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手,通过与常见动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认识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动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命世界,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与动植物交朋友,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有趣的动物、奇特的植物充满了好奇。学习本课时,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搜集资料,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带到学校里研究。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目的:
1、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情感目标: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四、重点、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动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准备:自己喜爱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
2、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二)进行探究活动
一: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动物
(1)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观察学生带的动物(此处板书我们周围的动物)
(3)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课件出示)
(4)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2、观察植物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带来的植物,而观察植物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板书:我们周围的植物)
(2)学生讨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3)交流发现
(4)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再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5)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很多研究植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和高度、摸摸树皮的粗糙程度和叶片的绒毛细刺、闻闻花的气味、尝尝果实的味道等。但记住不要伤害这些植物,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采用动植物分开观察,分开研究,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使课堂条理清晰。]
活动二、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n1、教师谈话:每个动植物的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一棵大树的根究竟有多长?你想知道有关动植物的哪些秘密呢?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
2、学生提问:
3、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猜想。如一生答:我想可能是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条深沟,那是它的吸盘,能吸住墙,所以能在墙上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部分问题进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探求真知。
4、教师小结: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动物,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上一环节研究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深入研究
1、教师谈话:要想对动植物进行深入地认识,就要与动植物交朋友,进行长期细致地观察与研究。下面谁能说说动植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2、学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植物给人类提供粮食等。
3、教师出示课件:出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植物的`画面,让学生谈看法。
4、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保护动植物的?遇到动植物受到伤害,你怎么办?我们应怎样保护动植物?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
5、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保护动物方面的设想及做法。如有的学生画动物宣传画,呼唤人类保护动物,有的学生写保护动物决心书,写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学生制作保护动物知识卡片等,教师指4—5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教师小结: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植物的生命、关心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保护动植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动植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谈论动植物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再通过讨论对动植物的保护来达到学本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与动植物交上了朋友,课下你们可以种植一株植物或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长期观察研究,它们在四季中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设计意图:把本课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的研究兴趣延续下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生说师板书:粗细干…)“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推断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好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自己的话说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的概念。
(2)能根据动物的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食物,并按食性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
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三、教学资源:《动物的食物》主题学习网站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转播法等
五、教学结构和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谁能说一说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师:对,如果有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就能自己提供养料,供自己生长。可是动物却不能,它们需要捕食。
3.师:那么,动物到底吃什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食物》。(板书课题:动物的食物)
二、新课讲授
(一)动物食性
1.师:请同学们打开IE浏览器,输入“ 32989.7b7b.info”,回车。
2.师:点击“学习新知”,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动物?生:(马、牛、羊……)
3.师:点击“动物食性”,仔细观察这些动物都在捕食什么?同学间可以讨论一下,并把分类结果填在书上16页的大圈中。
4.师:你们观察得很认真,那么谁能总结一下同一圈中的动物在所吃食物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生1:草食性动物都是吃草的。生2:肉食性动物都是吃肉的。生3:杂食性动物既吃草,又吃肉。)
(二)捕食帮手
1.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几段动物捕食视频。看一看这些动物是如何捕食的.。(师播放视频1、视频2和视频3)
2.师:不同动物的食物是不同的。那么动物身体器官是如何帮助它们捕食呢?请同学们点击“捕食帮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它们的牙齿和爪子有什么不同?
3.除了牙齿和爪子,动物还有什么器官可以帮助它们捕食呢?谁能举例说一说?(舌头、嗅觉、鼻子等)
三、课后总结:
1.师:动物的生存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那么,谁能说一说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分别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
生:(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需要茂密的森林和有其他动物生存的草原;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2.师:动物也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它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世界上的珍稀动物逐渐减少,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水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27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与生命》教案05-05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04-0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01-2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11-0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04-2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26
小学科学的教案01-10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04-01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