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植物的“感情”》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材分析: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 “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联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 “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中列举的几种植物,学生比较熟悉,所以,从生活中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阅读课文,了解植物的“感情”,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掌握12个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植物间复杂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的习惯。
教师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学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人说“草木无情”,可题目却说有感情,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植物间有怎样的感情?
(2)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情?
(3)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
2、教师导入新课:是呀,太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答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兴趣】
二、自主合作 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正音。教师强调“供”“丁”“竟”是后鼻音,“促”“速”是平舌音。
(2)教师再出示这些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充分的走进文本,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 增长知识
1、教师: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植物间的感情呢?它们间的感情如何?(学生反馈,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来)
含羞草怕羞;
向日葵爱太阳;
西红柿爱音乐……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1)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2)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会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教师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因。
6、教师小结:植物有“感情”是它们求生的一种本能。
【尊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答】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它有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观察、去发现。行动起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2、出一份以植物的“感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8植物的“感情”
仔细观察
“草木无情” 有感情(生存本能)
课后检测
1、我会读。
乐曲 促使 迅速 供给 棉花 讨厌
窒息 货轮 羞答答 西红柿 丁香花 勿忘我
萎靡不振 和睦相处 势不两立 新陈代谢
2、比一比组词。
促( )迅( )委( )供( )
捉( )讯( )秀( )拱( )
棉( )讨( )勿( )货( )
绵( )付( )匆( )贷( )
资料库:
根瘤 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突起。这是由于土壤中的根瘤菌侵入根部皮层细胞中所致。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
含羞草 草本植物,有毛和刺,叶子富有感应性,触动时小叶折合,叶柄下垂。夏秋开花,淡红色。
勿忘我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十分柔弱。初夏开花,浅蓝色。
课外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的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子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语文教案 篇2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实验一小胡敏
评改: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周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4.提出不懂的问题。
[评:先感悟,后概括,再质疑,环环相扣,遵循了语文学习的原则,弘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评:由文本产生联想,思维是想象的翅膀,只有读懂读透,理解到了,才能根据文字展开合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自由说)
4.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5.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会在葬礼上演讲什么?请生准备,进行现场演讲。
[评: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6.由此你想到什么?
7.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课堂作业
谈谈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为什么举行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让生在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遵循了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音、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重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衣襟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二)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二、体会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三、学习文章写景、议论、说理、引论融洽一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认识“钓胜于鱼”的深刻道理为重点。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结合旁批自读,配以自读练习,教师提示、点拨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提示自读要点:
1.正确理解“钓胜于鱼”的含义。
2.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3.体会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方法。
二、学生自读,并完成作业。
1.解释词语
(1)蹒跚 (2)悠然 (3)静溢 (4)澄碧
(5)流连忘返 (6)薪俸 (7)缘木求鱼
2.作者为什么选“钓胜于鱼”为题?
——目的在于从这一点引申出一个人生哲理来,钓不在鱼原就充满着引人深思的情趣,加上作者的`构思,恰当地引例,让人折服,以其为题,更加显得生动,更加富有哲理性。
3.文中不少地方重笔描写景物,这和“钓胜于鱼”有什么联系?“钓胜于鱼”的含义是什么?
——钓本意在于鱼,作者却超乎寻常地引用老者的话并概括为“钓胜于鱼”,含义在:钓,为自然之美所迷恋,在美丽迷人的景色之下垂钓,享受的是钓,而不是鱼,为下文引申出人生哲理打下了基础。
4.文章从“钓胜于鱼”引申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人的享受在于追求,不在于索取。
5.从文中摘录写景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三、检查、交流自读作业。
四、教师:
是一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重在说明事理,作者就一位老教授的话“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说起,或写景,或引例,或对话,引出议论,引人思考。
课文立意新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五、课堂练习:
是一说理性散文,但文中也不乏写景妙句,以及引例。试划出写景和引例部分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体会作品的特色。
2.预习《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