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4 08:55: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②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③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动物夸尾巴》的故事、小品或小快板等,内容为动物尾巴的特点、功能等,准备上课表演。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

  由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兔子、矫健的燕子、威严的老虎等。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可与班内同学一起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设计说明】此为全课的引子,能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给予配音表演,引入新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初涉新课

  看图说话,本文有一幅生动而有趣的图画——长了尾巴的人类。课前可将此图加工复制成放大的彩色图画,课堂上展示此图,会吸引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看到的有趣的地方说出来。

  【设计说明】此环节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进入新课,符合学生心理,易于调动积极性,而且也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在学生赏图说画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也激起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愿望。

  (四)细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前面看图说话的内容,归纳作者想像的人类尾巴的作用与功能。(可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可让各小组将提纲写在胶片或玻璃板上,准备通过投影与其他组交流)

  【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引导学生对文章3、4两段认真细读。进而归纳要点,整理提纲。此过程既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又锻炼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特点。(做得好的组应给予鼓励)

  提纲如下:(供参考)

  (1)表情达意(表示歉意、赞同、友好、爱意等)。

  (2)保健作用(感知温度、丰富的穴位可治疑难病症)。

  (3)带来操作之便。

  2.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怎么会想到让人类长一条尾巴呢?

  (可从文章第一自然段找答案,归纳出是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可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发明者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可让学生发言,说说哪些发明创造是受到了生活中的什么启发。如,飞机的发明,锯子的发明等)

  (五)课堂讨论

  1.各抒己见

  作者在想像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愿意长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设计说明】课文最后把人类贫困、短寿、行动不便等归罪于没有尾巴,认为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并希望世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此结论尽管是作者的一个美好心愿,但事实上有好多人并不认同。安排此活动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赞同者,必然会将课内有关尾巴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依据,并结合生活实际作更广阔的想像;不赞同者显然与课文作者的观点相悖,欲使之树立,不得不充分展开想像,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此活动引导得好,将会形成课堂高潮,出现彼此相争的热烈场面。此情此景,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无疑是最好的契机。

  附:本环节也可以辩论的形式出现,论题可拟为:(1)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2)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辩论要求较高,需广泛的搜集资料,作大量的准备。因此可放在第二课时专题举行)

  2.奇思妙想

  口头作文,以“假如……”为题展开想像,提出新奇的见解,学生活动,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同学在班内讲。

  【设计说明】“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个设想大胆而新奇,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动物园观赏动物时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超常的设想,不失为一位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学习本文作者,做生活的有心人,看到生活中的矛盾,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想像,以求解决矛盾,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假想的实现。因此,此活动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升华,在此学生的想象力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将“假如……”一题写成日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共同体验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写作目标:

  1. 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2. 发挥想象,把写的生动而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舒缓的音乐

  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想象,重点掌握文中的奇思妙想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这些都充满了作者的奇妙的想象。其实,不仅是课文中学过的这些,我们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请同学们回忆这些作品,选择一篇,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过的,说说它们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2. 导写:

  1)学生自由发言,品析想象的精妙之处。

  2)学习知识短文《想象》。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所读作品及平时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怎样产生的?

  ——运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的产生:夸张、综合、拟人化等等方法。

  3. 引导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倾听,并把听到的音乐想象成一幅画面。

  写作

  一、教学目标

  1、写作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 《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篇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篇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写作知识讲解,写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写作知识,概括成两点:

  综合实践活动1

  [设计思路]

  1。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

  2。 本次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究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

  [活动主题]

  主题: 我爱文学

  相关话题:①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② XX作品给我带来的

  [活动形式]

  小组、班级交流、评价

  [活动过程]

  1。 材料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从规定的两个话题中择取你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一个话题;再反复阅读、揣摩该作品。最后写出发言提纲,或者较为详细的讲话稿。

  2。 小组交流、评价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交流前师生商定评价标准,如发言是否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交流发言完毕,每组推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班级交流前,被推选出的代表要对发言稿进行认真的.修改,组内同学要积极帮助出谋划策。

  3。 班级交流、评价

  ①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规定交流次序,确定活动评委。

  ②各小组代表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第五单元)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后,你一定会更加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如今正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创新。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一、会前准备

  1.从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查阅,或到相关的科研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小制作的同学,可将有关的成果或设想用恰当的语言写成书面介绍。

  3.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参阅报刊上的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4.利用班级黑板报书写会标,分工模拟会议主持人、专家、发布人、记者或其他听众。

  二、活动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人到发布会展示。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

  2.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记者、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3.“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辅助活动

  1.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

  有感而发

  教学目标:围绕自己日常生活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心里话

  重点难点:1、说自己想说的话

  2、语句通顺,层次分明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目标

  1、 导入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说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即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相反地,对于陌生的人和事,说起来往往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勉强为之,磕磕绊绊,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甚至“咬断笔头,开不了头”“刚开了头,言语不周”,这样的必然内容空洞苍白,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味同嚼蜡。

  怎么办?作文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 这,就是第一次“见面文” 的要求。

  2、 目标

  说自己想说的话

  明确:(1)说心里话,恰当选材

  (2)文通字顺,层次分明

  二、 习作启发

  1、 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从而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

  2、 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突破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3、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蓝

  山山大山高家乡美

  平平平原宽

  青青草原大爱家乡

  京京城市美

  课后反思:本想根据课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点,给孩子来个先习得方法,再来个举一反三的,可是有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想让他们自主学习,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总是不自觉得又将孩子们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学,要耐心啊,语文老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2、 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3、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 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 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3、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2、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3、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一、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3、 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2、 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二、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1、)散曲知识介绍(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 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3、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了解相关知识,作好记录。2、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

  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3、 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教学探讨与反思

  [ 内 容 结 束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最黑时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勇敢战斗,执着前行和精神。

  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 作业: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

  四、汇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8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1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