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5 09:38: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一、 设计意图

  2-3岁的婴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托班集体活动中,要逐步学会主动活动。而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四肢动作协调性弱,因而在活动中经常摔倒。我们把握这一时期幼儿大运动发展的关键期,结合玩具“不倒娃娃”身体摇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来设计游戏活动,以教育幼儿在摔倒时像不倒娃娃那样,勇敢的自己站起来。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感和本体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2、培养幼儿在双脚前后分开交替离地的动作协调性以及身体自然摇晃(摆动),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感和本体感。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让幼儿用手充分摇晃、转动不倒娃娃,观察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2、难点是幼儿在双腿前后分开双脚交替离地模仿不倒娃娃身体前后摇晃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

  四、活动准备

  1、玩具不倒娃娃(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许多小花房及小披风(不倒娃娃住在里面,材料来自:适合幼儿操作的硬纸包装盒、、各色皱纹纸折花)

  3、游戏区布置成草地(装饰草坪若干块、各色装饰小花、大块垫子)

  4、教师应熟记与不倒娃娃有关的故事、熟练弹唱相配的乐曲、歌曲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大运动练习

  教师以“花姐姐”的角色带领小宝宝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草地上游戏(模仿小虫子爬、小鸡点头走、小鸭摇摆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间休息。引导幼儿观察,草地上什么?——有各种颜色好看的花,还有许多小花房呢!——观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纸盒的报纸及每盒一朵单色纸花)

  (二)基本部分

  1、用打开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复习精细动作(二指捏)

  (1)“花姐姐”请宝宝们猜猜谁住在小花房里呢?(教师摇一摇小花房,里面发出响铃声,教师给幼儿充分的猜想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2)“花姐姐”以探询的神态对小花房说“小花房、小花房,请你快开门,让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请花姐姐自己来打开。”

  这时,教师示范用一只手二指捏的`方法开花门,用双手撕报纸给小花房脱下披风,露出纸盒。请宝宝们都去为小花房开门,集体练习单手二指捏、双手二指捏撕报纸,取出纸盒里的娃娃。

  2、教师请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征(重点没有脚),摇晃娃娃会怎样(充分引导幼儿说出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3、教师和幼儿与不倒娃娃做游戏: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后摇晃、左右摇晃、原地转圈的姿态,重点让幼儿练习双脚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离地身体摇晃、单脚支撑身体等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平衡感。

  4、教师出示已在绘画纸上画好的不倒娃娃头,请幼儿观察画面缺什么(胖身体),请幼儿与老师共同为娃娃粘贴胖身体,让幼儿练习二指捏的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5、音乐律动《不倒翁》

  教师范唱歌曲,并配以相应动作,引起幼儿兴趣。

  师幼一起做律动,并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量是什么,培养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设疑引题。

  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考:鸡蛋是怎样进去的?

  揭题:瓶子“吃”鸡蛋。

  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

  (1)学生讨论: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

  (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

  (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

  3、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1)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2)集体汇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

  (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4、生活中的大气压。

  (1)思考: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量?

  (2)小组交流,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教师的材料动手实践。

  (3)全班交流,教师再可适当举例。

  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2)学生实践,亲身经历垫板是否会掉下来。教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有气泡。

  (3)思考: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学生自评。

  7、活动延伸。

  学生思考: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

  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 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 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了让化学实验活动成为幼儿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尝试让化学小实验走进幼儿,将化学小实验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让幼儿感受到化学小实验的奇妙,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1.米汤、马铃薯、小麦粉、馒头、玉米面、南瓜、芋头、 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白菜、莴苣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 小喷壶若干、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若干、若干。

  2.教师示范画两张、挂历纸若干。

  3. 幼儿课前用米汤画好几幅画。

  4.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画好的米汤画,观察画面上有什么,制造悬念引出课题。

  请小朋友说说昨天你画了什么画,老师从魔术箱里画,大家一起观赏。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画都不见了?

  (二)教师和幼儿扮演魔术师,把碘酒溶液喷在画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1.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见的画喷上药水后又会出现?

  2.出示米汤和碘酒,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教师操作淀粉遇碘酒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实验现象

  3.用课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图片,讲解小实验的科学原理。

  小结:刚才我们用米汤画画,米汤里含有淀粉,小喷壶里装的药水是稀释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

  (三)组织幼儿玩“串串香”小吃店,进一步让幼儿探索生活中还有哪些最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1.提问:我们经常吃的食物都有哪些营养物质?怎样吃才能做到营养平衡?

  2.讲解玩“串串香”小吃店游戏的玩法和和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来玩开“串串香”小吃店的游戏,“串串香“中的每一种食物营养都非常丰富,有的食物有很多淀粉,有的'食物没有淀粉,你需要买哪一种自己去选择,老师请小朋友轮流当顾客和厨师,当厨师的小朋友请你给“串串香”食物喷上或刷上碘酒,当顾客的小朋友请你说说你要吃有淀粉的食物还是没有淀粉的食物。)

  (四)玩食物找家的游戏。

  老师扮演魔术师将小朋友变为食物,小朋友戴上各种食头饰,含淀粉的“食物”就跑到淀粉的家,不含有淀粉的“食物”就去找不是淀粉的家。

  (五)播放幻灯片,老师小结常见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以及科学用餐知识。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科学教案 篇9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常见矿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磁

科学教案 篇10

  小班社会教案:我会搬椅子

  活动由来:

  宝贝们情绪稳定下来了,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但是,还不会将小椅子一个一个的放好,经常乱放。搬椅子的方法也不对,拖着椅子走,推着椅子走,甚至有个别孩子还把椅子扛到了头上,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搬椅子的本领。

  活动名称:生活游戏:我会搬椅子

  活动目标:

  1、学会搬、摆小椅子的方法,会一个挨着一个摆。

  2、知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人手一个、大灰狼的头饰一个。兔跳的音乐、大灰狼的音乐。

  2、场景布置:散放在活动室中的小椅子。

  3、教会幼儿说儿歌《搬椅子》

  活动过程:

  一、 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子,跳进活动室。

  师:“兔宝宝们在外面玩累了,和妈妈一起回家吧!”师生共同学小兔子跳进活动室,发现散放在地上、桌边的小椅子。兔妈妈:“哎呀,我们的家怎么这么的乱,小椅子怎么到处乱跑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把椅子摆好。

  二、幼儿一边念儿歌《搬椅子》,教师根据儿歌内容,引导幼儿模仿搬椅子的方法。

  三、引导幼儿把椅子排成同字形,幼儿在中间玩小兔和大灰狼的游戏。

  我们用椅子来摆个家,好吗?来,和兔妈妈一起搭我们的`新家。

  兔宝宝们摆得真整齐,一定很累了,我们玩小兔和大灰狼的游戏吧!请林老师来当大灰狼,待会大灰狼出来的时候,小兔子们要赶快回家哦。(坐回椅子上)玩游戏两遍。

  四、请幼儿把椅子放回桌子底下。

  天黑了,小椅子要去找它的桌子妈妈了,小兔子快把它送回家

  吧。记住怎么搬椅子了吗?

  五、小结:

  兔宝宝们都学会了搬摆小椅子,长了本领,妈妈真高兴。以后,记得要用我们学会的新本领来送小椅子回家,好吗?

  附儿歌《搬椅子》

  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

  一个挨着一个放,整整齐齐真好看。

  活动后反思:

  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学技能。因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情景之中,兴趣很高,在游戏中学会了搬、摆椅子的方法。这个活动结束后,大部分的孩子都掌握了搬椅子的方法。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是学本领,而是玩游戏。以后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多思考,多找些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乐意参与,并愿意在游戏中学会的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