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拾穗者高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拾穗者高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拾穗者高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精选阅读
拾穗者高中教案2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准
14
学习目标
1、能阐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过程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3、通过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4、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复习,强化学生对生物科学的价值的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说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及制造有机物时需要光。
(2)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能比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说明有机物能构建植物体及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及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和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教学难点
(1)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每四人小组一个鱼缸、一棵水草、两条小鱼;多媒体课件、课本、同步学习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
节一
一、创设情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你早(中)饭吃了什么?
提问:大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提问:怎么鉴定淀粉?
课中作业
思考、讨论、回答:“绿色”干扰了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颜色反应。
环
节
二
引导学生思考:大米的淀粉哪里来的?绿叶中有淀粉吗?怎么鉴定绿叶中的淀粉?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掉干扰的“绿色”?
加快酒精的溶解叶绿素的速度?能直接加热吗?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示课件,结合视频提问:
1、实验的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2、有办法把自己的头像印在绿叶上吗?
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介绍。
课中作业
提问:叶制造的淀粉怎样到达种子等器官呢?
进一步介绍有叶绿体的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课中作业
提问:叶片的哪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简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课后作业设计:
1、下列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D)
A、海带B、苔藓C、小麦D、蘑菇
2、如右图所示,把银边天竺葵至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纸圆片将A处两面遮盖后,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隔水加热后加碘液。分析回答:
(1)、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其绿色部分变成__蓝色。
(2)、加碘液处理后发现B处变蓝色,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淀粉_;而A、C两处均不变色,其原因分别是A__未见光_,C__无叶绿体__
(3)实验前将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___。
3、某同学在探究光和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三株完全相同的植株进行暗处理后,分别同时用40W、100W、200W的白炽灯等距离照射。2~3小时后,在三个植株上分别摘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同时脱色、染色处理后,发现叶片都呈现蓝色,但深浅不同。请分析回答:
(1)、你认为染色后蓝色最深的叶片应该是_200W白炽灯照射的那株;导致三个植株上的叶片颜色深浅不同的原因是___光照强度不同___;
(2)、该同学的这一实验可以说明__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__。
(修改人:)
板书设计: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1、实验步骤:暗处理→遮光→光照→摘取叶片→脱色→冲洗→滴碘液→漂洗观察
2、实验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不遮光部分变蓝。
3、实验结论:
(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
1、条件:光
2、场所:叶绿体
3、产物:淀粉等
4、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意义:产生有机物
教学反思:
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要想在限的时间内复习好所学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重视复习课。学生能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最大限度的掌握好基础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的效果。而要达到一个好的复习效果,就必须精心准备好复习课,明确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灵活地运用复习的方法和技巧。这节课,我遵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先指明这一节课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然后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前后联通,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后,补充练习,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的教学存在不足。在练习的设计上有点难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起来比较困难,造成基础知识的记忆以及练习时间过少,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结果。也使我认识到备课不仅要准备知识,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拾穗者高中教案3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是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教学程序可依两种思路设计。第一种,先让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找出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第二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家进行有关实验的过程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去验证了解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3、理解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并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进一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使学生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盆栽天竺葵(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再用曲别针夹住,放在光下几小时)、银边吊兰;实验材料用具:大烧杯、小烧杯(小锥形瓶)、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碘液、酒精、清水、黑纸片(或其他能遮光的材料)、曲别针等;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预习实验步骤,提出有关问题。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录像,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呢?由此导入新课的探究。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让学生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会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教师引导:绿色植物就像一个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教师质疑:植物体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师展示资料: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
学生分析资料,思考并提出问题:根据资料内容总结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了什么物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等物质,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
学生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的理解。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以下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教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5),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6)~(7)的讨论。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4)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6)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7)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巡视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对问题的结论总结如下。
(1)将叶片内淀粉运走耗尽。
(2)与照光部分形成对照。
(3)没有明显差别。
(4)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5)避免酒精溅出,发生危险。
(6)检验淀粉的存在与否。
(7)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见光部分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学生通过实验,以及对问题的讨论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叶片未用黑纸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师补充: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其他有机物也是由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转变成的。
学习目标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场所
方案一:教师质疑: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引导学生回忆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教师强调:绿色植物并不是只有叶片才能制造有机物,凡是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的绿色部分都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方案二:学生结合实验结果,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教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习目标三: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方案一: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就其中不明确的问题提问,学生互答,不能解释的教师点拨。
问题:1。从器官水平上来分析,植物体的构成需要什么?
2、从细胞水平上来分析,细胞各结构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从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水平上来说,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包含大量水、无机盐以外,主要的`成分还是各种各样的有机物。
2、从细胞水平看,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等。
教师强调: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构建植物体的基础。
方案二:教师展示细胞膜的结构图,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的结论,结合细胞壁、细胞核,得出结论:有机物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师多媒体展示食物图片。从熟悉的食物入手,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吃它们?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据此得出植物器官含有大量有机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冬天到了,树木生长很慢甚至停止生长,为什么?学生结合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知识,得出有机物的用途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从细胞水平看,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中纤维素、蛋白质、脂肪、DNA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含有有机物。
学习目标四: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相关知识点,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的问题。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2、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光合作用的概念是什么?
4、有机物对生物体有什么作用?
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整合相关知识点,明确问题的答案,在组内交流,派代表展示: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遇碘变成蓝色,说明这种有机物是淀粉。
2、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光,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4、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并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拾穗者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拾穗的教案04-01
《拾穗》公开课教案08-25
《拾穗》说课稿03-12
《江上渔者》教案08-25
《江上渔者》教案[推荐]07-05
《卖柑者言》教案03-12
人生境界与作文教学--耘地拾穗04-15
骑桶者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江上渔者》教案 2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