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5 08:30:5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郁郁葱葱的大树,嫩绿嫩绿的草地,鲜艳茂盛的花丛,如诗情如画意。大家看到这幅图想到的是哪个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杜甫的《绝句》(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贺知章的《咏柳》(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死不受美国的救济粮。)

  三、生词过关

  四、感知课文:

  1、 听范读,理清思路,感受语言。(读后说说文章的结构。(盼春1,绘春2-7,赞春8-10) )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修辞手法——反复,比喻,拟人。感情喜悦迫切,语调柔和亲切。第1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3、 师生同赏绘春图

  齐读2-7,说一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春天的画面?(春草图、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

  齐读第2段: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一)春草图:自由第3段,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词句描绘了春草的哪些特点?你能为这幅图取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吗?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二)春花图: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三)春风图: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四)春雨图: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从文中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从侧面写出雨的滋润。)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五)迎春图):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4、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5、第三段:颂春。朗读8、9、10节。

  (1)在描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语文教案 篇3

  1、自渎课文三遍;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作上标记;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卡罗纳》一文,大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体现着对卡罗纳真挚的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了又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板书标题:24给予是快乐的课下按要求预习课文

  学生齐读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3个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3、请学生自渎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指名说,其他学生注意听;

  6、师小结并随机板书:

  保罗小男孩一辆新车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本文情节曲折,叙述也很生动;此处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为什么?

  2、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抓住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感悟)

  (1)当小男孩听保罗说自己的新车是哥哥赠送的.时候,惊叹地说:“我希望……”

  a、小男孩为何惊叹?

  b、谁能读出小男孩吃惊的语气来。

  c、保罗听了小男孩的半句话,他以为小男孩希望什么呢?

  d、可是保罗想错了,小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呢?谁来读读?

  e、保罗听后吃惊了,这是为什么?

  (2)保罗面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请他坐车兜风的邀请。在兜风的过程中小男孩提出“把车开到我家门口”的请求时,保罗是怎么想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他家门口呢?

  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那段话:要充满爱心。要读的感人。

  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到了那时,谁最快乐?为什么?

  (3)“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由保罗的难忘,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深化本文主题——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学生细读课文

  边读边作标记

  学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从保罗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

  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的情景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多读、多想、多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快乐的真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泥人张》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那俩个人物?

  2。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二)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板书: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板书:猖狂蛮横)

  (板书: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板书: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二、 教学《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吃饭、说话)如果一个人他伶牙俐齿,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张______嘴?(用一个字回答)那么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冯骥才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嘴”——杨巴。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杨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①这些词语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贬义

  ②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好嘴杨巴》!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1)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杨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

  ②杨巴的嘴好。

  (2)那杨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李鸿章的上品。

  (3)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李鸿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那么事情的结果是否正如众人所料吗?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杨巴巧答”

  3、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杨七杨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7段) ——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杨七杨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李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试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

  a、啊 b、哼

  (学生现场情境再现)

  “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

  “哼”字后的心里话是什么?——“真是岂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李中堂的心情是由“爽”转为“怒”

  (5)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紧张”

  (6)作者是怎样营造出这种紧张的气氛的呢?

  ①描写李中堂欣赏莲花落子的祥和气氛——气氛烘托——铺垫

  ②“打落”“乱飞”“泼了一地”——动作描写——正面

  ③众官员都“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动作描写——侧面

  (7)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勇气 (板书:敢说)

  (8)如果这样说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你认为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9)对杨巴的`心理描写(第10段),

  ①是芝麻,不是脏东西——孤陋寡闻、没见识

  ②不加解释——承认是脏东西

  ③抢在前头说

  (10)因此杨巴是怎么说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注意:不知道、不爱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板书:巧说)

  (11)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学生讨论)

  ①“飞快”“一转两转三转”。

  ②“其他人都吓蒙了”“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聪明”——反应快(对比)

  (板书:快说)

  (12)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赏银一百两

  (三)小结: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杨巴好嘴的“好”呢?

  1、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2、在紧张环境下通过杨巴的“敢说”“巧说”“快说”来表现出杨巴的好嘴。

  3、中堂大人没有喝茶汤反而给赏,说明中堂大人赏识杨巴的好嘴,从侧面肯定杨巴嘴好。

  4、故事结尾,以杨七的埋没来反衬杨巴的声名远扬,肯定杨巴的好嘴。

  三、语言特色

  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1。作者大多采用口语来讲述故事,其中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如“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2。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的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3。人物语言个性化。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李使用的官话文白夹杂,与杨巴跪倒后请罪解释的话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

  四、总结

  写“泥人张”作者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后,便切入主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么“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写“好嘴杨巴” 作者采用“引出故事主人公——设置悬念——出现危机——巧答化危机——声名远扬”的巧妙构思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再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的压力,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其性格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泥人张

  海张五 赚下金山———— 有钱

  猖狂蛮横

  将军义子———— 有势

  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 技艺高妙

  艺高胆大

  贱卖海张五———— 沉稳干练

  好嘴杨巴

  敢说 ——— 勇气

  巧说 ——— 好嘴→ 心灵嘴巧、

  快说 ——— 机敏过人、聪明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孙悟空、脑血栓、血浆、编故事、慑子、恭恭敬敬"等词语。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儿童歌曲《孙悟空},配以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画面。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孙悟空吧!那么,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一一《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板书课题: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2.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1)出示生宇卡片,指名认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

  "栓"是左右结构,左边"木"的最后一画是"..",不是"~"。

  "慑"是左右结构,右上边是"耳",右下边是"双"。

  "液"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恭"的下面是"以,,不要写成"小"。

  (3)学生交流自己对生词的'理解。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再指名开火车头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通顺。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这个"小孙悟空"神通广大?

  (因为它治好了爷爷的病)

  3.指名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爷爷得的是什么病?(脑血栓)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脑血栓的资料)

  (2)"小孙悟空"是怎样帮爷爷治好病的?(及时清理了堵塞脑血管的隶奇主桨

  .教师小结。

  "小孙悟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吧!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9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他,看不起他,最后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在野鸭群中,他“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没有任何更多的企求。雁对他虽然不错,但不料被猎人打死。丑小鸭死里逃生,来到一间农家小屋。他忍气吞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断受到鸡和猫的奚落排挤。最后他不堪忍受,独自来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当中。秋天到了,丑小鸭看到一群南飞的幸福的天鹅,从此他再也无法忘记这些美丽的鸟儿。冬天到了,天是那么冷,丑小鸭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边。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鸟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丑小鸭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决定不顾生死飞向美丽的天鹅。然而,这时水中映出的不再是那丑陋的灰色鸭子,而是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

  这篇童话中,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如果说一开始他还是被迫离家流浪,还是不得不逃离野鸭和追逐的猎人,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然不满足,仍然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努力追求。为此,他经受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当他一见到久已仰慕的天鹅,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篇童话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这一童话的广泛流传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丑小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2.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语文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语文出版社S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保护庄稼好卫兵》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借写“小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引导学生集中识字。这是本册教材中三个集中识字课的第一课,利用基本字“青”加上不同偏旁进行识字教。基本字带字的集中识字法是辽宁黑山北关学校首创的教学方法,经过了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全国小语界的认可。为此,本教学设计,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要求,以“闯关”的游戏形式入手,巧妙地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凸显学习的情趣化,使学生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在识字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字形不相同部分的不同表意来掌握生字的形、音、义,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效果。识字写字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也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保护动物,创建和谐家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词语:保护、事情、眼睛。学习新偏旁:广字旁、目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懂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懂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和情感

  课前准备:

  1、课件

  2、含有“青”“包”的形近字的花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青蛙前去参加表彰大会,一路上要闯过三个关(出示课件):“会读关”“会认关”“会写关”。

  二、学习字词,勇闯“会读关”。

  1、范读儿歌。

  2、学生齐读儿歌。

  3、学生自由拼读生字词。

  4、学生多种形式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教师相机点评,重点指导后鼻音节及轻声音节的词语。

  5、小结,激励闯关成功。

  三、合作互助,感悟方法,跨越“会认关”。

  1、创设情景,学生认读不带音节的生字词。

  2、教学新偏旁,广字旁和目字旁。

  3、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4、交流汇报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带有“青”字的生字。

  5、教师小结。

  6、巩固练习。

  7、激励闯关成功。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征服“会写关”。

  1、出示八个会写字,齐读。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思考:要写好这些字,应该注意那一笔?

  3、学生汇报,结合回答,电脑演示“情”“眼”的笔顺。

  4、教师范写,写生练写,强调书写的正确姿势。

  5、个别展示,点评。

  6、小结,激励闯关成功。

  五、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1、学生感情朗读儿歌。

  2、思考汇报: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3、出示青蛙吃害虫的相关资料。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渗透保护动物的教育。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识字一 保护庄稼好卫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教案【精选】10-25

[经典]语文教案10-10

【经典】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经典)10-06

语文《石榴》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