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2 08:32: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教材赏析

  这是篇寓言,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向读者展开一个可笑的故事。

  文章开篇着力描写了葫芦长势之好和种葫芦人高兴、喜爱的心情。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透过这些短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长势旺盛的葫芦图。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去看几次就是天天都去看几次,没有一天不去看几次。这两句话把种葫芦人高兴的心情和对葫芦的喜爱之情鲜明地勾勒出来。

  从这段中我们还能了解到葫芦的生长过程:长叶→开花→花谢→结出小葫芦。本段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第二自然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蚜虫是害虫,专门吸植物的幼苗、嫩叶的汁液。有几个蚜虫怕什么!由此可以想象那个人的满不在乎。种葫芦的人特别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赛过,胜过、超过的意思。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第三自然段讲一个邻居劝他治叶子上的蚜虫,他也不听,认为叶子上的蚜虫跟葫芦没有关系,不妨碍葫芦的生长。邻居的催促快治一治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形成对比,预示着一定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

  第四自然段讲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那么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如果叶子上生了虫子,虫子越来越多,最后虫子把叶子吃光了,葫芦就会缺少水分和养料,就会变黄落掉,就得不到葫芦。

  种葫芦人的无知、自以为是使他自己的期盼落空。这个故事成为了警示人们的极好教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要改正,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葫芦的柄很长,从藤上垂下来,像挂在那里一样)一个挂就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吗?

  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参考网络精彩片断]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作业

  1、课后练习4

  2、抄写词语2遍。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总结迁移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或《第一次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学生练写。

  附板书

  17、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网络精彩片断: 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我以为是一个比较好的书面练笔素材。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合适的提示语,发现比较有效。

  请看学生加的有关提示语:

  竺可桢爷爷奇怪地(微笑着、温和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竺爷爷高兴地(连忙、兴奋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自信地(不容置疑地、肯定地)说:“刚才!”

  竺爷爷激动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自豪地答:“是。”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对竺可桢终于发现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激动万分的心情,对孩子受竺爷爷的影响而坚定不移地帮助爷爷科学观察杏花执着精神是真正懂了。但孩子们对提示语究竟如何运用显然还是不甚明了,这也是我预料之中的,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所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人物的提示语是否都应放在前面?如果要改,该如何改?”

  这时学生都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几名学生发言了:

  生1:“竺爷爷,杏花开啦!”这一句的提示语应放在后面,因为孩子终于发现了杏花开放,他急切地想让竺爷爷知道这惊天喜事。

  我让学生把提示语调到后面读读:

  “竺爷爷,杏花开花啦!” 孩子急忙(兴奋地、结结巴巴地、自豪地)说。

  孩子们发现果然这一句人物语言,提示语放在后面确实比前面好。为此,我提醒学生原当人物的语言比较急切、紧张时,提示语可以在后面添加。

  接着孩子们觉得后面竺爷爷的话:“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提示语最好也放在后面,以表现竺爷爷的兴奋之情。

  有的孩子以为到这里可以结束了,我却忽悠了他们一下:“那么既然刚才的对话比较急切,你觉得加提示语还有必要吗?”

  马上有的孩子大呼上当,因为做了半天无用功,老师捉弄他们了,因为人物对话既然这么急切,完全可以不用提示语。于是我提醒学生,不用提示语是人物对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还有几名孩子却说,刚才的练习很有意思,使他们懂得了人物的提示语在什么情况下加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词语组块,读准“猴儿、对峙”等词语,借助图片理解“房檩”等词语。

  2、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3、读通、读懂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欣赏百泉村的独特美。

  4、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本文的独特写法。

  教学重点:

  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理清文路

  1、齐读课题。

  2、解(四章)。板书:山泉村家

  二、整体感知,触摸文意

  1、初读课文。

  ①(课件)百泉村的山、泉、村、家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捕捉你所需要的信息。

  ②学生读书、思考。

  2、学习词句。

  (课件)第一组:山影儿花瓣儿一色儿几声儿拐棒儿桶底儿猴儿

  ①开火车读。

  ②齐读。

  (课件)第二组:山高谷狭对峙屏障山涧衣襟流淌灿然

  ①小老师带读。

  (课件)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①指名读。

  ②出示相关图片理解房檩、窗棂、门楣。

  3、分别交流山、泉、村、家给人的印象。

  三、多种策略,体悟文情

  1、引文情。

  ①板书:爱。

  ②四小组分别读四句话。

  (课件)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山中的泉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小小山村的。

  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

  2、详品“爱山”。

  ①(课件)到底是怎样的山让作者如此热爱?请关注第一章,找找句子,读读句子,说说理由。

  ②学生自由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④(课件)配乐朗读。

  你爱我们这里的山吗?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

  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

  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

  东山像两座驼峰,

  西山像雄鹰展翅。

  这儿,山高谷狭,

  阳光和月光,

  常把山影儿描画在对峙的山峰上。

  走在这峡谷道上,

  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

  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

  这儿的每一座山,

  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3、次略品“爱泉”。

  ①默读第二章,找找作者爱泉的原因。

  ②学生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4、次详品“爱村”。

  ①圈找贴切动词。

  ②交流。

  ③(课件)

  选词填空。

  别铺垒盖贴砌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路面是用石头()的,房屋是用石头()的,围墙是用石头()的,猪窝、鸡舍也是用石头()的。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像一颗珍珠,()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家家户户像()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

  A指名填空说理由。

  B背诵积累。

  5、略品“爱家”。

  ①直接抓住这里的家的特点说说爱家的理由。

  ②交流。

  6、回顾板书,用红粉笔画爱心。

  四、发现写法,熏陶渗透

  1、浏览课文,找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2、交流。

  五、课外拓展,缘分延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

  玲珑(líng)潇洒(xiāo)袅袅(niǎo)情绪(xù)

  短促(cù)崆岭峡(kōng)谚语(yàn)浣妆(huàn)

  秭归(zǐ)壑(hè)耸立(sǒng)蔚蓝(wèi)

  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滟滪堆(yàn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课题切入课件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四、作业布置

  课件展示《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二、线索探究

  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三、写作特色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三峡景物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全篇文章详略得当,次序井然。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四、课堂训练

  课件展示《阅读拓展》

语文教案 篇5

  一、读一读

  1、读一读第一行词,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树字)

  2、读一读第二行词,这些词和句子有什么特点?(都有幸福这个词。)

  3、我们学的许多字都可以组成词,几个词一起可以组成句子。

  二、照样子说一说

  1、读书上的句子。

  2、出示句子: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也爱-------。

  (1)说出横线上应填的内容。

  (2)老师和同学怎么爱我,我又是怎么爱老师和同学的?

  3、仿照前两组句子,说说后两组句子可以填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挥,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三、连一连,仿造例子说一说

  1、读词语

  2、树林是谁的家?(小鸟)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3、照样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4、全班交流。(答案可以多选。比如学校可以是我们的家,也可以是小学生的家。)

  四、用家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

  1、出示家,指名读。

  2、你能用家组什么词?组得越多越好。

  3、出示蜗牛图,把学生组的词尽可能写在蜗牛上。

  五、画一张全家像,并与下面的词语连线。

  1、认识词语:爸爸、妈妈、我、爷爷、奶奶、哥哥、妹妹等。

  2、连线。

  3、小组互相说,家里都有谁?每个人长什么样?

  4、展示。

  六、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

  1、丁丁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家,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2、出示小黑板。(题目)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指名到前面说给大家听。

  七、听老师读一读《给小鸟安家》

  1、谈话导入。

  2、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丁丁会对小鸟说什么?小鸟会对丁丁说什么?丁丁为什么要给小鸟安家?

  3、指导朗读,采取各种形式读。

  4、小结:你们喜欢丁丁吗?喜欢他什么?你想为小鸟做点什么?

  八、读一读下列词语,说一说爸爸、**的职业。

  1、老师带读词语。

  2、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3、认识自己的爸爸**的职业。

  4、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普通的劳动者,要为他们感到骄傲。

  九、金钥匙部分。

  1、指导看图:丁丁的家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丁丁有话想和大家说,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范读)

  3、回家把丁丁说的话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请他们和你一起读书,好吗?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有关海岛战士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有关海岛战士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学生边观看,边小声议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谈话揭题:

  同学们,从图片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海岛战士不辞辛苦守卫着祖国的边疆的英姿,看到了海岛战士认真学习文化的.热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发生在海岛战士身上的故事。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介绍了有关海岛的哪些事?

  (故事发生在去宝石岛的路上及岛上。介绍了两件事,一是战士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二是岛上战士开尝瓜会。)

  三、重点研读语句,感悟战士爱岛建岛的爱国精神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研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2、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

  ⑴ 小高为什么上岛时把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⑵ 在尝瓜会战士们是怎么吃瓜的,作者为什么描写得那么详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四、引导学生考虑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含义

  1、质疑:

  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岛上战士为第一个西瓜开尝瓜会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小高探亲回来时把小昆虫带上岛,小昆虫在海岛安家落户后,蔬菜瓜果就能长得更好,战士们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设美好的海岛的理想就能实现。)

  2、读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看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点明了课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精选】10-25

(精选)语文教案11-05

(经典)语文教案08-12

语文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