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体会桓景的勇敢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rǔ)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介绍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wēn)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句导读:“忽然”一词表明瘟魔的出现非常突然。“很多村庄”“死了不少人”说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桓景病好后,决定进山学艺的目的。]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bài)师学艺。
段导读:桓景想除掉瘟魔,决定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句导读:“一路……一路……”体现了所行路线既陌生又遥远。“翻过……蹚过……磨破……”体现了桓景途中经历艰辛。][④“终于”说明了什么?]费长房和蔼(ǎi)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xiánɡ]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⑤“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 yú)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句导读:师父算出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便赐给桓景制胜的法宝,并传授打败瘟魔的妙计,让桓景回乡斩妖除魔。]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hè),让桓景骑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段导读:桓景学成本领,回家除魔。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 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段导读:瘟魔出来那天,桓景按师傅的方法做了。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⑦通过对瘟魔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⑧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sōu)地掷(zhì)出宝剑,哧(chī)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句导读:这几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桓景勇斗瘟魔的图画。“直冲”一词表现了桓景的英勇;“对准”表现了桓景把握良机,机智聪明。瘟魔“转身就逃”从侧面反映了桓景的`勇敢善战。] [⑨桓景奋勇除魔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段导读:桓景杀死了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老百姓纪念桓景的原因。由于桓景除掉了瘟魔,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因此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⑩“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 为什么要举行这些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茱萸的图片。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同学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自学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同学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考虑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和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和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考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同学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同学质疑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同学质疑
考虑: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同学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同学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干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示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同学说出学会了生字、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考虑: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同学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先引导同学概括出这一节给我们的感觉是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然后引导同学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响亮。教师引导同学从以下重点词句中去理解。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 (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叠叠)
(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
(在理解到“叠叠”和“阵阵”这两个重点词语时,播放瀑布落下进的声音的录音,协助同学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声音,并让同学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3.指导朗读
(1)复合投影片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教师范读。
(3)同学练习读。
(4)揭去复合投影片中的朗读提示
5.同学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
(三)总结学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小节的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过渡:听着瀑布的声音,我们随着诗人转过山路瀑布就出现在了眼前。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依照刚才学习自学第二、三小节。
(四)自学二、三小节
1.让同学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投影为学困生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2)默读两小节,考虑: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干表示出瀑布的特点?
(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同学自学,遇到困难可以在组内讨论。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同学中间去讨论。
3.同学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同学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同学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运用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协助同学理解,没条件的可以用投影。)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板书:一道白银)
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
(引导同学从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去理解。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②“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继续运用计算机软件)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
③“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计算机软件协助理解) (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师重点指导:读这句话时,如烟,如雾,如尘之间停顿时间可略长些,声音轻而缓慢,更能够体现出作者此时看得入迷的心情。
说明:同学理解到哪,教师就随着同学指导到哪并且理解到哪,同学就在已有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师指导。
(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4)引导同学说出这几个打比如的句子写得非常好。在学习第一节的基础上,同学回答出这样写更加形象,具体,使瀑布的样子更雄伟,美丽。
(5)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第二、三小节瀑布的样子不一样呢?
(引导同学说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
(五)计算机软件播放整首诗。让同学边听,边看,边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六)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澎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轰鸣,似松涛欢吼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美丽的瀑布景象。在我们国家,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的变为实际。
(七)作业。
板书: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一道 白银 ]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如烟 如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美点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春酒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拉近师生关系进入,引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发现美
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
1、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
2、交流,穿插朗读、引导。
3、介绍琦君的经历。
三、表达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
1、出示: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并交流。
四、结束语
(出示教师读《春酒》后写下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说明:
简短交流,融洽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语境,培养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点难点。
以此为窗口了解琦君作品的内容特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的关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丰富积累。
提升理解,留下回味,以期“余音绕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⒈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⒉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⒊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此文转自淘。教。案网()。。“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 yàn (味浓) 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教学总结】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作业:
针对学生当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参照课文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时评。
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反对作弊”,
然后具体分析:“作弊的表现、危害、实质”,
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克服作弊现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