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4 13:31:3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7篇【经典】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种子能生长,体会植物生长与自然因素的关系,并能大胆画出帮助种子长大的朋友们。

  2、尝试渲染的方法,体验帮助种子生长的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有绘画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经验、小菜园背景图、小菜园范画、记号笔、水彩笔、炫彩棒、海绵、抹布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

  价值分析:通过经验回顾,巩固了解种子的生长产生的变换。

  1、(出示照片)瞧!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去了哪里呀?(小菜园)小菜园里都有哪些蔬菜?

  2、谈话讨论:它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那种子长大需要谁来帮忙呀?

  小结:种子的长大少不了蚯蚓的帮助、蚂蚁的帮助,有了它们种子才会慢慢地长大。

  二、想长大的种子

  价值分析:通过情景导入,了解植物生长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1、种子想长大。

  (边说边画种子)老师这里也有一片小菜园,小菜园里种着许多许多的种子。

  2、蚯蚓来帮忙

  有一颗小种子呀,它很想长大。看!它的好朋友来帮忙了!(边说边画:细细长长的会是谁呢?)(蚯蚓)蚯蚓姐姐它是怎么帮助小种子的呢?(松土)

  3、蚂蚁来帮忙

  小苗苗还想长大,这回蚂蚁弟弟也来帮忙了。

  <边说边画:圆圆的头、扁扁的身体、大大的肚子,还有几条腿呀?

  蚂蚁弟弟用什么本领帮助小苗苗的?(松土)

  4、小朋友来帮忙

  蚯蚓姐姐、蚂蚁弟弟都来帮助小苗苗了,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也帮助小苗苗长大呀?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小苗苗?(浇水)

  指导语:那我们一起来浇水吧,先用食指在海绵上取点水,然后沿着小苗苗的.小叶尖儿,记住哦,是小苗苗的小叶尖哦,慢慢地浇,小苗苗咕嘟咕嘟,喝得饱饱的,看!小苗苗长得可水润啦!

  5、还想长大的种子

  小种子还想长大,谁还可以帮助它呢?(鸟捉虫、晒太阳。)

  6、蝴蝶、蜜蜂来庆祝

  出示范画

  小结:哇!小菜园里的小种子和它的朋友们大伙儿的帮助下越长越高、越长越漂亮,连蝴蝶和蜜蜂都来为它们庆祝呢!

  (三)、小种子长大了

  1、引导作画:你们也想和老师一样拥有这么美丽的小菜园吗?那请你们也去找一块小菜地,种上你们的种子,请它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幼儿绘画

  引导语:“找到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宝宝了吗?”先引导画一棵种子;“种子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画上泥土;“你请谁来帮助小种子钻出泥土呢?除了蚯蚓和蚂蚁,还有谁会来帮助小种子长大呢?谁会捉虫呢?……”

  3、赏析讲评

  小苗苗在你们的精心帮助下,长得多好呀!你们喜欢那棵小苗苗呀?

  小结:我们去请班里的小朋友一起来看看你们的小菜园吧。

科学教案 篇3

  新生入园时,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缓解分离焦虑。我们班布置了一个墙饰------列快乐火车。每节车厢里貼的是幼儿与家人的照片,孩子们看见照片后哭闹的现象有所好转,不哭的幼儿还愿意把自己的照片介绍给别人。过了一段日子,照片贴的差不多了,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并建议他们把照片装饰得更漂亮些。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做花。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把皱纹纸裁成小张教幼儿搓成小球,贴到照片周围就像花一样。在孩子搓小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用手摸皱纹纸,还说“有点剌手”,“像卫生纸”。这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皱纹纸有了最初的认识。我赶紧又拿了两张画纸和糖纸,让他们摸摸是否一样。他们摸完后告诉我:“不一样。”还告诉我他们对纸的质地不同的感受。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纸叫什么名字吗?”孩子们都是根据纸的颜色来说的, “白纸”、“彩色纸”。“你们想认识这些纸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探索需求,又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感知觉的目标,我们决定设计有关纸的活动并做一本纸书,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质地的纸,通过感官操作活动去感受、比较纸的不同,发展他们的感知觉。

  撕纸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撕纸感受不同的纸质地不同。

  2.让幼儿初步尝试撕纸,练习撕的技能。

  材料准备

  彩色纸、即时贴、皱纹纸。

  活动效果

  除了继续提供一些皱纹纸满足幼儿搓纸团做花的需要外,我还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用剩下的比较规则的纸,或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曾用过的被丟弃的复印纸、即时贴纸等,让孩子练习撕纸。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探索找出适合撕的纸,感受纸的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发现其新的价值。在操作中我看到,孩子们爱选择鲜艳好看的即时贴纸撕,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纸好看不好撕,于是改用其它纸。有的孩子拿到一张折过的旧纸不太愿意用,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看看能不能撕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带头撕了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从纸的好坏转移到撕的兴趣上来了。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有关磁铁的直接经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2、了解磁铁能透过纸板、木板、玻璃板来吸引铁或铁制品的.现象。

  3、能够手眼协调地做磁力游戏。

  二、活动准备:

  1、教具:磁铁、磁性物品、铁制品与非铁制品、黑板二块。

  2、学具:人手一块磁铁、每桌一篮物品、小精灵胸牌人手1个、玩具若干、小毛巾、沙等

  3、场景:布置神秘王国

  三、活动过程:

  (一)以小精灵到神秘王国引题

  小精灵律动进场

  (二)小精灵到神秘王国探秘:

  1、神秘王国到了,小精灵玩一玩,试一试,什么玩具最好玩;

  2、小精灵自由分组进入神秘王国探秘:

  ①小动物比赛

  ②小蛇跳舞

  ③钓鱼

  ④分类盒:牙签、大头针等

  3、组织小精灵入座,进行提问:(小树叶音乐)

  师:到了神秘王国,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

  (三)介绍磁铁的特性:

  “磁铁宝宝”介绍自己的特性:我是铁,但我有磁性,能吸铁和铁制品,所以我也叫吸铁石。

  (四)幼儿分组动手操作、交流,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

  (五)教师提问,巩固对磁铁的认识。

  1、磁铁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2、磁铁能吸木珠吗?铁杯吗?

  3、磁铁能将铁钉、牙签分开吗?

  4、缝衣针掉在地上了,什么办法能找到它?

  5、塑料球、皮球、铁球,用什么方法区别铁球?

  6、磁铁能吸到什么?

  (六)活动评价:

  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精灵队,发奖杯。

科学教案 篇6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7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