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4 11:15: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3篇【经典】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3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识字(二)7.木禾米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木禾米竹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

  2、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好本课生字。

  3、会读写指定的词语。

  4、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重点:会读、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按笔画写好“竹”字。

  教具:卡片,图,投影仪。

  学具:卡片。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边已经学习过了识字(一)也学习了一些课文,同学们通过学习也认识了许多的生字,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认识一些新的生字朋友,你们说好吗?(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木禾米竹

  1.师分别出示图片,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借助图下拼音读准字音。

  (1)mù(2)hé(3)mǐ(4)zhú

  木禾米竹

  2.生观察字形,分别说说共有几笔,并用到了哪些笔画

  木共4笔,第二笔是竖,不是坚钩。

  禾共5笔,第一笔是“ノ”

  米共6笔,第一笔是“ヽ”第二笔是“ˊ”

  竹共6笔,第三笔不同分别是“丨和亅”

  3.小组内讨论:

  4.了解字义。

  师:木,就是树木的木,木是象形字,上有枝下有根。你还

  能用木来组成哪些词语?

  生:(木门、木头……)

  禾,就是禾苗,指庄稼小苗,你能用它组成哪些词?

  米、竹同上。

  5.指导读字音

  师范读,生练习读。

  (二)学习“木禾米竹”的写法。

  1.生观察生字卡片上生字书写的特点。

  生汇报,自由说。

  2.生模仿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注意每一笔的位置。

  师进行指导。

  如:竹两个撇的位置。米撇和捺的`位置。

  三、巩固拓展延伸。

  1.读一读

  木门木工大米小米竹子

  2.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的都非常好,老师希望你能记住今天学过的这几个汉字,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五、板书

  7.木禾米竹

  mùhémǐzhú

  木禾米竹

  木门木工禾苗大米小米竹子

  六、作业

  1、书写本课4个生字一个一行

  2、用生字组词看谁的最多!

  3、要求:准确。

  七、自评

  教学内容:8.口耳目舌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口耳目舌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会按笔画记字形,看图了解字义。

  2、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好本课生字。

  3、会读写指定的词语。

  4、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考试的内容及为什么特殊。

  4、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考试的内容及特殊性。

  4、树立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考试的?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如果你是电视台的台长,你要选什么样的人当"小小卫生员"的节目主持人?

  (读中悟,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训练思维。)

  三、精读感悟

  1、指导学习1—2自然段

  小动物们为了参加考试,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请你找出描写他们样子的句子,用—————勾出来。他们穿得那么漂亮,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讨论:当小熊、小猴、小狐狸看见果皮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小兔不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吗?它看见果皮时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3、学习第7自然段

  你们讨论得很热烈,可是究竟谁能当节目主持人,还得请熊猫台长来宣布。请大家齐读第7自然段,看看你又知道什么?(除了结果还应谈到对"特殊考试"的理解。)

  (通过讨论,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真正让学生读懂、读会。)

  四、延伸练习:

  1、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白兔能当上节目主持人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二、表演课本剧

  1、读一读:进行读书比赛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边读边想,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领悟小动物的神情、思想。)

  (2)我们来读吧,你们一定能超过自己。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2、演一演

  (1)课文读得那么好,要是演一演,一定更精彩。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试一试吧。

  (2)你愿意演谁?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一下角色怎么分配,怎样表演才更精彩?

  (友情提示:表演小动物应该有动作;表演时要注意小动物当时心里的想法,脸上要有表情;小动物说的话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自己编的。)

  (3)学生在小组内试演

  (4)学生观看并评价。

  (表演这种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能很好地把单元主题与课文内容融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读写生字。

  2、各小组出一个保护环境的考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扩词训练。

  1、教师出示词卡,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你能给下列生字找朋友吗?特()()()试()()()宣()()()绕()()()

  (开火车扩词训练,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各界词语。)

  二、写字练习

  1、仔细观察下列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

  2、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的字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特、试、持、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左边稍窄右边稍宽。)

  3、学生临摹,自评修改。

  (写字训练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字是否工整美观。)

  三、拓展性学习:

  同学们,请你们在小组长的副食下,想出一个保护环境的考题吧。在这周内,小组长要仔细观察大家是否完成了考题,一周后在全班报告考试结果。

  (此项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