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3-08 07:36:2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学习分腿挺身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和协调能力。

  2、综合练习幼儿的各项运动技能,包括:跳、爬、平衡、灵敏、速度等。

  3、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良好作风以及在活动中克服胆怯、树立信心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大小不同形状的废旧物品16个(包括纸箱、油瓶、牛奶箱等)、垫子4张、方形和圆锥形塑料块各2个、梯子2把、轮胎4个、大红旗1面、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4、教师组织幼儿排成四列纵队。

  5、听教师口令,幼儿与教师一起练习军体操。

  〈二〉、基本部分:

  1、学习分腿挺身跳。

  A、教师引导,幼儿自由练习跳过障碍物。

  B、老师示范分腿挺身跳,幼儿再次进行练习。

  2、游戏:《占领营地》

  A、出示战略地图,讲解游戏方法。

  B、教师引导下,幼儿布置游戏场地。

  C、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并比赛。

  活动结束

  1、放松练习

  2、课后小结,收拾器材。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前评析】

  一首优美的乐曲,会诞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活动设计,但不管是哪一种活动的设计,我认为它都应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再现。如何挖掘音乐欣赏的素材,如何设计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我认为最终的出发点还是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经验积累与真实体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到: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经验,以游戏生活的形式使幼儿愿意学、乐意学、快乐学,提供幼儿主动操作的情景,在生活中找到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生活。“海浪的旅行”这一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就源于我班幼儿都有去海边玩耍的经历与体验,对大海的向往和眷恋之情都存在着恋恋不忘,加上这首典型的ABA结构音乐,由舒缓、优美到高潮部分的激昂、高亢、再回到舒缓、优美;这样一首极富音乐情绪起伏变化的曲子,很容易感染幼儿,同时,听后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与创造,想融入其中的情景,因此,我将人们都向往的`大海作为情景主线条,贯穿整个音乐欣赏活动,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的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这样的身体动作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跟随相应的故事情节及音乐的变化,层层递进,由静到动,由小到大,再恢复到静和小,让幼儿的兴趣一直随海浪的起伏而持续与波动,最后达到活动的高潮,出示绸缎,更情景化、游戏化的将活动完整的结合为一体,使海浪的旅行在生活化、游戏化中完整呈现。

  【活动目标】

  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感知音乐的低潮和高潮;让幼儿初步体验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

  2、激发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能融入到游戏情景中,体验音乐的美感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绸带

  【活动过程实录】

  1、活动引入:小朋友,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里住着谁?今天,美丽的大海有话对我们说,我们一起听听美丽的大海发生了什麽事情?

  2、活动进行:

  (1)、熟悉音乐,理解音乐

  幼儿欣赏音乐“海浪”,老师配乐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内容,并初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景。

  提问:美丽的大海告诉我们什麽事情?你有什麽感觉?

  (2)、感知音乐的低潮和高潮的变化

  欣赏录音磁带第一段,提问:这是大海高兴还是生气?那怎样表现小小的波浪?

  重点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出小波浪的优美动作。

  欣赏音乐第二段,提问:这时大海怎麽了?

  狂风吹来了,海面掀起了一个个的大浪,大浪是什麽样的呢?

  重点指导:幼儿作出大浪与狂风巨浪不同的动作。

  (3)、老师边讲故事,幼儿边进行表演,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含义。

  (4)、运用绸带进行幼儿间相互合作的情景游戏,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3、活动结束:

  分角色进行情景游戏《海浪的旅行》,让幼儿体现对音乐的理解。(作者: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四川省直属机关红星幼儿园任喻萍)

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疏密并尝试用近大远小的方式构图。

  2、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象,产生热爱自然地情感。

  二、活动准备:

  ppt:秋天的树林;范画;暖色系颜料、排笔;

  三、活动过程:

  ㈠ppt导入,感受秋天树林的美丽

  1、师:秋天到了,小树林里发了许多变化,看——

  2、欣赏图片,感受秋天树林色彩绚丽的美景

  师:看了这些秋天树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喜欢吗?

  衔接:我也很喜欢,这些美景让我陶醉,让我着迷。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已经把它们画了下来。

  二、欣赏范画,幼儿尝试

  1、欣赏范画,理解远近和疏密关系

  这张画面上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根据幼儿的回答来确定第二小环节远近和疏密哪个先说)

  ⑴了解树木的远近关系

  ①师:这些树干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粗有的细),对了,近处的树干看上去粗大,远处的树干看上去细小。

  ②(出示树干图,部分画好),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哦(教师示范画,变画边说:近的可以从纸的最底下往上画,远的在纸的中间一点开始)。

  ⑵了解树叶的画法

  ①点彩法:那树叶用什么方法画呢?(手指范例,预设:点的方法)对了,这就是点彩法,用这样的方法画树叶可以让我们看出有无数的绚丽的树叶。我们一起来点一点(书空一下,点一点,提起来)。

  ②观察树叶的疏密关系

  师:我们再来仔细的看一看,这些地方的树叶(手指疏、密不同树叶)有什么不同?(提示: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有的地方很稀疏)树枝上树叶少,那树叶都跑到哪里了?(预设:地上。师:所以这些树木下面有很多叶子。)那树叶密密麻麻的树底下,树叶呢?对了,这就是一种疏密的.表现方法,原来叶子上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了。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及图片)

  ⑴提出要求:想一想可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树干时候注意什么,用什么方法画树叶,画树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觉得书也不够绚烂还可以添加其他颜色。

  ⑵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提示远近及疏密,并大胆地画。

  3、展示幼儿作品,欣赏感受

  ⑴以连片的方式呈现幼儿的作品:这么多成片的树林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有什么感受啊?为我们自己鼓掌。哎呀,秋天的树林仿佛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呀!

  ⑵观察远近和疏密表现明显的作品

  师:在这么多的树林里,你发现哪片树林里藏着远近和疏密呢?太棒了!

  4、小结:

  师:今天,我们能够在画面里表现出远近关系和疏密关系,这是很了不起的本领,以后我们在画其它的画时,说不定也要用到这样的方法哦!

  师:秋天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再去找找,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如果你有什么发现,记得要告诉大家。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的教案04-12

(精选)大班教案08-27

[精选]大班教案09-07

大班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教案(精选)08-28

大班教案01-16

大班教案01-17

大班教案01-17

大班教案01-18

大班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