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光的折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能够正确读出“司、假”等14个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练习,能够正确书写“别、导”等6个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形式,能够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在课文中划出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遇到紧急情况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1、借助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
3、在小组内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4、自学检测,我会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
司马光假山水缸别人慌忙吓人使劲砸破救出一块石头
二、快乐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内的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出错的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
2、自我检测,我会书写得很漂亮。
三、合作探究
1、观察文中插图,并和课文结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再读课文,划出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
拓展延伸
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别的好方法能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快和小伙伴说一说吧!
课堂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fēn bié dào chù nà lǐ xià rén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公公()要下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的()。
扩展阅读
[课件分享]保护牙齿健康活动教学设计壹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分享]保护牙齿健康活动教学设计壹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牙齿的了解并不深入,有坚持早晚刷牙习惯的幼儿并不多,蛀牙问题在幼儿中也严重存在,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我设想通过具体的牙齿模型、幼儿日常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整理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并寻找保护牙齿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了解牙齿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蛀牙形成的原因。
3、了解换牙的常识,学会保护恒牙,养成坚持每天刷牙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牙模、牙刷;
2、蛀牙形成的图片两张;
3、事先浸泡在醋里的蛋壳和未浸泡过的蛋壳;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牙齿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难点:蛀牙形成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
1、T: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我请小朋友们猜到的小朋友上来轻轻的告诉老师,健康卫士穿白衣,上下两排真整齐,口中饭菜它磨碎,早晚用刷把澡洗。(牙齿)
如何改掉孩子挑食的习惯
健康活动《我是快乐跳跳糖》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难点)
3、认识光线,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重点)
二、课前导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2、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太阳光射不到影子里,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
C、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4、光线指的是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和。
5、在练习射击时,要“三点一线”才能射的准,即枪上标尺缺口、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重合,这是依据。
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证明了。
7、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A、日食和月食B、影的形成C、小孔成像
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鸣声
9、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亮着的电灯B、晴天时的月亮
C、小镜子D、表面光滑的金属板
三、研讨解惑
10、夜晚,人经过高挂的路灯下,其影长变化是()
A、变长B、变短C、先短后长D、先长后短
11、太阳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径迹是(填“直线”或“弯曲”)的,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大气层的空气是(填“均匀”或“不均匀”)的。
12、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D、条形的
四、巩固应用
13、下列现象中,不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B、射击瞄准时“三点成一线”
C、操场上战士们列队看齐C、挖掘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机
1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A、离起跑线太远,怕听不到枪声
B、听到枪声计时不准确,使运动员成绩偏高
C、看烟计时比较方便
D、听枪声计时不准确,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
15、产生月食现象的成因是()
A、太阳光从侧面照到月球上
B、月球运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射向地球的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
C、地球运转到月球与太阳之间,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
D、其他星球转到月球与太阳之间,恰好挡住射向月球的太阳光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太阳光射不到影子里,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
C、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4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自由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5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呈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知识结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等。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应用
1.凸透镜:
(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光学仪器:
(1)照相机;
(2)幻灯机;
(3)放大镜。
3.凹透镜:
(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
(3)近视眼的矫正。
【方法提示】
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异同点:
(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例题1】一束光线在水与空气的界面发生了折射,四位同学画出了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
应将每幅光路图与光的折射规律进行逐条对照,符合折射规律即为正确。必须注意以法线为基准确定好入射角和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A不正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故B不正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故C不正确,答案:D
2.三条特殊光线
(1)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通过焦点。
(2)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3)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
【例题2】完成如图2所示的光路图。
【解析】
在完成光路图的练习或考试中。重点要看是什么光学元件,然后再看缺少什么光线。A、B两图凸透镜,缺少折射光线;C、D两图是凹透镜,缺少入射光线。A图中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B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的焦点上;C图中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且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上,所以入射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射入的;D图中折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可知入射光线是会聚射入凹透镜的,且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交于主光轴的焦点上。
本题作图如图3所示,解答该题时要牢记三条特殊光线的性质,是作图的关键。
3.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3】有A、B、C三只凸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B、C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A.fA>fB>fCB.fC>fA>fB,C.fA<fB<fCD.fB>fC>fA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采用两种方法求解:一种是几何作图法方法,比较形象直观地求解;另一种采用数字推理的方法求解。
根据A、B、C成像情况,以及已知三种情况下物距相同这个条件,用作图法确定出三种情况下,一倍焦距及两倍焦距的位置,可直观判断出:fC>fA>fB
【例题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两侧,如果它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几种原因?
【解析】在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不会成实像;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处时,成像在无穷远处;当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外,但接近1倍焦距时,虽然成像,但像的位置离凸透镜很远,光具座的长度可能达不到,另外,因为光具座为一直线状,且光屏不可能太大,所以若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将会或上或下离开光屏的位置,综上所述,主要原因有三个:
(1)由于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凸透镜不能成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但由于物距太小,光屏调不到烛焰的像所在的位置。
(3)凸透镜成实像,但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成像规律
(1)列表法
(2)图像法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像的性质位置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或虚像同侧或异侧
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
fu2f实像异侧幻灯机
u=f不成像
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
【例题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解析】本题是考查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中,若要分析物体经过透镜后的成像性质,必须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按凸透镜成像规律“抓两点,观两变”,本题的关键是算出焦距f的大小及物体在镜前不同位置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再判断像的性质,根据题意,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可以知道此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则fu2f,即f202f,所以10cmf20cm,当物距u=40cm时,由于10cmf20cm,物的位置u2f,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缩小的像,当物距u=10cm时,物体的位置uf,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但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这种成像规律的应用就是放大镜。答案应选A。
【对应训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请你对下列光学仪器归类:a近视眼镜;b老花眼镜c防盗门上的“猫眼”;d照相机镜头。(1)类:(2)类。
4.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使胶片离镜片些。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5.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像。
6.投影仪是利用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7.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处时,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
8.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厚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则她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遮住前相比
A.所成的像只是上部一半B.所成像只是下部一半
C.所成像没有发生变化D.像的大小、正倒、位置无没化,但像更暗些
9.当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那么物体在凸透镜中成虚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探究。
10.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中。
透镜的焦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像的正倒透镜的焦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像的正倒
142047倒立162080倒立
143026倒立163034倒立
144022倒立164027倒立
146018倒立166022倒立
11.(1)手持凸透镜站在离窗户2米远,通过透镜观察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2)使凸透镜离你眼睛远一些,再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3)现在把凸透镜旋转到窗户和一页纸之间,使其离纸近一些。看着纸,慢慢地向窗户方向移动透镜。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当你移动凸透镜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12.小明想替爷爷买一副老花镜,约了几位同学到眼镜店去选购。他看中一副样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明提出一个既不伤害眼镜镜片,又能最简便最快的正确判断的方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53度37度2.折射反射3.凸透镜:bd凹透镜:ac4.前伸远调焦环5.小于正立、放大的虚像6.凸,改变光的传播方向7..B8.D9.提示:uf,物距越大,像越大;实验时,改变物距,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其大小变化并得到结论10.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11.略12.可将眼镜稍靠近物体(如报纸上的字),看物体的像如果是正立的、放大的,则该镜为老花镜,因老花镜是凸透镜,当物体(或字)放在它的焦距以内时会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凹透镜对物体只能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古时候孩子花园假山水缸装满爬到掉进慌了叫着喊着举起使劲砸破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司马光,不慌张,一使劲,砸破缸,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师: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讨论交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乙: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丙: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甲: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壁上产生影。
生乙: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丙: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交流总结──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师:是的,刚才我们经历的探究过程,正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走过的路程,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走过的弯路更多,付出的劳动更艰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交流。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七、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8
一、目标要求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光的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2、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的片面性。
二、重点与难点
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实验前展示一些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等优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绚丽景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知道,“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引导学生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光在遇到其他物体,在界面处发生反射;
(2)光遇到其他透明物体,在界面处发生折射:
(3)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光线可能发生弯曲。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给每组学生配备激光笔,教师要强调激光束一定不能直射入眼睛。可以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光滑的桌面以及小平面镜上,观察反射现象。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水中或玻璃中,观察激光束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路径。为了能看到水中的光路,可以在水槽的里面铺一张白纸作衬,也可以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墨水。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难度较大,建议课上放一段实验的.视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课下探究。
通过以上探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作出总结,并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一结论。
2.光的传播速度
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c=3×108m/s。光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在此,可以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使光在特殊介质里1s只传播几米,增强民族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教材中用一幅漫画加以注解,形象生动地说明光速非常快。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并记住c=3×108m/s这个重要的物理常数。
四、作业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可以。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规律,将两条光线作反向延长,交点即是室内电灯的位置。
2、7、46
3、瞄准器等。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棱镜的概念;
(2)掌握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
(3)了解光的色散及物体的颜色等常识;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棱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
(2)领悟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2)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学会合作与分享。
【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分光镜片、三棱镜若干个、透射式投影仪、光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1.介绍摄影技术中的一种多重影像效果
多媒体投影常运用此种特殊效果的摄影作品,如图1所示。拍摄时,在镜头前加装分光镜片,即可产生这种效果。
2.展示分光镜镜片
分光镜片如图2所示。投影展示分光镜的结构模拟图,如图3所示。
【问题】分光镜片是如何产生多重影像效果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去繁化简,抽象模型
分析分光镜片的结构特点,以面为单位分解镜片,抽象出棱镜概念。
棱镜定义: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镜。常用的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叫三棱镜,简称棱镜。
2.联想类比,设计方案
【诱导】从分光镜片的结构可知:分光镜片可看作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透彻地分析单个棱镜的成像规律,即能揭示分光镜片产生摄影特效的秘密。
【要求】研究三棱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方案。
【自主探究、汇报结果】学生自主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评估】受初中学习透镜成像规律的影响,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最常见的是光源(如蜡烛)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成像。此方案并不可行,因为三棱镜成的是虚像,在光屏上无法成像。
【诱导】联想测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玻璃砖的一侧看到另一侧的大头针的像是位置发生平移的虚像。通过方法类比、思维迁移,得出实验方案: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研究棱镜的成像规律。
3.分组实验,操作观察
学生分组,每组一只教学用的三棱镜。
【学生活动】①观察三棱镜的结构,深化棱镜的概念;②透过三棱镜观察书本上的字或其他物体;③透过三棱镜观察光源,如日光灯。
在实验中为了避免反射成像的干扰,可引导学生把三棱镜的一个面用黑布包住或用黑墨水涂黑。
4.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正立;②虚像;③位置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④像的边缘略带彩色,如观察的是光源,彩色非常明显。
5.逐步引导,深入论证
【诱导】作光路图是几何光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两条光线即能确定物体的像。
(1)一条光线通过棱镜的光路图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作好光路图,如图4所示。
【总结】棱镜对光线的控制作用:①通过棱镜的光线要向棱镜底面偏折;②棱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改变光束的性质;③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偏折角。偏折角度跟折射率、入射角有关。
(2)成像光路图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作点光源通过棱镜的成像光路图,如图5所示。
【总结】棱镜的成像规律:向棱镜顶角方向偏移的正立虚像。
6.回归问题,学以致用
摄影中多重影像效果的分析:
【诱导】分光镜片是由多个棱镜组成的,每个面都构成一个独立的三棱镜或部分三棱镜,每个棱镜都会单独成像。
【问题】分光镜片分别是图3中(a)、(b)所示的类型,试分析它们的成像效果。
【回答】(a)将产生三重影像效果;(b)将产生五重影像效果。
7.现象再分析,转换主题
【问题】像边缘的彩色光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于光带模糊,现象不明显,给探究带来困难,我们用另一个能产生同样现象的实验来代替研究。
8.类似实验,强化现象
【验示】白光色散实验。此实验一般用太阳光做实验用光,但受天气影响,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可用下面的替代实验,效果也很理想。用透射式投影仪作光源,拆下投影仪中的反光镜,把三棱镜用支架固定,使三棱镜与投影仪相距适当距离,平行地放在投影仪上,转动三棱镜至合适位置,在墙上能成一条清晰的彩色光带。
9.分析论证,规律总结
【学生活动】①对实验现象经过观察、交流、总结:在彩色光带中从顶角到底面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②引导学生作出各色光通过棱镜的光路图,如图6所示。
【总结】①单色光:不能分解为其他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复色光:由若干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光的色散: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②如表1所示。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工创新,构成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本案例以摄影中的多重影像效果如何实现作为探究问题,并以此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一个源于生活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然后是分割问题,依次分析解决单条光线通过棱镜的光路、单个棱镜的成像、分光镜片(多个棱镜的组合)的成像,由易至难、逐步深入、逼近主题直至问题的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入本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棱镜的概念、棱镜对光线的控制作用、棱镜的成像特点,这样处理教材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的。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本案例中通过三棱镜成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验观察中学生往往只能提出三棱镜成一位置偏向顶角的正立像,而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像的边缘有彩色光带。光的色散即以此问题为线索展开。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将教材内容以问题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把学习过程看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处理。
2.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本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探究活动,通过主体的体验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提出三棱镜成像规律的问题后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观察书本上的字透过三棱镜后所成像的特点,获得亲身经历和感性认识,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分析。使学生不仅用脑思考,而且用眼去看,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自己去亲身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需要。
科学探究绝不会一帆风顺,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学生在设计三棱镜成像实验时常会想到光源、棱镜和光屏的实验装置。多一步曲折,就多一点教训,通过这个挫折能使学生深记虚像的观察方法。
操作化地处理教材,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增进学生掌握正确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信念和主张。
3.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可以对内容进行选择、重组。教材中色散部分的内容是通过观察白光经教学用分光镜所形成的光谱来引入的,考虑到:分光镜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仪器,仪器结构的复杂性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的信任度;大部分学校不可能让学生每人一台分光镜来观察操作;分光镜操作复杂。所以案例中对这个实验经行选择性地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实验:一是通过三棱镜观察物体边缘的色带,可以更明显地观察光源如日光灯的边缘;二是投影仪作光源,把三棱镜置于其上,墙壁上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彩色光带。
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处理还体现在教学用具的选择上。如用多媒体投影多重影像的摄影作品、分光镜片的实物投影等。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虚像,掌握平面镜成虚象的作图法和和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光路控制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知道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会画成像的光路图。
3、知道像的特点,能够证明物和像是镜面对称的。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认识自然界,从而热爱生活,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建议
关于光的反射、平面镜的教学建议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利用对称性作图。
(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关于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建议
在初中阶段学习时只要求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作图,现在要求学生了解根据光的反射原理作图。
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并且相对于镜面对称、这个结论在初中阶段由实验得出,现在可以利用几何方法证明。
②加深对虚像的理解,要让学生知道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镜面反射后的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与物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与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注意:虚像人眼能够看到,照相机也能拍摄
④平面镜不改变光线性质:具体是指:平行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平行光线、会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会聚光线、发散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发散光线
⑤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反射定律法:从物点作任意两光线射向平面镜,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此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即为虚像点。
2)对称法:先标出反射面,再找物点关于镇面的对称点即像的位置、由物点任意作两条入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通过像点,实际“存在”的光线或实像用实线表示,并不真实“存在”的光线即反向延长线或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光线方向冠以箭头。通常为了保证准确、方便,常用第二种方法。
——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镜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利用对称性作图。
(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探究活动
1、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只潜望镜。
2、调查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的应用情况。
3、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11
一、人眼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重点难点】
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引入:除了七色光外,有无其它光存在呢?学生自学知道: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
不可见光:人眼无法觉察的光.包括红外线、紫外线等.
1.红外线
学生按照图3—16实验,先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紫外上读出示数,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红光、紫光外侧分别读出示数(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总结: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探测器2).红外线测温仪3).红外线照相机4).响尾蛇导弹
5).红外夜视仪等6).遥控器等
2.紫外线
学生阅读知道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1801年发现的.里特有一次把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放在可见光谱的紫光外侧,发现底片被感光了.里特没有忽略这个问题,反复探究,终于发现了这里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紫外线的性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紫外线灭菌灯.
紫外线的危害: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
3.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课本知道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对地球起到了保护作用.人类应控制氟氯炭化物的排放,如早期冰箱中的氟利昂,发胶、摩丝.
4.典型例题
(1)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是()
A.验钞机B.夜视仪C.灭菌灯D.三棱镜
(2)太阳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是被空气中的()
A.二氧化碳所吸收B.氧气所吸收C.臭氧所吸收D.水蒸气所吸收
二、课内作业
1.下列选项中,并非红外线应用的是()
A.烘烤食物B.鉴别古画C.监视森林火灾D.电视遥控器
2.能够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的是()
A.只有太阳向外辐射B.只有发红光的物体才辐射
C.只要是发光体都向外辐射D.所有物体都向外辐射
3.目前,在地球的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其元凶是()
A.地球的温室效应B.人类使用的空调,冰箱中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
C.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作用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4.关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
5.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以下的物体不发出红外线
B.红外线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
C.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D.医院中经常用照射红外线的方法来进行消毒
6.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时,曾有消息传,叙利亚向伊拉克运送红外夜视仪,夜视仪是一种可以在夜晚达到侦察目的的设备,其依据的原理是()
A.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B.不同的物质发出的色光不同
C.它能在夜间发出红外线并到达不同的物体上
D.不同的物体温度不同,所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也不同
7.下列关于紫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因此人们要多照射紫外线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人体只能适量地接受照射
C.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人们要尽量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D.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但与人类的生活、健康关系不大
8.下列设备没有应用红外线的是()
A.红外夜视仪B.数码照相机C.验钞机D.“响尾蛇”导弹
9.紫外线能使__________发光,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____.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__________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_________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10.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相关文章:
光的折射教案08-03
《光的折射》教案04-08
《光的折射》教案04-01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01-25
光的折射说课稿05-08
光的折射说课稿07-09
《光的折射》说课稿11-27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4-11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