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1 10:34:1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意图:

  风车是幼儿极为喜爱的、制作简单的一种玩具。无论何时,都能玩。在玩风车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做的风车很容易就破损坏掉,“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成了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他们都要自己制作风车,并且还提议要进行风车比赛。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有趣的风车》,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探索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教学目标:

  1、制作简易风车,体验制作乐趣。

  2、通过玩风车探索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

  有玩风车的经验,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教学重点:

  记录根据风车转动情况,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纸张风车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到户外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懂得如何

  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出示“征稿启事”

  二、寻觅风帆宝库

  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

  (1)出示一些有用的址,让学生去查找资料

  (2)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三、收获

  1、风帆百态

  2、风帆助行

  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四、构思稿件

  1、怎么

  2、的内容是什么

  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由"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组成的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学情分析

  1.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个合理的猜想。

  2. 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者查阅过的两种感兴趣的天文现象,相对来说学生对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对日食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以为感兴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科学的引导。

  3. 学生的实验方面状况分析:这节课内容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只能设计模拟实验,因此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比较困难,我让学生结合教科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降低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营养价值高,爱吃玉米。

  二、活动准备:玉米3条;玉米生长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认识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们吃过玉米吗?喜欢吃玉米吗?(幼:吃过、喜欢)那你们知道玉米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吗?(幼: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长的?

  2、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的结构。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茎高大粗壮,有明显的节,靠近

  地面的茎节上能长出不定根,支持茎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叶子宽而长,呈深绿色,茎顶开雄花,在茎和也的交际出长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包叶,包叶顶端露出玉米须,剥去包叶,可见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黄色的,也有紫红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听完后,觉得玉米怎么样?(幼儿回答)你们记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吗?提问:哪里是包叶?哪里是玉米芯?长长的、一条条的是什么?(幼儿回答、巩固)

  3、玉米的用途和营养价值。

  T:你们知道玉米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回答)玉米是粮食,营养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饼、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当点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茎叶可做饲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长高、可以长大、可以增强体质、可以把肚子添饱!

  老师请大家猜个小谜语:(关于玉米的谜语)

  四、活动反思:

  大家对玉米都非常熟悉,当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时,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导下,让幼儿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最后,我把这根“玉米棒”的包叶一片一片的撕开,大家终于大声地叫“玉米”。看着玉米,大家讲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欢玉米,知道玉米的营养价值!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篇8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