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4-03-15 16:26:39 教案 我要投稿

《马说》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整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马说》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6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一种动物“马”有关,(通过多媒体欣赏图片)大家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好吗,如“万马奔腾”、“汗马功劳”、“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这样的成语很多的。可见,人们对马很有感情,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多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这篇课文早读已经背过,这里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背诵的情况。(可让同桌互背,再提名一两位同学独背)

  学法指导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39分钟)

  学生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参照课下注释和自备资料完成本课学习。

  (一)解题(自看课本或资料)及了解作者(3分)

  “说”是一种表示议论的体裁,“马说”是什么意思呢?即说马,这里的“马”特指“千里马”,也就是“说说千里马”的意思。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读通顺,读准确。(3分)

  (多媒体展示)

  (三)疏通文意,记忆重点词句。(16分)

  (参照课下注释,逐句翻译。)

  重点词语解释

  (多媒体展示)

  重点词:

  ①伯乐

  ②千里马

  ③食马者

  ④虽

  ⑤祗辱于

  ⑥骈死

  ⑦一或尽粟一石

  ⑧是马也

  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⑩安求

  比较理解

  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

  句子翻译

  (多媒体展示)

  (四)赏写法,明主旨(8分)

  本文有三个自然段,它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

  (多媒体展示)

  1、理解回答(用课文原句回答,或自己组织答案)

  ⑴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认为食马者愚妄无知,在文中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_________,对此情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点:托物寓意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有没有其它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比喻意义,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训练(5分)

  战场上有了千里马的帮助,将士才能如虎添翼,骁勇善战,国家的统治者只有知人善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为国建功立业。在作者看来,当时的社会,缺少的不是千里马,而是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作者多么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不要埋没人才,不要造成千里马的悲剧。

  (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

  (六)总结,结束本课(学生画知识树,写出知识点)。(3分)

  反思:

  ①本课本要求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困难。特别是还有背诵,可以让学生课前背会,上课时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人物就不难完成。

  ②比如有些重要的句子,也就是设计成理解性填空的句子可让学生记住。

  ③课堂上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马说》教案3

  一、自读作业 。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 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规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马说》教案4

  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6、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7、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四、 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 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语文学习手册》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很好完成课本

  探究练习一。(师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马说》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案6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 》里。《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2、提出疑难。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学检》第十小题。

《马说》教案7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8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9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 [朗读提示] 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马说》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对比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 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正字音:骈死、槽枥

  2、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可以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能力之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 食不饱――苦 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 │ 物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3.评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义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义

  千里马 ―― 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 ―― 赏识人才的人 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 ―― 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 ―― 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内容对比(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韩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延伸

  (一)

  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偈陈碚卟恢其能千里而食也

  谑锹硪玻虽有千里之能

  郯睬笃淠芮Ю镆

  芷湔嫖蘼硇?其真不知马也

  莶灰郧Ю锍埔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オ (二)

  lZ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 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lZ(fù 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n(án):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非常。④踬朴(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G爸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

  ②人或怜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lZ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n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オオオ

  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马说》全面检测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pián cáo lì s” xiàn sì zhǐ ⒉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⒊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马说》教案12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2、字词学习:祗(zhī) 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

  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

  (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 是:这。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相等。安:怎么能 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3)、通假字:

  (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 xiàn 同 现 表现出来

  (3)、其真无马邪 邪 yé 同耶 表示疑问,吗

  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四、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五、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总结全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练习:

  1)、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dàn 十斗为一石)

  B、不以千里称 (称: chēn称号)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huò,有时)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耶

  4)、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5)、“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 、 等作品。

  6)、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7)、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10)、 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11)、“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马”。 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马说》课堂练习答案:

  1.B中④不以千里称(称: chēng 称号)2.①等:等同,一样② 道:方法③安:怎么 3. ①“见”通“现” 表现,出现。②“食”通“饲” 喂养。 ③“材”通“才” 才能,才华。

  ④“邪”通“耶” 吗。4.《昌黎先生集》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 退之 韩昌黎 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5.记叙 议论 讲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6.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确的方法)。7.B 8.C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9.A 10. 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11.提示:德才兼备的人。

《马说》教案13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14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马说》教案15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六、练习

  附:

  (一种看法认为“鸣之”中的“之”依然是代词,代马。理由是与前两句的结构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别翻译为鞭打它,喂养它,所以“鸣之”自然理解为代词,指马。即便教学参考书译文也译释“鸣之“中的之为”它“的意思。其表述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另一种看法则是;“鸣之”中的“之”在这里调音节,无实在意义。理由在于,的确从结构上看“鸣之”是要与前面的“策之、食之”结构保持一致,这也遵循了骈文的句式整齐对应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与“食”分别是鞭打与喂养的意思,两个都是及物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为喂马者,所以翻译前两个“之”为它,代表“马”理所当然,也顺理成章。而”鸣之“中的”鸣“本身是指鸣叫,动作是由”马“发出的,不是喂马者所施。要区分清楚这里前后动词动作发出者不是同指一人,这里的”鸣“是不及物动词。所以不能牵强把”鸣之“也翻译为鸣叫它。显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语法规则。这里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动词“鸣—鸣叫”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用翻译。何况”之“本身也有”调音节“的作用。许多例子也可见一斑。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眼睛好象闭着,神情悠闲得很。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因此根据这里前后的语法具体语境,这里的“鸣之”的“之”为调音节辅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讨论“之“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语法现象的境况下似乎也显得多余了点。对这里”之“的探讨,只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规范的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更规范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托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经典教案03-03

《马说》教案09-26

《马说》教案优秀12-23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教案15篇04-23

《马说》教案(精选18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