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9 08:11: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畅地朗读。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教学难点 :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并开展成语接龙(带狼的成语)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引出课文《狼》。

  (二)朗读并熟悉课文

  1、听范读,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仿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关键字词句考察

  (三)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逐步引导疏通文意,明确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四) 讨论赏析

  1、本文是人与狼之间的较量,人与狼谁更聪明呢?

  请用:我认为 更聪明,是因为 。 的句式来回答。

  2、 小组活动:文中有两个形象,请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表演一段情节。(注意行动和心理)

  3、根据同学的表演,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4、 面对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思维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现在阅读我们共同查找的相关资料,看看其他作者眼中的狼。

  2、通过阅读材料以及课外的知识积累,说说现在你眼中的狼。

  (六)作业 布置

  1、 以狼的角度用白话文改写本文。

  2、 字词句巩固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自己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吵闹声音,体会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2.寻找校园里的噪声,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3.感受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

  教学重点

  1.通过回顾自己校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吵闹声音,体会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2.寻找校园里的噪声,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教学难点

  感受公共场所安静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1.聆听体会

  (1)拉铃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教室吵闹的`声音】

  这样的教室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我们班级里有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说一说我们班级里让你讨厌的声音

  学生回答之后,师【播放校园里同学们尖叫的声音】:下课啦,校园里的声音可真大呀!

  老师在讲课,还伴随着什么声音?【播放其他小朋友讲话的声音】

  你们还听见过校园里哪些吵闹的声音?

  2.讨论探究

  (1)对比,师:小朋友们,我播放的这些声音,好多都是你们自己的声音,好多都来自教室哟。

  【视频播放:安静的教室、有序音量合适的讨论场景】你喜欢哪一种环境?小组里讨论讨论

  (2)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要求:小组长负责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每个小朋友用小组成员听得见的声音发言即可;说出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说出这些嘈杂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各小组准备好上台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组全班交流

  怎样使全班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能听清楚呢?学生回答后,师展示学生自己定的规则:全班小

  朋友在其他小组展示回答的时候都不能发出声音。有不同意见必须举手,发言小组的同学请你补充才能起立回答。

  3.小结:通过前面的聆听声音,和刚才的讨论,小朋友们觉得我们在校园里说话声音应该怎么样?

  师:是啊,只有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小点儿声,才能让我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才能学得更好。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学生回答

  四人小组讨论

  生回答

  创设情景,诱发感情。

  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时候怎样做才能将噪声降到最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感受如何做到“小点儿声”

  合作探究

  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点儿声?怎样才能做到小点儿声呢?老师想聘请小朋友们当小小“调音师”,看看谁有好办法把我们自己的声音根据环境需要调一调? 学生发挥想象寻找更多更好得方法。 让学生初步感知公共场所要小声不影响他人

  交流展示 指名小朋友回答:图书室(不说话,轻步走);课堂上(说话要举手);老师讲课、同学发扬

  (不抢话,仔细听)等 小组代表展示 学会控制在校园里的说话声音

  评价补偿

  1、学生评价

  2、小结

  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噪声还会影响健康。让我们都来做文明学生。

  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组代表评价 加深印象,内化

  拓展延神

  小朋友,今天的课结束后,在课间、在走廊你能做到小点儿声吗?让我们一首歌曲中结束今天得课吧。[播放歌曲] 听歌,升华 引导践行

  板书设计

  12.我们小点儿声

  声音太大影响他人

  噪声影响健康

  做文明小学生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

  5、围绕合作这个主题,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听到选这熟悉的声音,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带有钅、衤、疒旁的三组字)

  钅 钢 铜 铁 钉

  衤 被 裙 裤 袄

  疒 病 疼 痛 疯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在字的前面点击偏旁)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12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的12个字与钅、衤、疒字的关系。)?

  (第一行都有钅字旁,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第二行字都有衤字旁,衣字旁与服装、被子等有关;第三行字都有疒字旁与疾病有关)

  4、小组读、指名读、互读、再脱掉拼音读。

  5、你还知道哪些钅、衤、疒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 拓展:找一找钅、衤、疒旁的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字的意思有关。

  三、我会填?

  1、出示课件(不带词语)

  一只( ) 一个( ) 一把( )

  一块( ) 一条( ) 一盘( )

  2、 你能根据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吗?(小组内练习后推荐一人讲

  给大家听)

  3、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

  5、拓展:

  五颗( ) 一座( ) 一本( )

  一幅( ) 一架( ) 一间( )

  四、我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填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我会读。)?出示课件图片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

  书桌 板凳 椅子 棉被 运动裤

  本领 习惯 宣布 称赞 议论纷纷

  自信 容易 粗糙 疲劳 吞吞吐吐

  学生自己读一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让学生说说吞吞吐吐(AABB)形式的词语。

  五、读读背背

  《走山路》是一首有趣的绕口令形式的儿歌,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

  1、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儿歌:走山路。(出示课件、配音)

  2、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配乐朗读)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

  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看课件:小猪、小鹿和小兔为了什么事急坏了?

  6、老师指着课件让学生自由发言。

  7、指导背诵(四人小组合作、开火车)

  8、齐背儿歌。(配乐)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合 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与别人合作做成过事情,选一件讲给同学听。听的人可以插话,可以提问题。再评一评哪件事做得好,谁讲得清楚、明白。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合作的图片。

  2、指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图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3、板书课题《合作》

  4、师讲合作做成的故事

  5、小组内每人讲与别人合作做成的事,然后小组派代表在班里讲。听的`人可以插话,可以提问题。(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6、再评一评哪件事做得好,谁讲得清楚、明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而且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希望每个人多关心身边的小事,做合格的小公民!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展示自己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谚语等。这一项活动要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展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比比谁说的谚语多,比比哪组搜集的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多;同学之间进行词语本交流,合作制作词语卡片,互赠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下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放歌曲《母鸭带小鸭》,学生做动作

  1、 导语:同学们,我是谁啊?今天老师变成了鸭妈妈,你们就变成鸭宝宝

  了。(把准备好的贴图贴起来,每人一个。)

  2、 向学生介绍有关鸭子的科普知识,让学生知道鸭子扁平的身体,蹼、都

  是适应水中生活的。

  师:小鸭子们,你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什么本事了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的鸭宝宝们真棒啊!你们还有只鸭弟弟要出生了!

  3、 出示一个刚刚出壳的小鸭子,再出示课文插图,伴着着音乐老师讲

  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鸭妈妈的孩子出世了。他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啊!有花、有草、还有小溪,太美了。小鸭子高兴的“嘎嘎”的叫。他看到清清的`小溪会想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4、 师:这只小鸭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十四课,小声地读课文,把小鸭子说的话画出来。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谁找到小鸭子的话了? 指名读。

  师:原来这只小鸭子想去游泳啊,你们想不想去游泳呢?让我们把小鸭子很想去游泳的心情读出来。(重点指导读出恳求的语气,“您”的发音。)

  2、师:鸭妈妈听了小鸭子的话说什么呢? 生回答。

  师: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要是我啊,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去冒险呢!小鸭子们,你们喜欢哪只鸭妈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 师:说得真好,我真是受到教育了。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吧!

  4、 师:大家读得真好,要是一边读一边表演就更好了,对吗?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表演,我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就请哪一组的同学带上老师这里漂亮的头饰上台表演。

  5、 小组自由表演

  6、 汇报表演。

  7、 师:表演得真好,奖给你一条小鱼吃。

  8、 师:小鸭子们,你们不仅就学会了本领,还懂得了很多知识,现在啊,又有一个小动物遇到难题了,你们想不想帮助他呀?(出示小鹰的图片)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小鹰和鹰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各小组带着问题表演读或者合作读。(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1、小鹰怎样对妈妈说什么?2、妈妈怎么回答?3、最后 小鹰怎么样呢?4、小鹰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2、汇报。

  3、总结:鸭妈妈对小鸭子说什么?请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游。鹰妈妈说什么呢?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看。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怎么样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谁说一说你自己学会了什么呢?(学生手拿自己的照片,当小明星,说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四)、 指导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表演:回家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家长看。

  2、画画。可以画小鸭子、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3、做做。回去自己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经验。

  六、板书设计:鸭妈妈对小鸭子说什么?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3.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对妈妈的情感。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雨中情境的课件,学生相互交流,说出图上的情境。

  2、再播放课件(下雨了,校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很多家长都纷纷接走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没人来接,独自一人奔跑在雨中)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当你看到这种情境,有何感受?(学生谈想法)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自立能力强,而且很勇敢的小伙伴,你们想不想认识他?(生答)

  3、板书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

  齐读课题, 认读“伞”字,老师拿出雨伞,说一说与实物的异同?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录音唤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再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自主识字

  1.对照字表圈画生字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5.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来?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3. 小结:丁丁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展示:

  “伞”的笔顺。

  “变”下面是“又”,不是反文。

  “奔”要注意下面部分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描字。

  3.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应用媒体资源学习生字,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课件《小雨沙沙》师生边舞边唱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营造了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通读课文,感悟语言

  1、出示课件,听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什么?

  3、课件出示小雨情境:

  (1)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谁先读第一句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

  (2)怎样才叫“慢悠悠地走回家。”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3)朗读第二句话“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小雨会说话吗?

  (4)同桌讨论这一小节诗歌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轻柔、喜爱)

  4.课件出示大雨情境:

  (1)下大雨时,丁丁又是怎么样回家的呢?

  (2)自由读第二小节。

  (3)安排5、6个同学来表演“伞群”,安排一个同学表演“机灵的小鹿”。

  (4)机灵的小鹿,多么快乐!谁再读一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教学时,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又分别用了“小雨中”和”“大雨中”两个视频场景来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5.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不让妈妈送伞来呢?

  (1)全班默读第三节诗

  (2)质疑:A.你的爱指的是什么爱?

  B.什么是“小糖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形为像“小糖人”的行为?

  (3)不想做“小糖人”的同学齐读这一句话。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愉快地获取知识。〕

  6.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情境渲染气氛,书声朗朗,再造意境,使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得以升华。〕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例: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布置作业:

  准备班会:《妈妈,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总结】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二年级上册“自立”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中的一首小诗。诗中两个地方的“喜欢”,都流露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而愿在风雨中历练,逐步自立的心愿。这首小诗语句清新、活泼、自然,充满了儿童情趣,小诗的题目《妈妈,不要送伞来》,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小诗,并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领悟。

  一、在“谈话导入,激发思考”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问学生:“沙、沙、沙,下雨了,同学们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打着花雨伞回家去。可是有位叫“冬冬”的小朋友没拿雨伞,也不希望妈妈送雨伞,她说‘妈妈,不要送伞来’(板书课题),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孩子,依赖性强,大多又娇气,下雨不用家长送伞这是他们一时很难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

  二、在“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中,我同样引入了“冬冬”这个人物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一听,冬冬都说了些什么,”(老师范读课文), “喜欢冬冬的文章吗?读冬冬的文章,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生字、读文章。“(学生自读课文)“冬冬要考考你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谁有胆量接受考验?”(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这样,通过“冬冬”这个人物的引入,让“冬冬”进入学生心灵,让“冬冬”与学生对话,让“冬冬”引出学生的思考,让“冬冬”与学生一起“勇敢、欢快”。

  三、 在“疑中导读,体会感悟 ”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自由提问。孩子们逐渐能提出较完整的问题,如:“慢悠悠”是什么意思? “小糖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妈妈,不要送伞来”等等。其中,“小糖人是指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较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孩子们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像‘小糖人’的行为?‘小糖人’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理解?”如此设计,有条理,有坡度,学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而“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则采用男女生互读互相评议的方法,来理解“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

  学完了这篇富有启迪的小诗后,为了把学生进一步引入生活,使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成为能力和习惯。课后我特别布置这样的作业:“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同学们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回家后,把你的心理话说给妈妈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不是“小糖人”,是一个勇敢、欢快、自立、自强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