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1 16:39:5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嘟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品读“潮来前”的“静”、潮来后的“静”的不同

  1、课文当中除了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还描写了什么?板书:潮来前 、潮来后

  2、课文哪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农历……等着,盼着。”

  3、江潮来的时候那么有气势,而江潮来前给我们什么感觉? 板书:静

  4、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的静。

  “平静的江面……”

  5、谁再来读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大家给点掌声。

  6、自主品读“潮去后”的“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潮来前的静,潮来时的壮观,潮退了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观了?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后问:你又从这体会到什么?

  好久才恢复了平静,足以证明在浪潮来的时侯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板书: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通过习作练习,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活页卡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板书: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上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找己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六、读一读

  1 自由读一读。

  2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

  3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1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2 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3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5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

  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下课时,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聆听鸟儿悠扬的鸣叫。)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

  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

  (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

  二、 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

  (一)、出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3、从哪些句子看出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

  4、“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将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三)、班级交流后,教师明确

  ①巢 瞅 雏 呷 垂蔓 眼睑 眸子 流泻 斑斑驳驳 ②生意葱茏②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

  按时添食加水;

  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③ 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 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出示探究问题:(出示幻灯片4)

  1、“信赖”的内涵上什么?

  (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

  (见参考书P272页)

  3、3、认为小珍珠鸟的哪些动作、神态最传神?

  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 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

  4、组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

  (此题较灵活,但应注意深入引导)

  四、 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 (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

  五、 发挥想象 产生新疑(出示幻灯片6)

  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

  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答案开放。

  六、 教师小结

  七、 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7)

  1、摘抄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语句。

  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