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体会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10 4 2
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只有加、减的运算顺序。追问:如果算式中只有乘、除呢?
2、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10 4 2
让学生说说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题。
(1)导人。
谈话:周末,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商店。(出示例题图)从图上你可以搜集到哪些信息?(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每个20元,水彩笔每盒18元,钉书机每个 12元,钢笔每枝8元)小红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还剩下一些钱,她还想买些笔记本,可不知道这些钱还能买几本笔记本,你能帮她算一算吗?先列分步算式计算,再列综合算式。
(2)尝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
①指名说分步算式,教师板书:
50-20=30(元)
30÷5=6(本)
②提问: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③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和产生的疑问。板书:
50-20÷5
④提问:算式50—20÷5中有除法有减法,按照我们学过的运算顺序的规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题目要求我们先减后除,而列出的算式却是先除后减,这样列综合算式行不行?你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讲述: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要改变规定的运算顺序,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因为数学上还有个规定:括号内的要先算。
⑤提问: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么改?
根据学生回答相应完成板书:
(50-20)÷5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完成计算,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⑥提问: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改变原先规定的运算顺序,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
2、教学“试一试”。
18×(36+24) 95-(74-50)
(1)学生独立试做,指定两人板演。
(2)评讲: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说说计算结果。
(3)提问:这两道题如果没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小括号呢?
(4)讲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1题的小括号改变了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第2题的小括号改变了从左往右算的顺序。
3、归纳。
提问:通过刚才几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一个算式中带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板书: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解答,指定四人板演。
(2)在班内共同订正后提问:在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2)指定学生板演,每人计算一组题。
(3)全班共同订正。
(4)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说一说按照计算要求,下面的算式中要不要加括号,怎样加括号。
(1)70-30+15 先算加后算减
(2)36+30÷6 先算加后算除
(3)54-4×8 先算乘后算减
(4)24÷3×5 先算乘后算除
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我安排四个环节:谜语导入,认识“间隔”;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扩展延伸;总结回顾,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意在体现在以下两个意图:
一、将愉快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是在泡沫条上模拟种树,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次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式,通过摆手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17—118页的例1和例2。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演示模拟栽树来发现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章节,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藏在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的的植树问题的过程,发现间隔数和种植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模型,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树”的关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塑料小树若干、泡沫条若干、作业单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认识“间隔”
(1)猜谜语
哥儿十个分两家,干起活来要请它。开机器,种庄稼,越干越巧劲越大。(猜一人体部位)
(2)找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3)认识“间隔”
【设计意图:我用谜语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环境。从情境中产生了问题,从问题中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植树方案。师引导学生从小的数据入手,通过模拟演示栽树,探讨规律。
①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请同学们在模拟的泡沫条上植树,并把植树方案摆出来。
【学情预设:通过设计植树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在泡沫条上演练,由于考虑到让学生将三种植树方案都想出来,难度还是很大。所以我在学具方面准备得充足,泡沫条上每隔5米标出,泡沫的一端有房子也标出,通过生的模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②交流,探讨。得出有三种的植树方案。“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数”
③怎样求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模拟种植,初步体会种植中蕴含的规律,引导种植与棵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规律:
学习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那这道题数字很大可以像上一道题一样在泡沫上模拟演示吗?那可以怎么办呢?
课件演示:画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列式解答。
板书:两端都种:棵树=间隔数+1
(师生共同解决例1)
【学情预设:学生在掌握了之前出示的三种情况,对于这道题,学生会轻松解决这一道题。】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和我们共享一下吗?
(2、)师:重点引导:因为小路的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猩猩馆,所以两端都不能栽树。
(3)课件演示:
板书:两端都不种:棵树=间隔数—1
(学生独自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模拟植树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植树的三种类型。教学新课时,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在遇到教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0xx÷50=40(个)
40+1=41(座)
41×2=82(座)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5—1 =4(段)
4×8=32(分)
3、一个圆形花圃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6÷3=12(盆)
(4)判断:
(1)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80米。(×)
(2)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的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感谢同学们为我带来的40分钟幸福时光,接下来我送你们一首儿歌,来结束这节课。
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数多1是棵数。
两端不植多少棵?
间数减1是棵数。
只植一端多少棵?
棵数等于间隔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时,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既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又是激发探索兴趣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
A、很有帮助 B、帮助不大 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
A、是的 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
A、很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
2、通过改写,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名数的变换,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请大家想想:30分米是多少米? 3500克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得出:
30分米=3米,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500克=3千克500克,除以进率得到的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
刚才复习的2个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今天继续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类推改写方法:
(1)这是什么样的运算?
(2)用什么方法汁算?
(3)怎样移动小数点就可以了?
从而让学生明确:把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行了.3分米=0.3米(板书).350克变换成千克数,要除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了.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启发学生总结出改写方法.
(1)上面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应该怎么改写?
概括出: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1.
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改写的方法.
2.教学例2.
(1)口答,说出改写方法.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70克是多少千克?
(2)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观察,这二题与口答题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换算?应该怎样改写?
首先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互说改写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从而明确:要求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原来3平方米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40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到3.4平方米.
同理,要求改写成千克数,原来的千克数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70克改写成千克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出4.07千克.
3.启发学生总结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原来高级单位的数不变,就是改写后的整数部分,只将原来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是高级单位的小数部分,再与整数部分合并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说明思路.
三、巩固反馈
1.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二十三第1题.
2.把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投影)
3米8厘米=( )米
5千克60克=( )千克
1吨800千克=( )吨
12千米60米=( )千米
3.判断正误.(投影)
3平方米20平方分米=3.20平方米
5吨40千克=5.4吨
80米=0.8千米
20千克=0.02吨
4.把下面几个数由大到小排列.
3.2米,3米8厘米 ,310厘米
(提示: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30分米=3米
3500克=3千克500克
例1 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3分米=0.3米
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例2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3.4平方米
4千克70克=4.07千克
3.2米 3米8厘米 3米10厘米
从大到小排列
3米8厘米=3.08米
3米10厘米=3.1米
3.2米>3米10厘米>3米8厘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一提到位置与方向,老师就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炮兵小王,小王在炮兵连里开炮技术算是的一个,但就是判断不好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咱们一起到他那里看看好吗?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在以前的学习中提示方向时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方向轴。那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方向轴应该画在哪比较合适呢?
也就是画在我们的大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方向,可以标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条件够了吗?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2、我们不能这样总帮助王叔叔确定位置呀!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调查学习用品的价格获取学习的材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你所用书的价格,老师已经将其中三本列在上面,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将表格补充完整
书名单价(元)
语文书6.63
数学书6.09
《亲近母语》 10.9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多少元?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
生2: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
生3:三本书共多少元?
生4:两书总价比第三本书贵多少?……
师:刚才大家提了许多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个问题。
①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一共多少元?
②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师:根据问题,怎样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09+6.63= 10.9-6.63=
师:这2个算式是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师:怎样计算6.09+6.63=的和与10.9-6.63=的差呢?
①独立研究: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可和组内伙伴讨论研究。
(学生练习,师巡视参与)
②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怎样列竖式和你的想法(实物投影演示算法)
生:列竖式时9分和3分对齐相加满十进一,进上去的1和6角对齐相加,然后6元和6元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的算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谁还能照着**的说法再来说说小数加法该怎样来计算?) (生讲师板书竖式)
生:百分位的9和百分位的3对齐相加,得十二进一,百分位上写2;十分位的0和6相加,再加进上来的1,得7,个位6加6……
师:(讲算理)9和3相加得12,这个12表示多少?……
师:你能说清楚这个过程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加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④出示减法的对错2种竖式,(先错后对)请生评价,说明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板书)就可以了。
对的学生说过程,师板书竖式,并问算理(如:百分位上的7是怎么得来的?)
⑤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减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巩固练习师: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独立完成: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6.63+10.9= 6.63-6.09=
3、师:(归纳算法)谁能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计算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一起把这个方法来读一遍
三、加强训练巩固算理算法
1.师:知道小数加减的方法后,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列竖式计算:
0.87+5.68= 14-0.014= 25.09+0.524= 3.15-2.851=
每2大组做一组,请4名学生板演反馈学生的练习,在评价中巩固算法。
2.师: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不错,现在要求大家直接写出得数,有没有信心写对?
生:有
师:好,仔细看题,快速算出得数
0.7+0.3= 2.6+0.8= 5 +0.5= 0+6.3= 15.6+7= 5-1.6= 4.5-0.5= 2.61-1.31=
集体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3.改错
师:这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你们帮忙看看他们算的对吗?错的请改正。
四、应用新知展示算法培养个性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这是菁菁校园“迎六一歌咏比赛”时,4位评委给3个年级打的分。
(课件显示)
三年级9.9 10 10 9.2
四年级10 9.8 9.9 9.9
五年级9.8 9.9 9.8 10
师:请你当当小评委,要颁这个奖,得先知道什么呀?
生:要算总分,看看谁第一名就是一等奖
师:好,小组合作,拿出草稿本,分别算出三个年级的总分。
生交流算法,师及时展示学生中的不同算法:
如计算四年级的总分:10+9.8+9.9+9.9=39.6
10×4-0.2-0.1-0.1=39.6
9×4+1+0.8+0.9×2=39.6
师:你们有结果了吗?(将结果填在领奖台上)师:想一想,五年级的分数至少再多几分可争得第一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0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2-28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2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