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4-02-10 07:18: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半山居雾若带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居十日

  D、居庙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越长城之限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时月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自京师乘风雪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道少半,越中岭

  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尽:全

  8、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9、生石罅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极天云一线异色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初极狭,裁通人

  D、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南极潇湘

  F、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回视日观以西峰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余始循以入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