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幼儿园教案

时间:2024-03-07 07:18:05 教案 我要投稿

声音幼儿园教案2篇[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音幼儿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音幼儿园教案2篇[优选]

声音幼儿园教案1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目标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学习重点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学习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具与媒体视频资料,音叉,教学程序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

  2、要有传声介质;

  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

  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

  感到气球振动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做实验,加以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

  复习巩固

  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实验

  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小,该实验不易操作,通过录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上的双耳效应则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人耳的结构

  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四、双耳效应

  课后反思

  1、这节课内容少,要多通过增加些学生的亲身活动,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声音幼儿园教案2

  课题: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幼儿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幼儿园教案01-16

罐子的声音幼儿园教案04-01

幼儿园《好听的声音》教案04-20

幼儿园教案:倾听夏天的声音09-28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声音01-25

我会制造声音幼儿园教案01-09

《声音》教案05-02

《声音》教案09-14

幼儿园小班综合教案:好听的声音09-29

《罐子声音》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