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课题名称 小数的意义
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那同学们还记得小数长什么样子?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预设:0.3
师:谁能说一个和他不一样的?
预设1:0.47
预设2:0.356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老师说几个,我说,你们来读(1.8、2.75、4.702)你能将这些小数分分类吗?并且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0.3、1.8)(0.47、2.75)(0.356、4.702)我是这样分的,看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分在一起,有两位的分在一起,有三位的分在一起。
师:我们把第一组给他起个名字,叫一位小数,第二组叫两位小数,第三组叫三位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0.1表示什么
师:今天学习小数的意义,要想知道0.3表示什么?我们得从研究0.1表示什么开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1”,怎样表示出0.1呢?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操作。
汇报: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也就是0.1就表示,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2.谁能借助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说一说,0.3表示什么?
预设: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3。也就是0.3就表示。(追问:0.5里有几个0.1?)
3.你还想表示哪个小数?
预设:我还想表示0.8。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8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8。也就是0.8就表示。
4.观察这三组,你发现一位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位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二)0.01表示什么
师: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小组讨论。
汇报:
1.两位小数表示什么,应先从研究0.01开始,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1。也就是0.01就表示。
2.0.06表示,它里面有6个0.01。
3.我还想表示0.73。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73。也就是0.73就表示。
4.小结:我们发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三)0.001表示什么
预设:0.001表示。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也就是0.001就表示。
师:平均分成1000份是不不好分呀,我们找电脑帮帮忙。(ppt出示正方体)
师:现在从这1000份中取出365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写成小数呢?里面有多少个0.001?你还能写出哪些小数?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计数单位
ppt出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通过ppt演示,学生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3.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 0.01
0.620里面有( )个0.001
0.1235里面有( )个0.0001
4.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0.4 2.6 1.3 3.85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0.1= 0.01= 0.001=
0.3= 0.06= 0.365=
0.8= 0.73= 0 .79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2、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估算的正确率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一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算式怎么列?
学生回答,板书:48×11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48×112大约等于多少呢,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学生思考后,讲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估算,可以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数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提问:估计的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看看自己估计的怎样?
师:估算时,我们一般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
比较:比比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第3题
先让学生连线,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4—6题
这3题都要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第7题
先让学生估计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再通过笔算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
第4—7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48×112=5376(元)
48×100=4800,费用比4800元多一些
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2=()∠3=()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至52页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完成第5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二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将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分步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逐题回答。
1、0.2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知
1、自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可同桌或小组互助学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小数可以分几部分?都叫什么?
(2)它们的.计数单位说什么?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自学小数的读法。
4、检验自学效果。
教师在黑板:写出0.6、0.04、1.60.073。
“准来读一读黑板的小数?”“0.6表示几个十分之-?”
“0.04表示几个百分之一?”“160.073表示一百六十又千分之多少?”
5、自学小数的写法。
6、检验自学效果
教师报出教科书第52页例3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最后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采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7题。让学生独立做,再核对。
做练习十二的第8、9题。先向学生说明一下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看一看从0到哪里是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0l,再让学生继续做。
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二第12题和第13题。第13题,可以先让学生把整数四万五千零一写出采,然后再考虑小数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四、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设计:本课知识原来已经学过,所以自学方法学习,但为了照顾个别差生,设计了对自学情况的检验,来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选择教学方法。
课后附记: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
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
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
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
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与感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中动手、动脑、动口,逐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0~5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及“做一做”,练习九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2、难点:探索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米尺、彩带两条(2米和0。9米)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测一测。”
2、师出示2米的彩带,同学们猜一猜有多长,指名回答后让学生测量验证。师再出示0。9米的彩带,让学生猜测,然后测量出结果是9分米。
提问:9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9米)
二、教学小数的产生
1、课件出示老师收集的一些图片。
看来生活中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于是小数就产生了。(师板书:小数的产生)
2、除了用整数,小数,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分数)还是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呢?(9/10米)
师:刚才我们在表示第二条彩带的长度时,有的同学用分数表示,有的同学用小数表示,看来小数和分数之间一定有联系。那么分数和小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他们的秘密。探索秘密需要一样工具就是直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游戏和活动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再猜一猜、量一量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整数在生活中使用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从而引入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知的探究过程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教学一位小数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大屏幕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如果还用米做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谁能说说0.1米表示什么意思?
(1)那如果3份、7份呢?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
(2)像这样的你能找一个让同学说说吗?(学生说老师补充板书)
2、观察这一些小数,你发现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一位小数)将分数与小数联系起来看,又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分母是10是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学生: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分之几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
3、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猜想一下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三、教学两位小数意义。
1、学习两位小数。
(1)刚才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那如果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老师将尺放大)取1份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取3份呢?取6份呢?
(2)仔细观察这组分数和小数的特点,看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通过学习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位小数。)
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猜一猜:下面老师要将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3)、教学三位小数意义。
1、认识三位小数: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将尺平均分成1000份。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1毫米、 1/1000米、0.001米
6毫米、 1/1000米、0.006米
13毫米、 13/1000米、0.013米
2、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小数呢?
四、总结小数的意义
1、教师: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100、1000份,用分数、小数都会表示了,如果老师再把1米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几份写成小数是几位小数;那么100000份呢?(万分之几是四位小数,十万分之几是五位小数)
【设计意图】由借助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到通过联想认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的意义,再到抽象概括小数和的意义,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然后讨论: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教师板书)
4、反馈:教材第51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要先看一看每一幅图平均分成了多少份?然后教师讲评。
【设计意图:】教材在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之后,安排了“做一做”活动:通过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五、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1)课件出示智慧闯关第一关
0.3里面有()个1/10 0.5里面有()个1/10 0.07里面有()个1/100 0.09里面有()个1/100
师:学生讨论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
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像0.3、0.5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同理,像0.07、0.09这样的两位小数,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0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师: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
(2)课件出示智慧关第三关
0.1米里面有()个0.01米
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
教师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课件出示智慧关第三关
0.8的计数单位是( ),里面有( )个()。
0.06的计数单位是( ),有6个()。
0.032的计数单位是( ),有()个( )。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层次的强化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内化,使在课堂中探究所得的新知识、新概念在练习中逐步得到深化,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堂巩固
1、练习九第2、5题
2、判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利用幻灯出示一组有一定深度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逐步加深理解,熟练运用。从而深刻地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小数与分数的相互关系,达到强化、内化、深化新知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关,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
把你的收获告诉同学们。
五、课堂延伸:课件《小数点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阐述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再一次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现,体验学习取得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播放小数点的历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背景,体会劳动人民以及以往一些数学上的伟大发现和发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后的学学习道路上更加努力,表现的更加出色。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9/10米1/10米1/100米1/1000米
0.9米0.1米0.01米0.001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2、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大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全部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时,不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累积起来相应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数学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地、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5.本单元可安排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角形的特性
(第80~82页)
本节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等内容。
1.情境图。
编写意图
这是一幅建筑工地场景图,图上楼房建筑框架上、脚手架上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教材提供了这样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情境图,教师可根据个人的需要灵活处理。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
(1)例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2)出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材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实际上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个概念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要用到。
(3)最后,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教学建议
(1)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这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可让学生在纸卡上画出三角形,思考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尝试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然后在小组内展示,观察并找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点,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再与课本上的定义比较,着重理解“围成”。之后可出示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3)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选择画好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然后指出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请学生思考、操作“你还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但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可以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房顶或斜拉索桥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
(4)最后说明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并说明如何表示。
3.例2。
编写意图
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对这一内容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图上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组织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稳定性的实验也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画框,拉动使其变形,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把画框固定?”然后请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发现特性。最后列举生活实例,并进行应用——把画框固定。
4.例3。
编写意图
(1)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材首先呈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3)引入时,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人和街道创设类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选择班上某个同学或老师上学(上班)的路线图,或同学们到电影院看电影的路线图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在研究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角形的分类
(第83~84页)
1.例4。
编写意图
(1)三角形的分类,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层次,按边分,认识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一般来说,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即符合上述原则。教材中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材在学生按边分类的活动中,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分别给出两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通过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各个角,来认识它们的角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剪好的三角形分类。教师不要给出分类的标准,要让小组商量按什么分,然后进行操作。
(2)小组汇报时,抓住其中按角分的情况要求其他小组也试一试。交流、汇报时,首先让各小组谈谈把哪些三角形分为一类,为什么。再请学生给三类三角形命名。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类三角形的三个角,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指出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另外一个角是锐角、直角、钝角中的一个。最后用集合图表示出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3)按边分类,在学生分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后,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分类,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告诉学生这两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后,可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两种三角形角的特征,然后测量验证,再列举这两种特殊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做一做”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种是让学生任意画,然后说说是什么三角形;另一种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需要学生考虑所围图形的特性,是一个探究与构思的过程,难度要大些。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85~89页)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1.例5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2)实验的方法是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引导学生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并概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先安排猜角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愿望。如,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大概是多少度。然后小组合作画出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也可以让学生先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报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教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结果老师总是能猜出来。以此激起学生的疑问,然后请学生算一算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和大约是180°,是不是准确呢?再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进而概括出结论。
(2)最后让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完成“做一做”。
(3)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应使学生先理解“内角”“内角和”的含义;二是为了使所得的结论具有普遍性,要分别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操作实验。
2.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5题,有的蚂蚁可以从两个洞口进入。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既可以进直角三角形的洞,又可以进等腰三角形的洞,这一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
第7题,猜一猜的游戏可在小组内进行,猜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可先准备好多个三角形,由1人报出1个三角形的某个特征,其他同学猜测。
第13题,这类操作有利于培养空间观念,剪的方法或步骤也不一定相同,可由学生自行探索,再组织交流,只要学生的方法可行,就应给予肯定。
第12、16*题,都是通过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分割(转化),其中长方形、正方形还可以通过90°×4=360°的方法来验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扩展:五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第17*题,学生一般会通过有顺序地数的办法得出结果。有的也可能将数出的每个图的三角形个数的规律转化为数列的规律。
三角形的个数
引导学生发现每增加一条线就增加2,3,4…个三角形(见上图第二行数列)。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有规律地数三角形个数时发现(见上图第三行数列):
三角形个数=单个三角形个数+两个单个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个数+三个单个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个数+…
如,第四个图形,单个三角形的个数是4,其三角形的总个数为4+3+2+1=10(个)。
图形的拼组
(第90~94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
1.例6。
编写意图
(1)安排了一个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2)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想一想: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吗?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了解到可以拼成,并且拼成的四边形可以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由此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建议
(1)具体活动时,不一定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自主拼摆后,可提出:是不是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回答这一问题。在汇报结果时,让学生说一说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哪些四边形,使学生明确拼成的四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它们都是由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例7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安排了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2)作为范例,教材呈现了几种用三角形拼出的实物图:美丽的孔雀、健壮的马、卡通式的船、可爱的房子。
(3)“做一做”要求用七巧板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教学建议
(1)本例所用的三角形,可以鼓励学生课前用色纸剪出。各种三角形多准备一些。
(2)本例可以设计成“我是图案设计大师”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设计后展示交流,互相欣赏。展示作品时,可先让大家猜一猜拼出的是什么,看像不像,并说一说作品中包含哪些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和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书上的图案可让学生欣赏一下,如学生有兴趣也可以照着拼一拼,并说一说每个图案中包含哪些图形。
(3)“做一做”中要用到七巧板,如果学生没有可以让他们用三角形拼制,从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初步感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
3.关于练习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在点子图上画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种都要求画出两个不同的。如果学生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共用一条边(如下)也是可以的。
第4题,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直接判断哪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能摆出的三角形一共有四种:2 ,5,6;2,6,6;5,6,6;6,6,6。学生能摆几种就摆几种,不必举全。但要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第7题,问用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拼指定的图形,至少需要几个。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如果有学生直接在所要拼成的图形中画线,看其中含有几个规定的三角形,对于这种逆思考教师要给予表扬。
教科书第93页思考题,指导用正方形纸剪等边三角形。其过程见下图:
折到第③步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将AB边向上折起,B点要与折痕相交(交点C),这样沿BC、CA剪就能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为什么呢?原因是AC是由AB翻折过去得到的,所以AC=AB。而AC与BC,又可通过将剪好的三角形沿折痕对折完全重合,说明AC=BC。这一原因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讨论探究。
4.生活中的数学。
编写意图
(1)本单元之后,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介绍平面图形密铺的知识。
(2)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家庭、商场、街道用地砖铺的地板、走廊,厕所里铺的墙壁等,密铺成的图案绚丽、美观,装扮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教材因版面所限仅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并在最后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密铺现象,即小蜜蜂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界奥秘的同时惊叹于小蜜蜂的独运匠心。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在学生知道密铺的概念后,教师还可以展示更多的密铺图案,让学生欣赏,谈谈感受并说说每种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使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可以用来密铺。同时也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密铺图案,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要注意这里介绍密铺,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密铺的概念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对于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用来密铺不要让学生研究。
(四)参考教案
课题一: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课题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学具: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
(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1.提倡算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优化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算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优化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卡 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歌手大赛》这个节目吗?
(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比赛片段)
师:比赛总是激动人心的,看!我们这也有一场比赛,5号选手和9号选手脱颖而出,那么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教材16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5号选手 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 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
1.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
(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包括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得分)
2.导入:谁一举夺冠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问题。
谁能估算一下9号选手的.总分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伴讨论,尝试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2.提出计算问题。
师: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师: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师: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很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各年参观的人数,及哪年人数最多?哪年人数最少?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21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3-01
初二数学下册教案12-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1
四年级的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07-14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04-1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