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1-06 07:00:4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初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2

  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3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

  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人口压力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

  2、臭氧层空洞

  3、温室效应

  4、水污染

  5、噪声污染

  6、农药、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最好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章第一节的第1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2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遗传定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de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设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wai,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

  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

  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2n......n......n......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连续动画过程。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完整印象。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练习与巩固: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Fansi: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采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简述分裂过程中也同样复习了有丝分裂的过程,避免出现两个知识点的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克服了知识抽象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初中生物教案8

  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两组均放入20xx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作为对照,乙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每两天换1000ml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3)结果如下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甲组 4 7 26 0.7

  乙组 5 9 37 1.3

  希望上面对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教案9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 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2、简单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3、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4、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2、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男女生殖系统模型

  五、教学模式

  导学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

  2、生长: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

  3、发育:生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4)通过对传粉和受精的概念描述,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1)花的哪些结构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是最重要的、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2)从学习过程来看,如何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方法

  而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思辨和实证。

  (1)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根据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掌握知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2)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因此我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以“花与果的关系”为主要线索。为此,我对课堂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1、情景引入:

  创设情景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伴随美妙的音乐,旨在起到三个作用:

  (1)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

  (2)激发学生的兴趣。

  (3)通过设计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花是美丽的,但它仅仅是为了让你欣赏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相关问题,如:"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

  1)请学生画花,了解学情;

  2)以“当我们走近一朵花,会看到花的哪些结构呢?”问题,引出观察实验。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时至初冬,鲜花难找,我用提前浸泡好的白菜花做实验材料,并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鲜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分组解剖、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花的结构认识,有可能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花的结构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花有香味而有花没有?……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做了两个准备:1)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完整结构,引导学生一起归纳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2)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介绍有关的花的分类知识,拓展其知识面,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3、知识过渡:

  在学生已经认识花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开花后一定能结果吗?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4、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用fiash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双受精”过程,最后请学生概括描述传粉和受精的概念,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

  引问: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花开后,果实和种子又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5、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突破本课难点并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同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6、课堂小结:

  7、课堂反馈:

  (1)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8、章节小结:

  (1)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

  (一)生物的俗名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朋友”来,不知你们是否认识它,能否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土豆)

  生:土豆、洋山芋、马铃薯、potato……

  师:那这位朋友呢?(出示甘薯)

  生:山芋、甘薯、番薯……

  师:原来它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同物异名(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还有哪些生物也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呢?你能举例吗?

  生:积极发言。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同种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

  生:因为地区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习惯的叫法,……

  师:对。这些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俗名。(板书)

  我们已经发现同种生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俗名,那请大家想一想,不同种的生物会不会有相同的俗名呢?

  生:会。刚才说的马铃薯和红薯都有俗名地瓜。

  师:对。这位同学反应很快哦。有没有了?

  生:略。

  师:请看视频,有谁知道这是什么鸟?

  生:杜鹃

  师:对。但是这种花又有谁知道?

  生:杜鹃。

  师:不同种生物却有着相同的俗名即异物同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吗?(板书)

  生:略。

  师:俗名除了有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现象,是否还会造成其他的现象呢?下面,请你来猜一猜,这些俗名都带鱼字的动物是不是都是鱼呢?

  生:不是。……

  师:对。它们俗名都带鱼字,但都不是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俗名不能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板书)

  请你来讨论一下,生物俗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读音误解等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有没有影响?影响大不大?

  生:略。

  师:但是,在生物学术界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

  生:……

  师:会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科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而且还会造成学术研究交流的困难。其实,千百年前的生物学家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扰了。请你来试一试,如果你是生物学家,面对这样的生物命名混乱和交流的困难,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略

  师: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这是生物学家在千百年前就有的愿望。请你再像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一下,怎样的名称才能世界通用呢?

  生:统一 唯一 科学的

  师:对,这样的名称我们就叫生物的学名。(板书)

  (二)生物的学名

  千百年来许多科学家都为此不懈努力,也曾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都是因为不太科学,而没有被广泛采用。直到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了一种科学的生物命名法,被广泛使用。想不想了解这种命名法?

  生:想。

  师: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学者林奈。请你读一读林奈的故事,并思考林奈为什么被称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林奈能成功跟他自身的哪些品质有关?

  生:热爱科学、好学、勤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其实,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对生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命名。他在1768年撰写的《自然系统》是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林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动植物分类系统,并制定了统一的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2个生物的学名。

  生:观察

  师:你看出来了吗?双名法是怎样来规定生物的学名的?

  生1:由两个部分组成:属名 + 种名

  生2:用拉丁文命名

  师:还有发现吗?

  生:在书写上,学名都是斜体,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小写。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下面来考考大家,请说出以下哪个是土豆的学名?为什么?

  生:略

  师:请你说出下列哪个是玉米的学名?

  生:略

  师:很不错。虽然我们不懂拉丁文,但是从书写的`规则上我们就能很快分辨生物的学名和俗名,那是否我们也能知道这个学名的含义呢?请你来比较这2种生物的学名

  生:仔细观察

  师:有何发现?

  生:它们的属名一样

  师:对它们属于同一类别的,都是猫属,它们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通过属名我们可以知道生物的类别。在词性上,属名是名词。那种名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能将同一属中的不同种动物区分开来吗?

  生:思考

  师:请看家猫的种名的意思是住家的,黑足猫的种名的意思是脚底黑的,是不是叫两种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了。

  生:是的。

  师:所以种名往往表示该种生物区别于同属中的其他生物的某一特征或产地等。下面我们再来看个学名。你能说说这个学名的含义吗?

  生:略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命名不仅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而且也使人们对这种生物的特征有了一致的认可。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像科学家一样来给生物命名,你觉得老师应该提供给你什么呢?

  生:生物图片

  师:对。还有生物的属名和种名的拉丁文。谁愿意来挑战呢?

  生:积极兴奋。

  师:(依次出示红狼、东方香蒲、白头海雕、橡胶树、白腹海雕。)

  生:略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啊。那生物的学名是否让你想起你的姓名呢?你的姓名是怎样表示的?生物学名的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姓?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名?两者有没有区别呢?

  生:略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名更统一、唯一、更科学,由此,我们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解决了生物的名称混乱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师:那既然有了这样统一的生物学名,人们平时还是喜欢用俗名呢?

  生:俗名形象、生动、简洁,使用方便;学名是拉丁文,懂得人不多。

  师:对。那生活中我们在哪能看到学名的踪影呢?

  生:动物园、植物园

  师:对。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请看……

  生:发现问题

  师:请你们课后用双名法为校园里未命名的植物命名;对已命名的植物中有错误的地方纠错。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15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分析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看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找出阳关、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因素。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利用第一章所学制定分类依据,即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概括:阳关、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教师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阳关、温度、水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请举例。学生举例,达成共识。

  教师归纳: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非生物因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分布?教师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图片,找到原因,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教师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才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回答: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茎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关、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并归纳出生物之间存在捕食

  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以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中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概括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样生存呢?

  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的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举例并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展示: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等图片。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6、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提问: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说出蚯蚓一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底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蚓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教师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教师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故事。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

  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害影响和有利影响。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10-16

初中生物教案09-01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11-16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26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06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和变异现象08-25

初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03-06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3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