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学习生字词“葫芦”。
3、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葫芦)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并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1、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说。(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中:指名说: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什么样?
(具体说说藤、叶、花、果实的样子)
2、指导朗读:
⑴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⑵课件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自由读、指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齐读。
三、自学2、3段课文
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全都落了?学生自由回答。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⑴指名读第一句话。
⑵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⑶齐读该段。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⑶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⑷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3、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你认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学了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短文,复习生字:
邻居家种了许多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开满了雪白的.葫芦花,这些葫芦花可真漂亮哇!你看,他们正盯着我们看呢!
2、采取多种方式读,如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分组读等方式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我会写
1、课件出示要会写的字: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
3、小组能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哪个笔画在横(竖)中线上、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练写。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注意“每”字的笔顺。
三、我会读课件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作业
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如:瓜熟蒂落……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蚜虫──葫芦变黄了
【教学后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学生对于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了解的非常清楚,因此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知内容。分角色朗读学生较感兴趣,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 篇2
1、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照样子积累主谓结构的词语。
2、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了解书信。
1、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交流:打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写信、发短消息等。)
2、板书课题:信
你写过或者看到过信吗?信是用什么写的?自由交流。
3、出示一封信,简单介绍信并小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了写信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学习诗歌第一小节:指名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二)初读诗歌,学习词语。
1、观察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自读课文,借助课后音节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反馈:
(1)字词:指名读词语,指导“巢、雏”的读音与书写
(2)抽读课文。
3、指导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学习2-5节。
1、复习默读要求。板书相关要求。
2、默读课文第二节,学会写信后,作者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3、默读并完成填空。
我想替()给()写信,信中说:()。
4、变换句式练习说话:因为(),所以我想替()给()写信。
板书:雏鸟妈妈回巢
5、朗读第2节。
6、默读其他小节,选一节填一填。
7、自学后交流第3、4、5节。
板书: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他的伙伴
树他的朋友
(1)随机理解“风平浪静、姹紫嫣红”。
(2)把词语补充完整。(课后练习)再说几个。
8、有感情地朗读2-5节。指导背诵。试背。
(四)学习第6节,体会句子的含义。
1、指名读第6节,读后质疑。(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
2、交流问题。
3、总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说出心里话,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这正是写信的妙处。
(五)读全文并仿写。
1、读全文。体会诗歌的优美韵律。
3、模仿课文写几句诗歌,可以是一节或几节,评出最佳小诗人。
板书设计:
1、信
雏鸟妈妈回巢(家信)
花朵蜜蜂采蜜(邀请信)
大海小船扬帆远航
云伙伴灌溉森林(勉励信)
树朋友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默写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二星: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星:模仿课文写几句诗歌,可以是一节或几节。
反思:
2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词语,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奇”和“惊喜”的意思,能正确使用。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抓住相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背诵课文第4节。
4、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和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抓住相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背诵课文第4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感,课题引入。
1、出示茉莉花图片,音乐轻声播放《好一朵茉莉花》。
2、揭题:学习“茉”,交流字形。
3、看图并结合课外知识了解茉莉花。
4、看看文中的茉莉花是怎样的?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5、抽读课文,正音。
6、交流,学习生字“蕾、绽”。
7、默读写茉莉花的重点句子,在描写它特点的'词语上作记号。
8、学生交流。
9、归纳板书:洁白无暇似雪如玉
浓郁醉人
绽开张张笑脸
10、指导朗读。
11、尝试背诵。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心情。
1、读2、3节,思考:我在养花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或者句子。
2、交流板书:
焦急地盼望
不再关心了
惊喜
3、指导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4、选词填空。
(四)总结全文,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2、总结:养花给人带来喜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
3、照样子写词语。绿油油
4、写话:学习茉莉花的写法,介绍一种熟悉的植物。
板书设计:
洁白无暇似雪如玉(色)
2、茉莉花{浓郁醉人(味)
绽开张张笑脸(形态)
焦急地盼望不再关心了惊喜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能正确默写词语,熟读课文,背诵第4小节。
二星: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和同学相互交流。
三星:学习茉莉花的写法,介绍一种熟悉的植物。
反思:
*3.我画什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习9个生字;积累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认识以对话的形式为主的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3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画入手,激情激趣
1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出示第一节。
2轻声读第一节(指导朗读:多带劲啊!)
3欣赏“神笔马良”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感悟体验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从《神笔马良》这本书引入过来的。
2初读课文,想:课文写写了哪几个小朋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3出示学习建议: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各自读文交流收获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4大组交流反馈
5指导朗读
训练1:词语部分(小试身手)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句中
一本正经眉开眼笑无可奈何吞吞吐吐
(出示练习)
训练2:说话:学了课文,我感触最深的是——
6假如有一支神笔,但只能画一次,你大家一定先让小丽画是因为——
7感悟小结,体会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
三、从说到写,学习表达
1假如你有一支神笔,只能画一次,你最想画什么?再看文中大家的心愿。出示“心愿部分”2说说你的心愿,动笔写。
板书设计:
3我画什么
卷发的小曼
戴眼镜的周明
翘鼻子的元元
男孩似的张小丽
认真提议的王斌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能正确默写词语,熟读课文。
二星:积累描写表情的词语,和同学相互交流。
三星:写下你的心愿。
反思:
古诗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慈、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颂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促情,引入课题。
师: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荷花或者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同学们说的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看吧。(出示动画:西湖六月的美景)
师介绍西湖:
师:西湖,是一首美丽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出示古诗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习生字:“慈”上面部分比较难写。指导书写,有爱心的人是很慈祥的,所以慈是心字底。
齐读古诗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读通古诗:(指名朗读、齐读)注意正音:慈、毕
3、读懂古诗:
(1)能说一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学习第三四句:
师:是啊,无边无际的荷叶一片碧绿能不美吗?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呢?(生答:接天、无穷碧)板书:莲叶无穷碧
师: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画面。
(2)师: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师:那你们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映日、别样红)板书:荷花别样红
从课题中的“晓”字我们知道,当时的什么时间?(晓:早上)
所以“映日”的“日”——就是指,早上的太阳(也就是朝阳)。
师:“映日”的意思也就是在朝阳的映照下。
“别样红”说明这荷花——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红
师:瞧,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二句:
师: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就发出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句。
齐读、指名读
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毕竟:到底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季节。
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1、早上,太阳出来了,杨万里和友人走出净慈寺。在湖边,诗人看到这满湖的荷叶荷花,不禁诗兴大作,脱口而出:(学生朗读古诗)
2、他们边走边欣赏。杨万里突然眼睛一亮,指着湖中一朵开得正艳的荷花,激动地对学生友人说:(学生朗读古诗)
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林子方渐渐走远了,他还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正在向他挥别的杨万里,看看荷叶荷花,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这首诗:(学生朗读古诗)
4、看着友人远去的背景,此时的杨万里心情又是怎么样的?你能把杨万里此时对朋友那种不舍眷恋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叫——(生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标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从内容上来看这
是一首写景诗。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的荷叶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正是杨万里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吧!同学们,请用上你的声音、表情和动作一起来诵读这首古诗吧!(生齐读)
四、课外扩展,布置作业
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不同的含义。老师向大家推荐几句写荷花很出名的句子: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3、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
语文教案 篇3
快乐读书屋一:
马拉松的故事
时间:
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者,将其奔跑的距离定为奥运会长袍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故事传递这样的思想:奥运会比赛表现人类共同的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自学读懂此文,大对此文的立意不一定挖掘太深,教师要加以引导。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奥运比赛项目中表现人类的共同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重、难点:抓住菲地皮茨三次传递战争信息的故事,理解奥运的精神品质。
教具:搜集资料
教法:读出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1.组织教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研读课题,质疑。
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
(1)默读、填表:
事件人物表现
第一次报信
第二次报信
第三次报信
(2)讨论:菲地皮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他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7.积累内化:
(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复述这个故事。
8作业: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菲地皮茨的故事。
板书:
马拉松的地理位置
马拉松的故事.菲地皮茨三次传递战争信息的故事
将菲地皮茨长跑的距离定为马拉松赛跑
语文教案 篇4
一、理清思路,抓住内容(各部分均应强调朗读)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中,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充满希望——严厉训斥——
3、哪一部分最让你受感动?为什么?用心读一读。
4、结尾好在哪里?
二、分析心理,体会感情
1、认识文中内心活动描写的两种方式。
(1)、有提示语;
(2)、无提示语。
2、在遭到父亲第一次严厉责怪之后,叙利奥是怎么想的?
3、尽管受到父亲严厉的.训斥,叙利奥仍然坚持抄写签条,他可能是怎样想的?
三、品读结尾,体会写法。
讨论:早上醒来的时候,叙利奥“忽然发现床沿上靠近自己胸口的地方,横着父亲白发苍苍的头。原来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从结尾的描述中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父亲的头靠在儿子的胸口,以表示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和疼爱。
2、父亲表面上对儿子冷淡,实际一直为儿子担心,几个月来没睡一个好觉,现在父亲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3、儿子能为父亲分担家庭责任,父亲可能从儿子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依托。
4、父亲醒来后,父子俩会说些什么?体会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揭示:这就叫“言已尽而意无穷”。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激发想象,拓展思维,开展辩论。
叙利奥还会抄写签条吗,为什么?
正方:会。理由如下:
1、他已经有能力帮助爸爸抄写了。
2、他会和爸爸一起安排好学习和抄写的时间。
3、爸爸年纪越来越大,家里开支爷越来越大,他必须这样做。
反方:不会。理由如下:
1、爸妈心疼他,不让他抄写。
2、一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他只能一心一意读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第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第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第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第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作家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第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学习第一段
第1、抽读第一段,正音。
第2、全体朗读一遍。
第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学习第二段
第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第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第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第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小结两段
(七)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第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第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八)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经典】09-06
(经典)语文教案09-0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
[精选]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经典)语文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