态:“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些女子应该都是美女。(同学们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幽默,也很仔细。作者写了“暗香”来指代这些女子身上队香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意是梅花的香味在这里都变成美的代名词。“盈盈”也一样,想象金庸先生笔下的那位“任盈盈”小姐一样是美女。(同学笑)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一个热闹非常的元宵节。那么有没有同学可以概括以下这个元宵节的盛况。

  生十五:这是一个非常热闹、非常豪华、非常奢侈的元宵节。

  (学生诵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师:很好。我们结合背景来分析一下,这首词是作者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读成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之时所作的,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正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而南宋统治者却在南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用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很能说明情况。大家会背吗?

  (同学们一起背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统治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么作者此时在做什么呢,有没有沉浸在这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之中?

  生:没有。

  生十六:诗人此时在那些美女中寻找。寻找心中的那个“他”。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表现作者寻找的句子。

  (学生齐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如果这些都是美女的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寻找呢?“他”指的是谁呢?

  师:对阿。作者面对这个热闹的元宵佳节,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面对这那么多的美女,他又在寻找什么呢?那位同学可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二:诗歌最后三句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极力地表现出寻找“那人”的过程,来抚慰心中的失落,令人读来有了一丝欣喜和安慰。那么,请问诗人寻找的“他”是什么人?有着怎样的形象?

  生十六:很明显,作者是没有沉浸在这个欢闹的庆祝气氛中的场面中的,他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通过上面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与全词刻画的主人公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起了衬托的作用。

  生十七:诗人在寻找一个男子,他的朋友。因为“他”用于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生十八:我认为是一个女子,是作者的意中人,不然他怎么会在一群美女中去寻找呢?再说,在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一个词。

  生十九:我认为,这里的“那人”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是指作者理想中的知己。他跟作者一样,是一个自甘寂寞的人,是一个不同流合污之人。他站在灯火将近处,与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二十:我还以为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一个坚决抗金的英雄,在那些妥协派中依然独立,依然寂寞。

  师:大家都分析得很有道理。本词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家将它解决了,可见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请大家看投影:

  〔课件展示主人公形象〕

  (1)全词用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是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么?

  (2)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这是个不慕繁华,自甘寂寞的形象,与追名逐利的世人很不一样。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深意,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师:理解了诗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我们对全词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主旨呢?

  生二十一:我认为《青玉案》一词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师:很好,概括得很准确。那我们就一起来背诵这首词吧!

  〔延伸拓展〕

  词的最三句可谓是千古名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人物成就大事业要经历这样三种境界,那么我们小人物呢,要想取得成功是否也要经过这三种境界?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感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二十二:我认为,这第一种境界就是说要想取得成功,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站得高才能望的远。也暗示着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

  生二十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句应该是指做任何的事情都会经历很多很多的挫折、磨难,人因此而消瘦。

  生二十四:可能是指爱情吧,爱情很是折磨人的。(全班同学狂笑)

  生二十五:虽然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曲折的过程,结果应该是圆满的,因为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师:大家对这三种境界都很有见地,都能结合自身体会,很不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有其他一些看法下课之后我们接着讨论。下面我们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作业:试默写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一词,试着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将其与《青玉案元夕》进行比较阅读。

【青玉案元夕教案】相关文章: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04-14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4-14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04-15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粤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一石三鸟 一词三得----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题的启示(网友来稿)04-14

辛弃疾《青玉案》赏析04-14

青玉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贺铸《青玉案》赏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