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03 07:10:23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认识毫升(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

  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2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xx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教学反思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能力目标

  学习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

  (1)697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697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2)52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612呢?

  小结:同一个数,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就有不同的看法。

  2.问题情境一。

  同学们,最近市二小正在开展“经言、名言”诵读活动,何老师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还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言集》有612页,老师想9天看完,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出示)

  (1)读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2)独立完成。会计算吗?谁想在黑板上做?(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订正。采访板演生。为什么要用除法做?板演生讲计算过程。

  请同桌互相检查。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谁来说一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怎样计算呢?生回答。

  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商就写在那一位上。这节课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研究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1)出示问题情境二。

  (出示)要往灾区运送250袋大米。

  (2)指名读题,并让同学们观察图上的信息,了解到每辆车能装50袋。

  (3)提数学问题,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后(出示):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4)读题。请大家一起读题。怎样列式?

  250÷50为什么用除法做?

  (5)比较算式250÷5和250÷50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独立探究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计算250÷50,你怎样试商。老师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好,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可以问同桌,也可以问好朋友,更别忘了老师也在你身边。

  (2)巡视,指名板演。

  (3)板演生讲解计算过程。(多媒体演示)

  (4)订正,自评。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检查。做对的同学表扬一下自己。

  三、看书质疑。

  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解决了250÷50,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不过在看书时,老师有个要求。(出示)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数字特点及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千克。”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吗?怎样列式?

  学生:64×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千克。(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

  学生:647×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例3

  (1)讨论交流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并确定好发言顺序。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约等于30000千克。

  学生2: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约等于32500千克。

  (学生汇报时,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答案)

  (2)总结方法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课件显示)同时教师强调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3)比较算法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1:第一种,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学生2:第一种,因为把第一个数看小,把第二个数看大,更接近准确答案。

  ……

  2.探究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把45年作50或40,把496看作500。(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这两种估算方法)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课件显示结果)

  教师:怎样会差异那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好(课件显示),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积,还有多余的一点钱,以备他用。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76页课堂活动1、2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5-10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在制作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同学们每天都要经过校门进入校园,但是你们注意观察我们的校门了吗?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一些平面图形吗?

  生:能

  师:是什么平面图形,谁能上来指一指。

  生:平行四边形

  根据回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面有没有平行四边形?(出示扩缩尺、升降机图片)

  生: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师:谁能找一下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几个词,并解释一下?

  生: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师:还有哪几个词?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你能上来一边用手指着一边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生:能

  师: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拿出刚刚发给你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四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组对边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有什么特点呢?继续拿出发给你的平行四边形,把两组对角像老师这样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组对角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在研究单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画图,师巡视指导。

  研究单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选几个学生画的平行四边形粘到黑板上)孩子们,画好了吗?

  生:画好了

  师:画好了,请看黑板,思考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平行四边形都不一样大呢?

  随意生怎么说,只要表达出底和高的意思就行

  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画

  注:老师画第二种情况

  师:请同学们继续拿出研究单,完成研究二。不用写,能思考出答案就行

  研究二:总结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边

  角

  师:孩子们,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小组交流到此结束,哪个小组愿意全班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

  师:同学们请继续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来回拉动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生:具有不稳定性

  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说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出示长方形圈正方形的圈)

  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果把平行四边形也圈进来,应该怎样圈?

  生:圈在最外面

  (三)自主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15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16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17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超市中水果价格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二)选商店买商品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

  (三)给商品加上价签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四)分析跳远比赛成绩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

  成绩/米:2.05、1.84、1.88、1.93

  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

  (五)认识四位同学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六)精彩挑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1、50<2、55 2、55<2、88 2、88>2、85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整数部分和十分位

  比较十分位都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把“预习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平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减几分之几

  有前一节课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3、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5、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

  (1)生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6、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我安排四个环节:谜语导入,认识“间隔”;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扩展延伸;总结回顾,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意在体现在以下两个意图:

  一、将愉快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是在泡沫条上模拟种树,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次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式,通过摆手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17—118页的例1和例2。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演示模拟栽树来发现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章节,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藏在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的的植树问题的过程,发现间隔数和种植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模型,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树”的关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塑料小树若干、泡沫条若干、作业单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认识“间隔”

  (1)猜谜语

  哥儿十个分两家,干起活来要请它。开机器,种庄稼,越干越巧劲越大。(猜一人体部位)

  (2)找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3)认识“间隔”

  【设计意图:我用谜语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环境。从情境中产生了问题,从问题中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植树方案。师引导学生从小的数据入手,通过模拟演示栽树,探讨规律。

  ①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请同学们在模拟的泡沫条上植树,并把植树方案摆出来。

  【学情预设:通过设计植树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在泡沫条上演练,由于考虑到让学生将三种植树方案都想出来,难度还是很大。所以我在学具方面准备得充足,泡沫条上每隔5米标出,泡沫的一端有房子也标出,通过生的模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②交流,探讨。得出有三种的植树方案。“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数”

  ③怎样求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模拟种植,初步体会种植中蕴含的规律,引导种植与棵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规律:

  学习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那这道题数字很大可以像上一道题一样在泡沫上模拟演示吗?那可以怎么办呢?

  课件演示:画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列式解答。

  板书:两端都种:棵树=间隔数+1

  (师生共同解决例1)

  【学情预设:学生在掌握了之前出示的三种情况,对于这道题,学生会轻松解决这一道题。】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和我们共享一下吗?

  (2、)师:重点引导:因为小路的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猩猩馆,所以两端都不能栽树。

  (3)课件演示:

  板书:两端都不种:棵树=间隔数—1

  (学生独自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模拟植树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植树的三种类型。教学新课时,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在遇到教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0xx÷50=40(个)

  40+1=41(座)

  41×2=82(座)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5—1 =4(段)

  4×8=32(分)

  3、一个圆形花圃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6÷3=12(盆)

  (4)判断:

  (1)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80米。(×)

  (2)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的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感谢同学们为我带来的40分钟幸福时光,接下来我送你们一首儿歌,来结束这节课。

  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数多1是棵数。

  两端不植多少棵?

  间数减1是棵数。

  只植一端多少棵?

  棵数等于间隔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时,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既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又是激发探索兴趣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式及验算

  教学方法:

  指导自学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巩固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45×27   754÷29   115×32

  876÷73   103×37

  二、自学目标、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熟练运用关系式。

  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第七页练习二的第一题,并说出这道题分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第二题另外两个等式及第三题中缺少的部分。

  (3)完成课本第八页的第八九十题,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学生汇、报相互订正

  学生汇报时第2、3、4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同时进一步说出利用哪条关系式。

  四、教师精、讲指导发现

  1、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五、测试总结、完成作业

  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48个,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能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篇稿件需要打印,王阿姨每分钟能打84个字,18分钟刚好完成,丽丽每分钟只能打63个,那丽丽需要几分钟完成稿件?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2-12

四年级数学教案01-02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03-19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03-24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03-24

[优]四年级数学教案09-26

四年级数学教案《优化》03-0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