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5 08:35: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精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6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一、复习检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儿原来是一个()的荒岛,后来小熊在这里种了(),几年后,这儿()(),()、()、()到这儿安家落户了。

  2、说说“这儿”好在哪里?

  有树木:一年、两年,小树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有动物:许多小鸟飞来了,小鹿啊,小象啊,小猴啊都划着船来了。

  这儿绿化搞的好,空气新鲜,绿叶成阴,生活在这里一定很愉快。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座玩空呀年象极

  1、自主学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记字形(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

  2、结合学生发言,教者小结:

  部件法:玩:“王”和“元”,合成“玩”。

  座:“广”字头,里面“坐”。

  空:“穴”字头,下面“工”。(教新偏旁“穴”)

  猜谜法:象:撇刀下面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教新偏旁:撇刀头)

  关键法:年:上面像个“人”,下面记笔顺:横竖又横竖,“年”字就写成。

  3、指导写字:

  座:半包围结构。注意:上面部分的横要略短,“坐”要略向左靠,否则会出现松散现象。

  玩: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王”的'最后一笔改为提,“元”的撇画写得稍长,要延伸至“王”的一提之下。

  空:上下结构。上面是“穴”字头,要盖住下面的“工”字。

  年:独体字。第一二笔写得偏小,三横之间保持等距。

  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象:上中下结构。上面两个部分只占二分之一。中间部分先写一个扁扁的口。另外要处理好三撇。

  4、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练习写生字,习字册描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融入对文本的学习。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激发个性化的想象,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克服胆小的心理,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色的美丽;了解“我”从胆小怕黑到勇敢的转变,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害怕漆黑的夜晚吗?勇敢地走出家门,你会发现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花草在黑暗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虫儿在夜色中轻轻唱着小曲儿……所以,千万别怕,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也是美丽而迷人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夜色》,去感受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色、再、散”,翘舌音“窗”,前鼻音“晚、胆、敢”和后鼻音“往、勇、像”。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色、外”时,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学习“看、晚”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爸、再”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笑”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多义字歌示例:

  色:春来景色美,黄鹂音色脆。山野颜色艳,农民喜色飞。

  外:外甥有两个,外表都不错,外加才艺好,外人都倾倒。

  形近字歌示例:

  看:一位老者来,着急把队排。快快把病看,眉开展笑颜。

  谜语示例:

  把手一分离,父字底下骑。常作口语称,与父同意义。(谜底:爸)

  一横头上放,冉字下面藏。重新来一次,继续向前方。(谜底: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色”下面的“巴”竖弯钩向右舒展。

  “外”左短右长,右边点略偏上。

  “爸”的“父”略扁,“巴”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些。

  “晚”左窄右宽,“免”第一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再”中间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末横长于首横。

  易错提示:

  “看”不要把“目”写成了“日”。

  “晚”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了“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免-晚(晚上)-勉(勉强)-挽(挽留)

  (4)多音字辨析。

  散

  sàn:散步不欢而散

  sǎn:散文散兵游用

  都

  dōu:都是都好

  dū:首都通都大邑

  辨析:“散”在表示“由聚集而分离”“散布,分发”“排除,排遣”等意思时,读sàn;在表示“没有约束,松开,分散”“零碎的,不集中的”等意思时,读sǎ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感知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在夜晚的时候,“我”从前的心情怎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从前)--不害怕(现在)。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但是后来不再害怕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从理清作者参观顺序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方法。

  2. 学习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视角,立体地再现我国古代文明的方法。

  3. 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说明:

  本文通过对被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俑的描述,展示了栩栩如生、蔚为壮观的秦兵马俑盛景,再现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思路清晰严密,具体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清晰严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自然、文章前后的连贯照应。要想更具体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的观察角度既有全景式的俯视,又有特写式的近看。描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着眼于装束,有点侧重于姿势,有点突出其精神。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兼以议论和抒情,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炽热的感情。所以,应着力于让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文章以参观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散文布局,进行记叙、描写的特点,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炽热感情——民族自豪感。

  说明:

  思路是抽象的,但它在文章中反映出来则是具体的,那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记叙的是作者参观秦俑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是以作者参观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从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入手去揣摩作者的思路。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化静为动,把兵马俑写得栩栩如生。所以,应着里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与感受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准备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提问:你了解秦兵马俑吗?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秦兵马俑资料。 让学生对兵马俑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散读课文初步感受 提出要求:划出生字词;说说初读文章后你最大的感受。 检测和整理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的见闻及感受。 文章篇幅不长,但涉及到的词语较多,有些词语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对这些词语的音、形、义做整理和检测。

  研读课文提升感受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世界名人盛赞秦俑的原因。 自读文章,分析每一段的内容到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联系及至分析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严密清晰的写作思路。

  通过个人感受、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秦俑的所在地、始皇陵的规模、秦俑的价值和发掘的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具体落实教学目标。只有把握作者写作的思路,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因此,此教学环节的流程是“结构—内容”。结尾写到世界名人盛赞秦俑,以此为理解内容、主旨的切入口,更能激发学生探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民族的自豪感。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特色 提出要求:划出联想和想象、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描写的侧重点。 学生交流,朗读优美语句,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布置作业深化单元主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灿烂辉煌,请你撷取其中一块艺术瑰宝,与人分享。要求: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上网查找;完成后交流。 教与学的反馈,也是深化单元主题。

  思路点拨

  也可采用以下过程:

  1.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思路的清晰严密。

  3. 从段与段之间的过度词句入手,具体体会文章在衔接上的紧密、自然。

  4. 具体体会文章的前后连贯照应。

  5. 讨论交流:清晰严密的行文思路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

  6.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

  7. 归纳总结。

  练习举隅

  1. 运用下列五个词语写一段有主题的话。

  当之无愧 名闻遐迩 弥足珍贵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2.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可是此时扑入眼帘的,竟是巍然的现代化钢结构展厅和仿古的楼阁庭院。

  (2)随着簇拥的人流步出展馆,不禁频频回首。

  3. 课文第1、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引用世界名人的赞语有何作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抄写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3、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4、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2)第三自然段──相见。

  (3)第四自然段──款待。

  (4)第五自然段──联欢。

  5、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依恋

  6、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课时:

  一课时

  (一)识题激趣,导入文本

  1.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几千年以来,它在室内大放异彩,在文学作品中留芳名,在绘画作品中显倩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几幅精美的屏风图。看到如此精美的屏风图,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忍不住要说些什么了?板书课题“屏”看到这个标题,你认为文章会告诉我们哪些知识?请用“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猜想,看谁说得简洁流畅。

  2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代表作:《“说”屏》、《说园》。

  (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 纳凉? 帷幕?伧俗? 忒? 雅俗? 美感 史诗? 驻足

  2.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 拓展延伸

  1. 课堂小结(展示板书)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当堂训练:

  (七)布置作业

  1 摘抄你认为学得好的句子。

  2 搜集整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供课堂展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