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4-01-25 08:29:1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实用的小班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实用的小班教案5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色彩的美丽。

  2、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颜色,启发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色彩。

  3、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口语能力。

  4、理解散文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太阳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讨论:

  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二、逐页看图讲述:"太阳的颜色"。

  ⒈强化故事中描述颜色的词。

  ⒉插问:小动物们说了这么多,你们说说太阳该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⒊鼓励幼儿尝试记忆太阳的七种颜色。

  三、完整讲述故事:

  ⒈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讲。

  ⒉帮助强化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等词。

  ⒊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你们平时还在哪里见过太阳的.颜色?

  四、延伸活动:

  ⒈户外活动时,请幼儿到花园里找一找太阳的七种颜色,看看能找到几种?

  ⒉回家后让幼儿继续找太阳的颜色。

  【附散文诗:太阳的颜色】

  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照在叶子上绿油油的。"蝴蝶说:"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青蛙说:"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鱼儿说:"太阳是蓝色的,照在稻穗上蓝湛湛的。"小兔想:"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大家的说法可都不一样啊!"大雨过后,天上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彩虹姐姐笑嘻嘻地说:"你们数数我的裙子,就知道太阳的颜色 啦!""红、橙、黄、绿、青、蓝、紫。"小动物们数一数,大家都知道了:"哦!太阳有七种颜色。"

  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教育对象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父母知识水平偏低,接受的是保姆式的教育,但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对周围事物很感兴趣,可自制力较差。幼儿不善于观察,需成人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幼儿的逻辑能力较差,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家园栏”,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真正做到家园共育。让“指南”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学以致用。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1~5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1、有5盆花的图片,15只蝴蝶图片。

  2、幼儿人手一盆花,若干蝴蝶。

  3、有1~5手口一致的点数经验。

  活动重难点:

  会对照相应的数量进行花与蝴蝶的匹配。

  活动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盆花的数量

  (1)提问:在花园里有几盆花儿?我们一起来数数

  (2)提问:你发现这些花儿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自由阐述)

  (3)请个别幼儿上前选择一盆自己最喜欢的花儿进行表述。师:"这里有这么多盆花,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喜欢哪盆花?有几朵花?"(鼓励幼儿伸出手指点一点)

  2、学习按1-5小花儿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蝴蝶。

  (1)师:"花园里的花儿真漂亮,看谁来了?(出示小蝴蝶),小蝴蝶来找小花做朋友,一只蝴蝶找到了一朵小花(示范摆放一只蝴蝶)。这盆花有两朵小花,会有几只蝴蝶飞过来呢?(老师根据幼儿说的摆放并进行集体点数小花和蝴蝶)。"教师引导幼儿学说"两只蝴蝶找两朵小花做朋友。"

  (2)请个别幼儿给另外三盆花儿匹配相应数量的蝴蝶,师:那三朵小花会有几只蝴蝶飞过来呢?请一个幼儿上来摆放,并点数蝴蝶和小花,其余幼儿评价是否正确。(第四盆和第五盆花一一请幼儿上来摆放蝴蝶并点数。

  3、游戏:蝴蝶找花。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帮老师的蝴蝶找到了花朵,那现在请小朋友给你自己的小蝴蝶找花朵吧"请幼儿先数数花盆里有几朵花,再配上相应数量的蝴蝶。

  (2)小结,请小朋友一起来说说蝴蝶找花的事情。

  教学反思:

  谈小班数学《蝴蝶找花》教学后的几点思考小班数学活动《蝴蝶找花》是基于主题"春天真美丽"下的一节活动,执教过后,及时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目标要吃透对于小班数学《蝴蝶找花》这节活动,目标中很明确地提出"能按1~8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在数学关系中属于"量与量的对应"。然而,教材上的"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很容易理解为 "一一对应",所以刚开始一直很纠结,"一一对应"与"量与量的对应"应该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

  与老师们的对话:

  意见一:一般会混淆,因为操作的规则是'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孩子也是一只蝴蝶一朵花这样送的。

  意见二:不用让他们一个一个送,让孩子们数好几朵花后找出相应数量的蝴蝶一起送过去,这样就能避免与"一一对应"概念的混淆了。

  寻找"理论"的支撑:

  《纲要》中提出"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确定两组物体的''多'与'少'以及'等量'的关系。"所以,孩子在进行等量的匹配时,更多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所以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后再来感知量与量的对应是有必要的。

  2、自主要适宜在设计教学时,总想能突破传统的"集体学习--幼儿操作"模式去组织,让幼儿学得更自主。思前想后,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经验,语言表述的经验,规则的内化经验等等都尚不成熟,所以如何体现孩子的学习自主,调动孩子的经验,体现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的作用等等,都决定这节活动的设计。"自主要看需要"我还是相信了这样一句话,所以在活动中,"先自主探索后集体学习"这样的环节还是没太敢尝试,只在第一环节中,引导幼儿"你喜欢哪盆花,它有几朵?""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那两朵花会有几只蝴蝶飞过去?"这样的问题,调动孩子对点数的经验,激发量与量匹配的兴趣。事实上,教学效果来说,活动还是控制成分多一些,生生互动不够充分。

  3、品质要关注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反复运用"伸出你的食指"进行"手口一致"点数的方法去验证目测的结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一起来说说蝴蝶找花的事情"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结果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虽然这并不作为这节活动的目标之一,但有助于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4、生活中迁移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节活动中,取小班主题"春天真美丽"中"蝴蝶找花"的情境贯穿始终,孩子的兴趣也较浓厚。活动过后仔细思考,"量与量的对应"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可以运用的情境?如在用餐时,一组有几位幼儿,需要几把调羹;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量发放相同量的学具等等都可以进一步强化、运用,加深印象,那样我们的数学才真正为生活服务。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们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理解了狮子的表情变化,包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达的热情不高,与设想的表现以及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很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调整后,在这个环节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狮子,心里感觉怎样”,效果也不十分明显。)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由于材料十分吸引孩子们,大家在操作环节比较投入,但请孩子们讲时,大家都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简单呈现,但讲时也没有更多的热烈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略有改编)

  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着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由《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带来的反思

  邓老师:

  您好。看了您的教学案例,活动中有思想有层次的引导式问题,勇于质疑并挑战自我的反思性问题,使这篇案例充满了创新、质疑、探索的精神气质。和您一样,初接触这一案例时,我除了感到童话故事文本的文学性稍差以外,也对孩子们对大狮子的情绪变化不感兴趣颇感疑惑。是您在反思中质疑的“难道是描写心理活动的绘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欣赏”,提醒我去查阅有关幼儿情绪认知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从解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学习特点入手来思考与探讨这一问题。

  让我们针对您所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循着分析幼儿、分析文本素材的思路,来反思这一教学案例。

  一、“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幼儿应具备的情绪认知水平与社会认知经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这一故事的欣赏要点。我们知道,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其有趣的情节、紧扣主题的清晰线索、文学戏剧冲突点的设置以及为此而做的巧妙铺垫,来吸引并打动读者的。《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也是这样。这一故事的戏剧冲突点是“惊讶”,因此您将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故事的欣赏要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幼儿与大狮子产生“惊讶”共鸣的话,就能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但无论是面对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还是主动反思后的调整,幼儿一直不“惊讶”,也就无法沉浸到故事所营造的特有的情感氛围中。

  “惊讶”,也就是心理学所指的“惊奇”这一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惊奇情绪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情绪,这里的“信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境的主观看法或认知评价,是理解客观事实和人类行为的中心。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想法”、“看法”等。当事物或情境表现出与人们原先的“以为”、“认为”反差过大时,“惊奇”才会产生。研究证明,4~5岁儿童才逐渐理解“惊奇”这一情绪状态,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及共鸣离不开自身的愿望与信念,而且幼儿虽然能够正确说出他人所持有的信念,却较难根据这一信念正确推测他人的愿望(想要还是不想要)。

  结合故事情节,大狮子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新发型感到“惊讶”呢?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出自己认为什么样的发型好看,但通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以及后来大狮子看到全体小动物都梳了辫子后释然的情绪,我们可以读出“他”对“难看”发型的看法(信念):第一是大家比较少采用的“特别”(各色)发型,第二是男生梳了女生的发型。于是“他”开始时不想要这样的发型,尽管众多小动物当时就告诉“他”大辫子“多可爱啊”。但当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发型不再“特别”、“各色”时,“他”也就不再纠结于“男”、“女”,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新发型。

  按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中班4~5岁幼儿对理解大狮子的这一信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还处于以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推断他人的阶段。对于发型、衣着,他们会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情感、想要和不想要的愿望,却并无性别成见以及让“会不会各色”这类的想法来束缚他们自由自在的思维与心灵,而且当今社会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态度是十分宽容和开放的,幼儿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发型的明确的男、女界限,以及“标新立异是难为情的”这一类几乎是二三十年前的社会观念。因此他们难以由己推人地理解大狮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倒可能有点儿迷惑于狮子的“大惊小怪”。

  让我们循着教师的提问,层层递进地分析幼儿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进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引导幼儿对改变发型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明显可以理解到这些情绪变化”(其实这里的“理解到”更准确地说似乎应该是“识别到”,即幼儿只是进行了情绪判断与识别)。但对于“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一真正指向个体信念的提问,幼儿则是“表达的热情不高”、“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说明幼儿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故事中基于大狮子信念的看法。即使后来教师使用移情的方法再提出“如果你是大狮子,心里感觉怎样”,他们仍然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狮子认为“标新立异、男扮女装是难看”的想法。于是幼儿无法和大狮子一样“惊讶”,无法感悟由“惊讶”而营造的故事意境与效果,教师期待的“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没有出现,孩子们复述故事时更是“简单呈现”、“没有更热烈的气氛”、“显得比较闷”。这些表现证明了“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

  二、“你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一段?”——该班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的特点

  这一提问体现了鼓励幼儿个性化、自由欣赏故事的理念,孩子们的回答也为我们分析他们喜欢的故事类型提供了依据。他们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最后大家都梳辫子”。可见,幼儿喜欢的故事显著呈现着对话重复与有趣、动作性强、大家都一样以及互相帮助等状态描述的特点。而教师作为第一目标提出“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在故事文本中只以一个比较抽象的“吓了一跳”来交待作为戏剧冲突点的'“惊讶”,这怎么可能使“惊讶”产生异峰突起的文学效果,从而鼓动起孩子们的欣赏热情与兴趣呢?对比来看,故事中以“捂着脑袋,逃出门去”、“躲进”、“藏起来”等相对生动的动作描写了大狮子的“害羞”,就使孩子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见,能打动幼儿、让幼儿浸润其间的文学作品,必须充分运用有趣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能打动孩子的状态描写这些文学手段,来巧妙地编织线索、铺垫情节并揭晓结局。

  其实,教师对幼儿的故事欣赏特点与经验是心里有数的。案例中,您虽然将“感受情绪”作为了故事的首要目标,但却在教学的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描画了大狮子的一路狂奔以及与小动物的对话,“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经过截图、特技处理的动态PPT,将故事里动物的对话提前做成录音音效”,果然孩子们对这一段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的故事部分基本都集中在这里。

  三、“描写心理活动的绘本不适合孩子欣赏?”——激发幼儿热情与主动参与的策略

  难道描写“惊奇”这一基于信念的情绪与心理状态的童话故事真的不适合幼儿欣赏吗?还记得一本名为《兔子先生去散步》的绘本吗?它通过兔子在散步路上遇到的重重险情,以“标志”为线索,以“看见标志——形成个性化解释(看法或者信念)——意想不到的结果反馈”的情节铺垫方式,以滑落、跌倒、掉进、逃出等构成戏剧冲突点,最终以“哥俩好”这一孩子们喜欢的“在一起”(大团圆)的状态为结局,生动描画了与“惊奇”相关的惊讶、惊恐、惊喜等一系列情绪。对于“标志”,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并不陌生,诸如交通标志、公共设施标志等,早已为孩子们初步形成“标志是便利人们生活、提醒人们小心的”这一信念打下了基础。曾有教师把这一绘本改编成童话故事,给中、大班的幼儿欣赏,孩子们完全被故事吸引,跟着兔子先生不安、疑虑、惊恐、惊喜,较好地体验了相应的情绪变化,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果把《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与《兔子先生去散步》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本案例中教学活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选择教学资源(故事文本)的失误。根据中班幼儿的欣赏特点,教师选择的童话故事应具有以下文学特征:

  语言表述,以生动有趣、充满机智、韵律感强、语音语调感强且重复较多的对话和大段的动作性叙事描述为主,描述场景时的语言要具有画面感、色彩感强的特征;

  叙事情节,三段对比式的叙事方式较多,带有循环重复的元素,属于开放式的重复,情节在角色的行动与结果的对比中推进,使读者被故事情节牵引而深入地对比;

  情感线索,较紧密地随故事结构展开,故事虽有悬念,但在幼儿可联想的心理空间内起伏,符合幼儿的心理承受力,还有的作品出现了心理活动描写;

  主题表达,以惩恶扬善的基本伦理、正义战胜的昂扬基调为主,具体分为表达朋友情义、爱的主题和想像的世界、聪明机智、诚实等。

  四、“你从哪里知道的?”——教育活动反思中对幼儿反应的具体描述

  这一提问本来是老师问孩子们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注意欣赏文学作品的细节、描画手段、氛围与意境。但这一案例还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表达与参与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质疑与反思。正是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具体记录,才使我们能从解读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入手,更加准确地锁定问题,正确归因并为找到解决策略提供有效路径。我在分析中不厌其烦地引用教师的原文,意在于此。

  这一案例也有让我们感到些许遗憾的地方,在很关键的第三步“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幼儿没有如教师期待的热烈讨论狮子的情绪变化,没有热情参与复述故事。这里教师应该呈现几条有代表性的幼儿的具体回答,以使我们能够循着孩子们的思想,进一步探讨、分析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狮子的“大惊小怪”的。

  当教师们把问向孩子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也用于反问自己时,我们将会更深透地理解并遵循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幼儿、研究领域学科与教学资源、研究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弹珠滚画的方式装饰衣服,能尝试选择不同的颜色。

  2、 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很多小物件出可以用来当作做画的工具。

  3、 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手指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弹珠若干 鞋盒(盒盖开了个小洞)35个,勺子35把,不同颜色的颜料,各种衣服画纸35张,“魔法盒”1个,防水罩衣(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1、 幼儿穿好罩衣后,组织幼儿安静入座(按组坐),谈话引出活动。

  师:小一班的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来我们把小手变出来挥一挥,HELLO,转过去跟我们的爸爸妈妈打打招呼HELLO!哇!看!今天咱们的爸爸妈妈美不美?那他们的衣服好不好看?

  2、 出示衣服画纸

  师:嗯,爸爸妈妈的衣服都非常好看,那看看都有哪些颜色呢?看看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件衣服,什么颜色的?

  3、 教师变出另一幅有装饰的衣服纸样,幼儿观察。

  师:嗯白色的,那小朋友们可得看清楚了,老师要将它放入我的“魔法盒”啦!(出示魔法盒,盒里早备好了染了颜色的弹珠)上下摇动盒子,力量由小变大。

  师: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猜猜看刚才白色的衣服会变成什么样的?来一起拍手唱我们的小咒语打开看一看。

  师:呀!衣服变成什么颜色啦?老师的“魔法盒”好神奇呀!来听一听猜猜看里面是什么?再请一位小朋友来用手摸一摸什么形状的,硬的还是软的,是什么呢?提问后出示盒子里的弹珠。

  教师总结:

  看,老师用盒子和弹珠就可以将白色的衣服变成彩色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4、 教师出示材料,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幼儿了解操作步骤 师:看看桌上有些什么?一一出示颜料盘、勺子、弹珠、画纸和盒子。 提问画纸应该放在哪里?

  猜猜弹珠应该先怎样?(教师示范用勺子将弹珠放入颜料盘里,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能将弹珠放入嘴里,不能将弹珠抛丢出去。)看!弹珠染上了颜料那现在要将弹珠放在哪里?

  师:好了,我们的“魔法盒”就这样完成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变!变!变!(教师示范时一边说变变变,一边摇动盒子) 打开盒子,展示作品

  5、 投放材料(鞋盒,勺子,每组红、黄、蓝三盘颜料盘,画纸)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装饰,引导幼儿看看不同颜色相遇时会怎样(巩固幼儿之前学过的知识)

  鼓励幼儿打开盒盖看看弹珠滚动的画面,提问幼儿怎样才能让衣服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颜色。

  6、 展示作品,师幼共同欣赏、点评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衣服,它的什么地方最好看。

  7、 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作品放入美工区晾晒,并将盒子、弹珠和画有裙子裤子的画纸投放到美工区。

小班教案 篇5

  1、愿意参加音乐活动,感受歌曲表现的欢乐的情绪。

  2、能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3、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愿意参加音乐活动,感受歌曲表现的欢乐的情绪。

  活动难点:能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活动准备:

  1、玩具小喇叭、娃娃、小狗、小汽车。

  2、音乐磁带《玩具进行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1) 出示玩具小喇叭、娃娃、小狗、小汽车。请他们向小朋友问好。

  二、基础部分

  1、玩玩具。

  1)引导幼儿说一说,玩一玩这些玩具。

  2) 引导幼儿模仿小娃娃吹喇叭、小狗开汽车等动作。

  3)教师将瓶子一一打开,把瓶盖和瓶身分开放置。

  2、欣赏歌曲。

  1)幼儿随音乐节奏分别模仿小娃娃吹喇叭、小狗开汽车等动作。

  2)鼓励幼儿创编各种动作。

  3、游戏:藏猫猫。

  1)用玩具小喇叭、娃娃、小狗、小汽车组织幼儿玩藏猫猫的游戏

  三、结束部分

  歌表演:《玩具进行曲》

  幼儿边唱歌曲,边表演,结束活动。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网鱼_小班其他教案07-05

(经典)小班教案08-29

【精选】小班教案09-10

[精选]小班教案08-23

(精选)小班教案08-18

小班教案【经典】08-19

(经典)小班教案08-20

(精选)小班教案08-21

小班教案【精选】07-25

小班教案[经典]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