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3、情感: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江苏省淮安中学《荷塘月色》教案28,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课堂小练笔《雨中校园》
1、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美文选读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作文 花与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语文教案 篇3
四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1.能够独立完成是自学词的任务。
2.学习独立完成识字学词的任务。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利用背景资料帮助学习。
5.学习修改习作,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6.(认字183;写字214)×80%
7.背诵≧15(;段)×2
8.习作≥12次/学期
9.综合性活动≥4次/学期
复习要点:
一、积累与运用: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运用钢笔)
2.充分利用摘录笔记,从生字的音、形、义进行辨析,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五六年级的生字学习打下基础。
3.积累语言材料,正确地运用于表达中。
①分类积累。
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目及课文中的精彩、重要句段。
③结合单元主题词,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遵循“知——懂——会——熟”的过程)
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运用。
(如比喻句、反问句、祈使句)
②认识连绵词,理解语气词表达的情感。
③成语中的对应。
④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⑤理解同一字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阅读与理解:
方向:阅读即思维
1.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
读速度。
2.感受不同的文体样式。
①读文学作品,能通过分段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概括或复
述,要素完整。
②读信息类文章,能抓住关键词语、题目等获取重要信息。
3.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
4.理解课文题目,能抓住重点词语、动词理解课文。
5.能设身处地地阅读,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6.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7.对照阅读古文和译文,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三、习作:
1.引导学生本期习作及课堂练笔,根据学生习作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及想象的评改,做到文从字顺、内容具体、层次清楚,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2.习作修改标准:
①有根有据——真实;
②有情有意——有真情、有中心;
③有血有肉——内容充实具体;
④有声有色——语言生动(尽量做到)
错别字控制在2%以内
复习建议要点:
1.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复习。
2.在复习中,重方法的领悟,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重视金钥匙,课后思考题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4.以儿童的视野,设计复习活动。
5.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阅读资料,通过语文小报、自制的阅读卡、习作集等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语文教案 篇4
阅读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3、体会课文结构安排及内容表达的特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关键体会课文结构安排及内容表达的特点。
实物投影
21课一件运动衫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一件特别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读课文,抓住得、失、得几个字,画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3、课文故事结局是怎样?
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不仅结局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也许有许多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在异想不到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将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讨论,说说你们从这些地方想到了什么?再充分读的基础上讨论。
(2)、集体交流。学生自由交谈。抓住下列内容讨论
a、在我“喜欢那件运动衫后,对妈妈说那件运动衫及对上面印得蓝色大角麋鹿多棒,过一会儿,妈妈就给了我三元钱。”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位妈妈非常理解孩子、爱孩子。
b、没有料到这位售货员会底价买出那双鞋子,并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她一定是被小男孩的行动感染了,从中感受到她对老人怀着深深的同情,也是富有爱心的人。
c、小男孩喜欢运动衫,却放弃,用来换鞋。
三、教师小结。
四、观看插图,想象情景。
五、如果你是这个男孩你会说些什么?
1、交流,谈体会。
2、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57个,描摹和书写生字34个,积累词语59个。 2 能正确朗读本单元的课文6篇,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3 、能注意力集中听清别人的问题或发言;能记住并转述他人发言的大体内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做到意思清楚,语句连贯:说话时态度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4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1、太阳的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曦、枕、睫”,积累词组4个;正确书空 “睫”,按照学过的写字规律学写 “束、枕、空、盖”。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词语。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4。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组;正确书写五个生字,能区分 “睫、曦”两字的部首;
教学难点: 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 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照在万物上,它们都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太阳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样)。
2、 教师小结:是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充满了生
机!
3、 听写句子: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有了阳光的照耀,到处才显得
生机勃勃。(教师事先将“照耀”和“生机勃勃”出示在一旁) (1) 核对 (2) 请读、齐读
4、 让我们来听一听太阳想对我们说写什么呢? (1) 出示课题:1。太阳的话 (2) 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 在诗歌中,这些词语的音要特别注意读准:
金色的花束 香气 温暖 露水
睁开眼睛 撒满
(1) 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
(2) 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 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 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 出示: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 教师范读
(2) 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3) 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亲切、 热情、 急切
(4) 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出示:太阳( )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2、 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 出示: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 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 )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出示:我带着_____________,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A、指名练习说话 B、读四小节
c、师小结:太阳在热情的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
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 D、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五)、复习巩固。
1、 比较“束”“睫” “盖” “空” “枕”字与部首的关系,关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读生字卡片中词语。
2、春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春笋生长的动作词。 3、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4、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 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积累文中好词、好句、好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并说上几句话。 教具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 (1)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见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要求:句子完整,表意清楚。
3、揭示课题,齐读。(读准字音,尤其强调“笋”是平舌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1)指名读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读好句子。
2、师:作者那么喜欢竹山、竹林、竹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竹山”、“竹林”、“竹笋”,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找到相应的
句子,认真地读上几遍。
配套课件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美妙的意境。
2、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3、理解词:嘟哝、慈爱
活动准备:课件、乐器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幼儿扮小雨点
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小雨落下
二、谈话活动:
“在下雨的时候,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二、欣赏作品
1、配乐,教师完整讲述童话《听雨》
2、请幼儿说说听完后的感受
三、展示课件,理解作品(分段欣赏)
2、图一(小蝴蝶不高兴)理解词:嘟哝、慈爱
(1)“小花蝴蝶为什么不高兴?嘟哝是什么样子的?”(请幼儿嘟哝地说句话)
(2)“妈妈对小蝴蝶说了什么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慈爱这个词)
2、图二(森林)
“小花蝴蝶听见小雨唱的什么歌?(沙沙沙)它觉得这是小雨在干什?”(感受作品的拟人手法)
3、图三(铁皮屋)
(1)“这时小雨是怎么唱歌的.?”(丁丁丁)
(2)“为什么?好象小雨在干什么?”
4、图四(荷花)
“小雨唱的歌是什么样的?(吱吱吱)好象在干什么?”(幼儿用动作表现此句)
5、图五(敲玻璃窗)
“小雨在干什么?”“它是怎么唱歌的? ”(嗒嗒嗒)
6、感受作品最后一段
(1)“这句话里,有哪些词很美?”(将轻轻地、静静地这两个词去掉重念,让幼儿对比感受)
(3)找出句中的相反词(窗外
、屋里)
四、完整观看课件,欣赏童话
五、用乐器表现雨声,进一步感受作品
1、依次出现沙球、碰铃、响板等乐器,感受声音:“这是什么?它象小雨唱的什么歌?”
2、教师完整讲述,幼儿用乐器表现雨声
六、扩展对雨的想象
1、小组讨论:“小雨还会落在哪里?玩些什么呢?”
2、幼儿仿编句子“
七、绘画 画雨引导幼儿画下自己的想象“听雨”。
附童话《听雨》
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它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
蝴蝶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花蝴蝶,然后把它带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
妈妈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
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那是小雨在和森林的树叶在玩耍。
叮叮叮,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
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荷花的花蕊里。
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花蝴蝶高兴地说:“沙沙沙,叮叮叮,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首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呀。”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在静静地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精选)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9-12
语文教案【经典】09-06
(经典)语文教案09-07
语文教案【精选】10-25
[经典]语文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