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

时间:2024-03-19 07:10:27 教案 我要投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大全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大全2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中国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听雨-----绵绵乡愁

  (冷雨) (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2)句式: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们依照本篇散文画一幅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画)什么色调?(冷)为什么?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文章的语言的确很美,真是如诗如画如歌,我还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他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六、迁移巩固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11-22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04-14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04-20

《听听那冷雨》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听听那冷雨》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