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0 09:49:1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

  元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教案精品

  元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搜集有关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

  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具CAI课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的增大分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描写的情景是怎样的?

  (3)大树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4)怎样去朗读?

  (5)大树、男孩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交流,推荐班内汇报。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次会面:少年、成年、成年、老年。

  (l)_(少年)男孩与大树的第一次会面:

  当“孤独”的.大树看到小男孩时,他一定是快乐的。当男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后,大树感到很“幸福”,这种幸福源于大树对男孩无私的奉献与爱。只要心爱的朋友高兴了,他就会感到“幸福”。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注意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以及得知男孩面临困扰时的怜爱。

  (2).(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二次会面:

  当“悲伤”的大树见到男孩后,“高兴得颤抖起来”,由“颤抖”可见大树的激动。因为男孩已经“很久很久”没来过了,此时的他依然希望能让男孩“快活快活”,为此他舍弃了自己的树枝,只要心爱的朋友满意了,他就会感到“高兴”。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体会大树见到男孩时的激动,以及能奉献己的树枝,让男孩“满意”的高兴。

  (3).(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三次会面:

  这一次的会面离上一次“好久好久”,大树却仍很“兴奋”,这种兴奋源于大树对男孩深深的爱与思念。此时的他已经只剩下树干了,他不知自己还能带给男孩怎样的快乐,因而只是“轻轻地”发出邀请,他曾经被男孩拒绝过两次了,他内心深处害怕遭受男孩的再次拒绝。当他得知男孩的愿望后,为了让男孩“快乐”,又毫不犹豫地献己的树干。看到男孩的离开,大树既为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欣慰”,又为男孩只顾自己,不顾大树的孤独而“难过”。此时的大树,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话想跟男孩说,

  他会说些什么呢?这里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练笔。

  此时大树的语气已不如开始那样自信、愉悦,而男孩经历了生活中的坎坷也很伤感、失望,在朗读时要注意表现他们不同的心境。

  4.(老年)男孩与大树的第四次会面:

  这次的会面中大树总是在诉说“抱歉”,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了,再也不能为“男孩”带来“快乐”了,当“男孩”说己的想法后,他“爽快”地邀请男孩坐下休息,大树的一片爱心在“爽快”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分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段:

  (1)“树说:‘我没有果子了。’……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进行理解,课文中始终把说话人放在句子的最前面。树说:“我没有……”,他说:“我……不……”。这样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六个句子连续说出来,既能全面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要意图,又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境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出大树因自己一无所有而担心不能再次“给予”的不安;“男孩”因年纪大了而身心疲惫。

  (2)“他坐在树墩上,……他仿佛……看见了树下一个快乐的孩子……”

  与文章开头“男孩爱这棵大树,树感到很快乐”相呼应。是男孩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从“轻轻地抚摸、仿佛看见”这些词,我们感受到此时年老的他心中生出丝丝悔意,在他的心目中,“很高很高”的不仅仅是大树本身,更是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最后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他仿佛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

  (四)升华,加深认识

  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棵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的大树。而长大后的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见面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要”字。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完成对课题的补充:一棵——的大树,或是另起一个标题,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懂得感恩图报。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文章在奉献与索取、爱与被爱之间,留给读者很深远的遐想空间。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开展以下活动:

  1.讨论:在生活中,谁最像这棵“大树”?(当学生说到父母、大自然时,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人该如何相处。

  2.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给过我们帮助?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表示感谢。(可以采取写、画、说、做等形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努力做一个自然真实的人。

  2.学习本文抓特征、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 ),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等。散文集有《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文学批评集有《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其代表作也是其获奖小说是:短篇《受戒》、《大淖记事》,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精致。兼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文中始终贯注着互融相济的儒道文化思想,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位士大夫”。

  (二)金岳霖(1895-1984)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 其中《论道》,其原创性思想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被贺麟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

  而《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2、基础知识:

  1汜水 演绎 脖颈 呢帽 不肖

  甘霖 逻辑 接触 跳蚤 兴奋

  麂皮夹克 熙熙攘攘 鳏寡孤独

  2、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枯zào jiàn赏 xiàng貌 深居jiǎn出

  nài心 细jūn 屋yán 一fù镜片

  3、理解词语

  谈吐 深居简出

  熙熙攘攘 一时无二

  4、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请用一个词概括金岳霖先生给你的印象。

  (2)金岳霖先生“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课堂学习】

  1、从这些趣事中可以看出金岳霖先生什么性格特征?

  2、“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拓展延伸】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到过许多老师同学,写一段文字,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他们的个性特点。(100字左右)

  【小 结】

语文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作业 练习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阅读文段,回答7—8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导读先以我们课文里学过的一些历史故事引出《上下五千年》。然后介绍了作者的身份,接着说明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

  阅读《上下五千年》,旨在落实《标准》关于“少做题目,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五千年》及作者,了解《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2、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3、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各买一本《上下五千年》;

  学生各准备一本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

  选择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一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幻灯演示)

  2、过渡:五千年历史长廊,风云变幻;

  五千年文化长河,源远流长;

  五千年人物长幅,千姿百态;

  五千年战争长卷,硝烟弥漫。

  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老师可相机演示:《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等故事的幻灯。)

  3、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其实,它们还只是这长河里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一本书里,知道是哪本书吗?

  (板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简介《中华上下五千年》及其作者。

  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许多同学已迫不及待地对它进行了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可能会说:

  1、我浏览了一下书目,发现书中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与我们所背诵的朝代歌的时间一样。

  2、《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各种版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了很多版本,时间也延续到了辛亥革命,甚至建国初期。

  教师相机演示:

  (1)最早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以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从远古到清朝的****战争前。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教案设计相关内容:海伦凯勒说课稿《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案金蝉脱壳教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精彩教学实录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年级活动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最早版本的《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汉达教授。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汉达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在写历史故事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把历史故事作为对:“新语文的尝试和对旧故事的整理。”他所写的历史故事“风格独特、脍炙人口”

  板书:林汉达。(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

  三、归纳读书方法。

  (一)你打算怎样读这本书中呢?

  1、学生汇报自己所学的读书方法。

  (1)读通故事全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读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3)知道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4)品味并积累好的语言,好的段落;

  (5)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6)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寻找新知。

  (7)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8)坚持写读书笔记(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

  2、过渡: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很不错。但同学们还发现这本书与我们所读的其他书有什么不同吗?针对这本书,同学们还有什么读书方法吗?

  可引导同学们再从这几个方面说:

  (1)《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有许多的历史知识,跟我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事情发生的朝代,人物,主要事件等有关的历史知识,所以我们不但要读,有时也应记一记。

  (2)成语是我们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很多的成语就源于这些故事,所以我们也应多积累成语的来源,成语的喻义等。

  (3)这是一本历史读物,展现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又一代,涌现出的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读这本书,我想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但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像*臣秦桧、窃国大盗袁世凯那样的民族败类。所以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多借鉴,多思考,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4)这本书不能作为历史教材来学,如果还想知道有关具体的事件的介绍,会有许多的资料可查,如:把《上下五千年》这一书中的内容与网络结合起来,查找收集资料,筛选整理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读书卡片,相信对于这本书来说,也是一种好的读书的方法。

  (二)归纳总结读书方法: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文章内容应理解

  读书感受能标注

  好词佳句常积累

  历史知识要记牢

  遇到疑惑善提问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教案设计相关内容:海伦凯勒说课稿《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案金蝉脱壳教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精彩教学实录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年级活动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多读多思知识多

  四、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1、过渡语: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现在就看看用得怎么样了。(板书:课外活用)

  2、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读。如:《苏武牧羊》,《王猛扪虱谈天下》、《王戎评李》、《诸葛恪添字得驴》、《白痴皇帝》、《指鹿为马》等。

  (也可全班学生选择一个故事,共同阅读)

  3、指导学生选做读书笔记。

  书名篇名

  精彩词语

  精彩句子

  主要内容

  感想体会

  4、学生结合所做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所得。

  (学生可能会汇报故事的内容、积累的成语、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提出自己的疑问等方面来交流。)

  5、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五、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明确读书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只要同学们读完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一定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小组讨论怎么有效读完一本书。

  明确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3、在扉页上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4、鼓励学生每周精选一篇故事,写读后感,持之以恒,做好读书笔记。

  (在归纳方法的空白处补上板书:读书笔记需坚持)

  六、小结:

  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七、作业

  课后继续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的故事,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交流会作准备。

  教后记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教案设计相关内容:海伦凯勒说课稿《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案金蝉脱壳教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精彩教学实录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年级活动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四、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1)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1)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2)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3)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语文教案 篇8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